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中醫(yī)組方不傳之秘密

 隨緣順其自然 2021-09-23

一般說來,補氣養(yǎng)血,健脾之藥謂之靜藥,調氣活血之藥謂之動藥。

在組劑處方中,用靜藥,佐以動藥,用動藥,佐以靜藥,動靜結合,??墒盏胶玫男Ч?/p>

古人用方,補劑必加疏藥,補而不滯,通劑必加斂藥,散中有收,都是這個道理,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

動靜相伍,一般靜藥量大,動藥量小。

陰主靜,陽主動,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重用靜藥,因為陰為陽之基,無陰則陽無以生;輕用動藥,由于陽生則陰長,陰得陽則化。

凡補養(yǎng)之靜藥必重用,方能濡之守之,而疏調之動藥雖輕用已可煦之走之。

《傷寒論》炙甘草湯,為治脈結代、心動悸的名方,其中陰陽兼顧,而靜藥分量最重。

方內阿膠、麥冬、麻仁、生地、甘草、大棗皆為陰藥,大其劑量,以生陰津,補益營血。尤以地黃用到一斤之多,而僅以人參、生姜、桂枝作為陽藥,補益衛(wèi)氣。

整個配方,陰藥約重二斤半,陽藥僅重半斤,陰藥為陽藥的5倍,道理何在?

陰藥非用大量,則倉卒間何以生血補血?然而陰本主靜,無力自動,必須憑借陽藥動力,使陽行陰中,催動血行,致使脈復。

反之,若陽藥多而陰藥少,則濡潤不足而燥烈有余,猶如久旱禾苗,雖得點滴之雨露,而驕陽一曝,立見枯槁。即使陰陽均衡,亦恐陰液不足,雖用陽動之力推之挽之,究難奏復脈之效。

《傅青主女科》完帶湯為治白帶要方,動靜配合十分精當。

方中白術、山藥各一兩,人參三錢,白芍五錢,車前子三錢,蒼術三錢,甘草一錢,柴胡六分、陳皮、黑芥穗各五分。

全方以靜藥為主,重用至兩,大其量是用以補養(yǎng),補土以勝濕;用動藥為反佐,量不及錢,小其量是用以消散,寓補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內,相反實以相成,因而療效特高。

若統(tǒng)一其量,則必然失去補益脾元之功,難收利濕止帶之效。

動靜相伍中動藥宜輕,還在于恐過重耗人正氣,反失其意。

如四物湯是補血名方,內中當歸、白芍、生地等補血養(yǎng)血之藥可用四~五錢,屬方中靜藥,而川芎氣味香竄,屬方中動藥,一般只用二錢,即可起到燮理陰陽之妙,多用反而燥血耗氣。

即使以活血化瘀為主的王清任,在組方中也十分注意及此。

一部《醫(yī)林改錯》以用血藥為主,但其中所出方劑,多數養(yǎng)血靜藥用量特大,而活血動藥用量卻小,動靜相合,新血生,瘀血去,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目的,絕非一味攻破。

如桃紅四物湯,四物為靜藥養(yǎng)血,桃仁、紅花為動藥活血即是明證。

在逐瘀湯類中,他雖然常用桃仁、香附,但一般也都只用到二一三錢。作為動藥,調氣活血總不多用,恐過用耗氣傷血。

除了靜藥量大,動藥量小的動靜配伍以外,也有以動藥為主者,但當輔以靜藥。

如《傷寒論》桂枝湯,全力以陽動之藥為主,而加入芍藥一味陰靜之藥,使動中有止,散中有收,故可平衡陰陽,調合榮衛(wèi)。

治陰疽名方陽和湯,全方立旨以回陽為務,方中雖有麻黃、炮姜、肉桂、鹿角膠、白芥子眾多陽藥,必加入大熟地味柔潤陰藥,培補氣血,其效方顯。

推而廣之,用方如此,用藥亦然。

如熟地與砂仁同用,生地與細辛同搗,皆取陰靜制陽,陽動促陰之義。

總之動靜相合,其間陰陽相生相化,道理深奧,非細心體認,難知其妙,學者亟當于此等處留意,則制方用藥之義可得。

當然,動靜結合,除了此多彼少而外,還當注意辨證,施加恰當的劑量,過與不及,皆非所宜。

回憶解放前吾鄉(xiāng)有一翟老醫(yī)生,醫(yī)術高超,乃孫從其學。

一日歸語老醫(yī)云:治一歸脾湯證患者,予四劑不效,奈何?老醫(yī)囑其察舌,回報舌苔白膩,令加大木香用量予服,三劑而愈。

怪而向之,老醫(yī)釋曰:歸脾湯屬靜藥方,內中木香僅用幾分,焉能動之。藥不流動,白膩之苔自不能化,越用陰濕,病越不能愈。故一改木香用量,陰得陽化,而病即瘳。

以后其孫又遇一例,遂將木香放膽用之,又不效,歸問何故?

老醫(yī)囑再察病人舌,見苔白而薄,遂曰:此脾陰不足之象,焉能再動之燥之,徒加木香,脾陰更虛,擬先加山藥一兩,養(yǎng)其脾陰,服至舌苔厚膩后,再加重木香,則可痊愈。孫用其言,病又獲愈。

由此可見,陰靜陽動,陰陽維系,關系方藥實大。

有一種流傳很久,也流傳很廣的中醫(yī)行話,叫做:中醫(yī)的不傳之秘在于劑量。就是中藥用量多少。

現(xiàn)在傳世的中醫(yī)經典書籍多如牛毛,就算是經典的醫(yī)書《傷寒論》、《醫(yī)宗金鑒》等書,

大家看到的藥方劑量基本是固定的,用藥有一定的范圍,其實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用藥的劑量更是千變萬化,陰陽互變,綜錯復雜的,

甚至,已經成為了中醫(yī)世家的傳之秘。

中醫(yī)不傳之秘在于量。同一種藥物,有時用量不同,功能主治就不一樣,臨床效果就會差別很大,有時甚至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所以深入挖掘藥物的劑量和效用之間的關系,是充分發(fā)揮中藥功效,提高臨床療效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蓋其一,從單味藥言,量變超出一定限度,必然會引起質變,故劑量不同,功效有別。如附子小量可溫補脾腎,中量能祛寒止痛,大量則回陽救逆;紅花小量可生血,中量能活血,大量則破血;大黃小量可健胃,中量清濕熱,大量則瀉下;黃芪小量無利尿效應,中量能顯著利尿,大量則反使尿量減少;川芎小量能升高血壓、大量反使血壓下降等等。處方遣藥,切莫一概認為量大則功勝,而盲目追求大劑應用,要因病、因人、因藥制宜,力求做到既對癥,又適中,否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其二,從組方配伍言,一方中藥有主次,各藥間又相互影響,彼此制約,故臨證施治除,依法準確選擇方藥外,還要恰當處理好藥物之間的量的關系。須知,適應不同病證的不同方劑,其主藥間或主次藥間各具一定的相對有效的劑量比例,倘此比例失調,勢必導致全方功效重心的改變。如桂枝湯中桂枝和芍藥等量,才能調和營衛(wèi),解肌發(fā)表;若倍用桂枝,則變?yōu)闇仃柦的娴墓鹬庸饻蝗舯队冒咨?,就成了解表和里的桂枝加芍藥湯。再如麻黃湯中麻黃與桂枝的用量應是三比二;枳術丸中的白術與枳實的用量應是二比一;白虎湯中的石膏用量宜三倍于知母;當歸補血湯中的黃芪用量宜五倍于當歸;麥門湯中的半夏用量應為麥冬的六分之一左右;一貫煎中的川楝子用量應為生地的五分之一左右。

如果不明這些行之有效的不傳之秘(當然也可酌情調整或探索更佳比例),動輒藥量相平,主次不分,甚或比例顛倒,喧賓奪主,雖方與證合,其效難求。

一患者,女,40歲。因感冒后反復咳嗽,釀成哮喘已三月,半月來加劇,經用抗生素及激素無效,又服定喘湯與小青龍湯亦不應。王老診后,確認寒飲,予麻黃根30克、桂枝9克、白芍18克、制半夏12克、炮姜、五味子、細辛、甘草各6克。藥進兩劑,喘息得平。或問,前已投小青龍湯,并不見功,何故王老用之頓效?關鍵就在用量上。王老曰:“用小青龍要掌握仲景治痰食咳嗽的姜、辛、味三個要藥,此三藥一般當等量用之,注意調節(jié)升降開合的適宜。方中麻黃的運用亦有分寸,初期表實用麻黃,次用麻黃絨,后期喘而汗出用麻黃根30克。至于桂枝與白芍用量,初期宜等量,病久漸虛,須白芍倍桂枝,仿建中意在收斂?!蓖趵蠈浄街芯?,堪稱至為精細,因而深得仲景用量之奧秘,故臨證運用自由。

1,麻黃

麻黃以其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善達肌表,走經絡,散風邪,祛除寒毒,用量宜重。

若為風寒外感,用10~15克,常用的有麻黃湯、小青龍湯等。

若為風寒濕痹,用15~30克,入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附麻辛桂姜草湯,用量輕則效果不佳。

若寒邪深入少陰、厥陰,隱匿于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逐者,用量宜輕,3~5克即可,如陽和湯。

老年男性,麻黃量大,有致癃閉之嫌,但此副作用,可用來治療兒童遺尿病,多配伍益智仁、芡實、金櫻子、蓮須等補腎制品。

2,柴胡

柴胡用量不同,臨床功效差別很大?!端幤坊x》:“柴胡性輕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泄,若用二三錢,能祛散肌表……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p>

若用于解表退熱,用量宜大,15~30克,如柴葛解肌湯、柴胡達原飲、小柴胡湯,用量過輕達不到退熱效果。

若用于疏肝解郁,量宜中等,10~15克,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龍膽瀉肝湯。若用量過大,則使肝氣疏泄太過,作用會適得其反,還會損傷陽氣和肝陰。

用于升舉陽氣,少量即可,一般不超過6克,如補中益氣湯、升陷湯。若用量過大,會減弱人參、黃芪等的益氣功能,直接影響益氣升陽之效果。

3,升麻

《辨證錄》:“蓋升麻少用則氣升,多用則血升也”,升麻少量可以升舉陽氣,透表發(fā)疹。

若用于治療久瀉脫肛、子宮下垂、崩漏下血等氣虛下陷證及疹出不暢的風疹、麻疹等病,用量宜小,3~6克,如補中益氣湯、舉元煎、升陷湯、升麻葛根湯。

重量可以深入血分,而達涼血解毒的功效,如治療癰腫瘡毒,熱毒血痢等熱毒熾盛之證,用量宜重,可以用15克以上,如升麻鱉甲湯、麻黃升麻湯。

若用治療一般的陽明胃腸郁熱證,用量宜適中,10~12克,如清胃散、普濟消毒飲。

4,羌活

《本草匯言》:“羌活功能條達肢體,通暢血脈,攻徹邪氣,發(fā)散風寒風濕。故瘍證以能排膿托毒,發(fā)潰生??;目證以之治羞明隱澀,腫痛難開;風證以之治痿、痙、癲癇、麻痹厥逆。

蓋其體輕而不重,氣清而不濁,味辛而能散,性行而不止,故上行于頭,下行于足,遍達肢體,以清氣分之邪也?!?/p>

故若用于風寒外感,10~15克,如九味羌活湯;若用于風濕痹癥,用量宜加重,15~30克,如除風濕羌活湯、羌活勝濕湯。

若用于瘍證以排膿托毒,發(fā)潰生肌,或用于脾虛濕陷證以升發(fā)脾胃清陽之氣,用量宜輕,僅以為向導而任佐使之藥,3~6克,如升陽益胃湯、羌活透肌湯。

5,黃芪

黃芪具有“量小則壅,量大則通”的特點。若補虛益損,用量一般為10~20克,如歸脾湯、圣愈湯、十全大補湯等。

若固表止汗,治療汗證,黃芪的用量為30克,如氣虛自汗的玉屏風散、陰虛盜汗的當歸六黃湯。

若升陽舉陷、固氣攝脫,治療中氣下陷、崩漏脫肛、臟器下垂,黃芪用量30~40克。若利水消腫,治療腹水、下肢水腫,黃芪用量為40~60克。

如補中益氣湯治脾氣虛、脫肛、子宮下垂、久瀉久痢等氣虛下陷諸癥,舉元煎主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證。

若行滯通痹,治療中風偏枯,手足不遂,黃芪用量一般從30~60克開始,逐漸加大,如補陽還五湯。

同時黃芪還有對血壓雙重調節(jié)作用,若用于低血壓,黃芪用量不超過15克,若用于高血壓,黃芪用量在15克以上。

6,紅花

《藥品化義》:“紅花,善通利經脈,為血中氣藥,能瀉而又能補,各有妙義。若多用三四錢,則過于辛溫,使血走散。

同蘇木逐瘀血,合肉桂通經閉,佐歸、芍治遍身或胸腹血氣刺痛,此其行導而活血也。

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氣,以助血海,大補血虛,此其調暢而和血也;若止用二三分,入心以配心血,解散心經邪火,令血和調,此其滋養(yǎng)而生血也;分量多寡之義,豈淺鮮哉?!?/p>

紅花具有“量小則和血,量大則破血”的特點。故若用于月經不調、經脈痹阻等證,用量宜小,6~9克,如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

若用于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癥瘕積聚之證,用量宜大,10~15克,如復元活血湯、八厘散、解毒活血湯。

中藥超大劑量應用的注意事項

一、適應癥要準確

中藥的超大劑量應用都有相應的適應癥,超大劑量用藥,適應癥一定要準確,否則,會出現(xiàn)兩種結局:一是藥重病輕,二是藥輕病重。例如,中藥細辛治療風寒表證的劑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過9克。而當用細辛治療各類痛證時,用量常常超大,有時用至30克,甚至更大。顯然,當風寒表證時用超大劑量的細辛,不僅于證無益,而且會引起不良反應;相反,如果要發(fā)揮細辛的鎮(zhèn)痛作用,而用常用劑量,顯然是杯水車薪,于痛無濟。

二、劑量遞增原則

劑量遞增原則是有毒中藥應用的重要原則,這一原則同樣適用于中藥的超大劑量應用。特別是在經驗不足時更應該遵循這一原則,以避免因盲目超大劑量而引起毒性及不良反應。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決定了超大劑量用中藥必須做到劑量遞增,切忌生搬硬套,劑量大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三、嚴格炮制、制劑規(guī)范

許多中藥在超大劑量應用時,在炮制、煎藥和制劑技術上有比較嚴格的規(guī)定性,中藥在這方面的經驗比較成熟,應用時應該嚴格遵守。附子、烏頭類中藥超大劑量應用時,特別強調先煎、久煎,以煎煮至不麻口為標準?,F(xiàn)代藥化、藥理研究結果證明,上述炮制、制劑規(guī)范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它能夠保證在不影響藥效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這類中藥的毒性。

四、特異性的配伍

從古籍和名老中醫(yī)超大劑量應用中藥的經驗中,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某些中藥超大劑量應用時,常有一些比較特定的配伍關系。如半夏配生姜、甘草;馬錢子配甘草等。其目的是防止和降低超大劑量用藥可能引起的毒性及不良反應。臨床應用時必須嚴格遵循。

五、了解中藥的毒性及解救措施

在超大劑量應用中藥時,應對各種中藥的毒性及不良反應應該有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了解,特別是與劑量密切相關的毒性及不良反應。同時,還應該熟悉傳統(tǒng)的和現(xiàn)代的一些中毒解救措施,做到心中有數,防患于未然。

昨天遇到我的表弟,他現(xiàn)在是醫(yī)院的藥劑師.他是個認為中醫(yī)沒有前途的青年人,但是從和他的聊天中得到一個信息:他們科的主任是研究中藥提純課題的專家,主任認為中醫(yī)方劑的比例非常奇妙,他做過六一散的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除了六比一的比例外,其他的比例都效果不佳.

我今天查了下六一散的介紹:它的處方簡單,是由滑石6份和甘草1份所組成,二是制法也簡單,只是將l兩味藥研粉拌勻就可以了。

相傳“六一散”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別號劉河間)所創(chuàng)?;芙饧∏鍩?,滑竅行水而利濕,統(tǒng)治表里上下三焦。加入甘草瀉火和中,便能清暑利濕.

關鍵是他的比例的解釋是:本方原名益元散,一名天水散,后人通稱為六一散。既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這不是河圖洛書中的數理嘛!

太神奇了,也太奇妙了!

在學習傷寒論中的,我也聽說,麻黃湯中的比例是,麻黃:桂枝:甘草=3:2:1,這是原方中的記載,最佳的效果就是這個比例.

郝萬山老師的課程中也提到:在治療一個脾虛腹脹的病人時,他的處方為厚姜半甘參湯,但是沒有效果,后來他的老師指點他:該方中的生姜和厚樸的量各是半斤,而郝只用兩片生姜是沒有效果的,開經方不是做菜!按照經典方劑的比例重新開方后,一劑而痊愈了.

問題是古人是如何得出這樣的劑量比例的呢?大量的實踐經驗還是數術的推算?或者是特異功能的感知呢?

經方就是經方,他的秘密除了組方的成分外,劑量比例的重要性是個不傳之秘密啊!

組方思路的探索之一(證藥對應)

在傷寒論中有六個方后附有加減:我仔細分析后發(fā)現(xiàn),他們有個規(guī)律,基本上是一個癥狀,一味藥的加或減少.

這可能是解開經典組方秘密的方法之一:一藥對一證

比如:

咳這個癥狀:有三個加減條文.

咳者,加五味子\細辛\干姜 (真武湯)

咳者,去參\姜\棗 ,加五味子\干姜 (小青龍湯)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 (四逆散)

很明顯,當醫(yī)圣看到患者有咳嗽的癥狀時,立藥的思路很單純,就是五味子\干姜這對藥.這個五味子是性酸,補肺的,干姜用來散寒.

類似的條文,比如:凡是有嘔吐現(xiàn)象癥狀的,仲景都用生姜來止嘔,難怪后世稱生姜是嘔家的圣藥.

凡是有小便不利的,都用茯苓來利水.

但也有些癥狀用藥有變化:如腹中痛:

用附子(四逆散)

用芍藥(通脈四逆湯,小柴胡湯)

用人參(理中丸) ,這個加減我現(xiàn)在無法破解

前三方的規(guī)律是:治療腹中痛的思路中,三個方子中都用芍藥,兩個用附子,兩個用柴胡.也就是芍藥是解痛的必用藥,但和其他兩味中藥的組合更能起到作用.

現(xiàn)在我嘗試用癥狀和方藥對應的方法來解釋一個方子: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他的癥狀條文是:胸滿煩驚,小便不利,嚴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我想只要看到小便不利,方中必定有茯苓.

胸滿,煩是小柴胡湯的癥狀之一,嚴語是陽明內熱的表現(xiàn),用承氣湯中的大黃.

心驚用龍骨牡蠣和鉛丹來處理,這可能是該方組成的思路吧.

中醫(yī)有句行話:見是證,用是方.我認為可以增加一句:見是證,用是藥.

通過對傷寒論中六個方劑中加減法的分析,我們可以掌握最常見的幾個藥的特性,然后在以后經典方劑的組方分析時便有了一個很實在的分析思路.

萬物起點是一,中藥方劑的起點可能就是每個藥物自己的特有功效和對癥.

我準備等以后學習另一部經典的時候,把仲圣的其他加減方一起列表分析,以此做為方劑組方思路研究的起點.

組方的秘密之三(臟腑補瀉)

用經典來解釋經典也是研究經典的一種方式。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就是從黃帝內經的臟器法時論中得到的基本的性味補瀉知識來解釋方劑的組成規(guī)律。

但是有兩個困擾我持續(xù)使用該方法的問題:

問題一:是黃帝內經的臟腑補瀉內容和輔行訣的內容有出入:相同部分是臟腑的補和關于肝的補瀉是完全相同的。

問題二:輔行訣中對藥物的性味定義和現(xiàn)在流行的對某些藥物的判定不同:比如,大黃被判定為味咸,而通常的判定是苦寒。定位不準確,對用這樣的方法來研究組方思路是有極大的障礙的。

我曾經用這樣的辦法對厥陰病篇提到的方劑做了以上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樣的分析頗有些道理。而且很可能對揭開組方的秘密有極大的幫助!

舉例:

當歸四逆湯

桂枝(辛熱) 細辛(辛熱) 當歸(辛溫) 大棗(甘溫) 甘草(甘平) 通草(甘平) 芍藥(酸寒)

作為厥陰病的方劑,我們參考肝的補瀉原則:肝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肝苦急,食甘以緩之。

方劑中,三補,一瀉,三甘緩。完全符合以肝作為中心的補瀉組方思路。

當然,對本方劑的解讀還要深入:條文: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本方針對的是肝血不足,肝氣不足導致的手腳冷的癥狀。重用大棗當歸來生血養(yǎng)肝,用桂枝湯通陽復脈。

我準備以后針對瀉心湯類再進行類似研究.

引用江南柳月 的 中藥之秘在于量

中藥不傳之秘,在用量上。用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因此,在確定用量時,應注意以下10種不同情況:

體質不同:體質虛弱者,對藥物的耐受程度差,用量過大易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故宜酌情減量;體質壯實者,用量可稍大。

病情不同:輕病下藥過重,藥力太過,反傷正氣;重病下藥過輕,則藥力不足,達不到治療目的。

性別不同:男性用藥量可稍大一點;女性有月經、懷孕和哺乳等生理特點。故用藥量宜小。

年齡不同:一般情況下,10歲以上兒童,可用成人量的2/3;5—10歲,可用成人量的1/2;2—5歲,可用成人量的1/3;1歲以內的嬰兒,可用成人量的1/4或更少;60歲以上的老人藥量應低于中青年的1/2---1/4。

藥性不同:凡使用毒峻烈藥,須從小量開始,再根據服藥后患者的情況而增減;如病勢已退,即停服,不愈則酌量增加。

配伍不同:在方劑組成中,有主藥和輔藥之分。一般來說,主藥用量重,輔藥用量輕。如小承氣湯與厚樸三物湯,都由大黃、厚樸、枳實組成,前方重用大黃主攻下,后方重用厚樸主利氣。單味藥用于急救,如用大黃治療中毒性菌痢,用獨參湯救治血崩虛脫,用量均可加大。

藥質不同:如花、葉之類質地輕及有效成分易煎出的藥物,用量不宜過大;質量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藥物如礦石、貝殼之類,用量宜重。過于苦寒的藥易傷脾胃,用量宜少;甘平之藥用量可稍大。

劑型不同:同樣的藥物,湯劑比丸、散劑用量要重;復方應用比單味用量要少;鮮藥用量比干藥用量應多一倍以上。

地區(qū)不同:如用麻黃發(fā)汗,南方氣候較熱,人易出汗,用量宜小,一般用5克左右;而北方天氣較冷,不易出汗,北方人體質又較結實,故一般可用至10克以上。

炮制不同:中藥的生品、炮制品及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也有變化,用量亦應有所區(qū)別。如鮮檳榔切片,檳榔堿含量高,用量可稍小,而干品水浸近一個月(每日換水)再切片,其檳榔堿含量降低,故用量宜稍大。

曾聽到過一位資深望重的老中醫(yī)告知:“中醫(yī)不傳之秘在于藥量”,同一種中藥,用量不同,產生的作用不同,甚至還可以產生完全相反的作用。中醫(yī)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個個體存在差異,用藥劑量也會不同。所以圓機活法組方,巧在識證準確,用足劑量,中醫(yī)何慢之有?

黃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內明顯,30克以上就趨向抑制;其對血壓影響,15克以內可升高血壓,35克以上反而降壓。若有氣虛癥狀時,用炙黃芪,無氣虛癥狀,則用生黃芪。生黃芪30g以上補氣不助火,降壓效果好,30g以下升陽助火。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于其它藥一倍有余,起透邪外出的作用;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郁的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起升舉清陽的作用。

白術——常用量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克,則能起益氣通便的作用。

紅花——少用可養(yǎng)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達肝木,用至15克以發(fā)散風熱,清利頭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可以起到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則有溫經散寒,解肌發(fā)表,以祛除在表之風邪的效果。

川芎——小劑量可使子宮收縮加強,大劑量反而麻痹子宮。川芎治療頭痛:外感頭痛,用量宜輕,最多不超過4克;高血壓肝陽頭痛,用量宜重,習用9~12克;瘀血頭痛,宜重劑量,可用至30~40克。川芎引經少陽勝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據近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劑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壓,小劑量使用能使血壓上升。有人認為川芎辛溫香竄,上行頭目,高血壓患者宜慎用。但中醫(yī)認為本品有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的雙向性作用。而且用川芎15克,桑葉45克這樣的劑量與配伍治療血管性頭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脫3兩(90克)見功,必與參附搭配。

穿山龍——味苦,性平,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調節(jié)作用,所以近年來成為治療風濕類疾病的妙藥?!吨腥A本草》謂其干品用量為6~9克,《中草藥手冊》多為15克,少數達30克,東北地區(qū)常用量也為15~30克。但根據朱良春經驗,若要取得較好的療效,其用量須40~50克,用量在30克以下收效不明顯。

黃連——最苦,然而治糖尿病這一甜病有特效,通常劑量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傷胃),而治療糖尿病酮癥,每日劑量多達120克,可使降糖迅速。

益母草——調經用10-15克。據朱良春觀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見效,須加至60~75克,始奏明顯之效。90~120克時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療急性腎炎之尿少、浮腫之候,常一劑效,二劑已。

枳實——小劑量能使心臟興奮,大劑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則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參——30g以上補氣,小劑量則可滑腸。

茜草——30g以上治口瘡。

萊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壓。

代赭石——9~18g有鎮(zhèn)胃降氣、止嘔止噫之功,適用于胃氣虛弱的嘔吐、嘔逆、呃氣、胃脘滿實等。24~30g用于治療實證氣喘及肝陽上亢所致頭暈、目眩等癥狀。

丹參——大劑量可以治療失眠。

茯苓——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茯苓在 25g以下無明顯利尿作用,至少達 30g才有利尿作用,認為100g時利尿作用最強。

附子——1枚-輕量-陽虛;2~3枚-重量-祛風濕、止痛--《傷寒論》(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約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時有甘溫補脾腎之陽,溫補中下焦元陽之氣,無辛燥熱之弊的效果。

蟬蛻——常用量為5~6g,治破傷風時需用25~30g。

半夏——小劑量6g降逆和胃,中劑量15g化痰開結,大劑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開始使用,逐漸加量至60g)可鎮(zhèn)靜止痛。

浙貝母——9~15g,有清肺熱、潤肺躁、清熱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內熱咳嗽。18~30g有解毒散結之功,用于治療肺癰、乳癰、瘰癘、發(fā)背及一切癰瘍腫毒。

白果——定喘湯白果用量在21枚(約為25g左右),動物實驗證實,定喘湯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劑量。

艾葉——3~5g可開胃,8g左右溫經止血、止痛。而大劑量可使肝細胞損害,出現(xiàn)中毒性肝炎;另外,大劑量還會引起胃腸道炎癥。

檳榔——用以消積、行氣、利水,常用劑量為6~15g,當用以殺姜片蟲、絳蟲時,即須用到60~120g。

蒼耳子——少量則輕而上至顛頂,重用則通下走足膝。

細辛——治療風寒表證的劑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過9克。而當用細辛治療各類痛證時,用量常常超大,有時用至30克,甚至更大。顯然,當風寒表證時用超大劑量的細辛,不僅于證無益,而且還會引起不良反應;同樣,如果要發(fā)揮細辛的鎮(zhèn)痛作用,而用常用劑量,顯然是杯水車薪,于痛無濟。

薏苡仁——系藥食兩用中藥,其常用劑量的上限為30克,而臨床上有經驗的醫(yī)師用該藥治療風濕、腰腿痛等病證時,該藥的用量達到45~90克。

夏枯草——常用劑量的上限是15克,而臨床以該藥治療病程較長的甲狀腺瘤時,用量一般都超過30克。

三棱——破血行氣之藥,常用劑量的上限為9克,但臨床上以該藥配合其他中藥主治各類晚期惡性腫瘤病時,其每日用量達到45~75克,相當于權威規(guī)定劑量上限的5~8.33倍。

烏頭,附子——用至15克必須先煎4小時左右,用至30克必須先煎8小時左右,經過蒸制的就不必煎這么久了。劑量逐漸加大到30克為宜,得效后宜逐漸減量,超過30克的超大劑量沒有經驗的最好不要去用,一不小心可以導致病人死亡。不過在某些情況下,使用超大劑量會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烏頭止痛,8兩(240克)口麻欲吐,效毒兩刃。

石膏——清氣,一日可至600克,關鍵要識證。

生地——涼營,極量800克。

棗仁——安眠,最大180克。

人參——強心,救急30克。

大黃——排泄尿毒,可用30克。

麻黃——頓止暴喘,30克分服。

茯苓——滲頑水500克,豬苓消浮腫120克。

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療急黃120克起。

蘆根——降溫120克無慮。

葛根——降糖3兩無毒。

1療效的好壞,關鍵在于藥物之間的比例。并非藥量越大,療效越好(以當歸舉例)

當歸功能補血活血,適用于血虛血瘀諸證。然而當歸在復方中,小劑量應用則補血,大劑量應用則活血。

如當歸補血湯即由黃芪30g,當歸6g組成;后世在應用補血的總方四物湯時,當歸用量也不超過10g;歸脾湯、八珍湯中,當歸的用量僅3g。

但是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療脫疽的四妙勇安湯,當歸的用量竟達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婦女產后瘀血內阻的惡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湯,當歸的用量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婦人胎前產后氣郁血瘀諸疾的佛手散,當歸用二至三兩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歸。

由此可見,當歸用于活血,劑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謂其氣味俱厚,行則有余,守則不足,故重用則行血之力更甚。若當歸用于補血,劑量宜輕,3~9g即可。血虛者每致陰虛,陰虛則生虛熱。當歸氣味辛溫而主動,重用則每致動血,切不可重用,否則適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煩躁、失眠、頭暈更劇,甚則鼻衄。

2中藥超大劑量應用的注意事項

一、適應癥要準確

中藥的超大劑量應用都有相應的適應癥,超大劑量用藥,適應癥一定要準確,否則,會出現(xiàn)兩種結局:一是藥重病輕,二是藥輕病重。例如,中藥細辛治療風寒表證的劑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過9克。而當用細辛治療各類痛證時,用量常常超大,有時用至30克,甚至更大。顯然,當風寒表證時用超大劑量的細辛,不僅于證無益,而且會引起不良反應;相反,如果要發(fā)揮細辛的鎮(zhèn)痛作用,而用常用劑量,顯然是杯水車薪,于痛無濟。

二、劑量遞增原則劑量遞增原則是有毒中藥應用的重要原則,這一原則同樣適用于中藥的超大劑量應用。特別是在經驗不足時更應該遵循這一原則,以避免因盲目超大劑量而引起毒性及不良反應。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決定了超大劑量用中藥必須做到劑量遞增,切忌生搬硬套,劑量大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三、嚴格炮制、制劑規(guī)范許多中藥在超大劑量應用時,在炮制、煎藥和制劑技術上有比較嚴格的規(guī)定性,中藥在這方面的經驗比較成熟,應用時應該嚴格遵守。附子、烏頭類中藥超大劑量應用時,特別強調先煎、久煎,以煎煮至不麻口為標準?,F(xiàn)代藥化、藥理研究結果證明,上述炮制、制劑規(guī)范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它能夠保證在不影響藥效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這類中藥的毒性。

四、特異性的配伍從古籍和名老中醫(yī)超大劑量應用中藥的經驗中,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某些中藥超大劑量應用時,常有一些比較特定的配伍關系。如半夏配生姜、甘草;馬錢子配甘草等。其目的是防止和降低超大劑量用藥可能引起的毒性及不良反應。臨床應用時必須嚴格遵循。

五、了解中藥的毒性及解救措施在超大劑量應用中藥時,應對各種中藥的毒性及不良反應應該有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了解,特別是與劑量密切相關的毒性及不良反應。同時,還應該熟悉傳統(tǒng)的和現(xiàn)代的一些中毒解救措施,做到心中有數,防患于未然。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