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播古裝劇《大秦賦》雖已正式完結(jié),但還是有不少觀眾,討論這部電視劇中的一些橋段,是否與真實歷史相吻合? 譬如,《大秦賦》的第43集和第47集中,編劇與導(dǎo)演著重描寫了,秦王嬴政如何鏟除嫪毐勢力集團。 第43集時,嬴政從咸陽城出發(fā),來到秦國舊都雍城,舉行盛大的“親政禮”。長信侯嫪毐卻突然發(fā)難,他假意用太后璽、王璽,矯詔調(diào)動了咸陽城的禁軍。 嫪毐先是將章臺宮團團圍住,因為章臺宮內(nèi),有嬴政一生摯愛冬兒,還有嫡長子扶蘇。抓住這些人,也就抓住了嬴政的軟肋。 緊接著,嫪毐兵分兩路,另一撥人馬則是趕往雍城,準(zhǔn)備欲殺嬴政而后快。 正在這危急關(guān)頭,2700名郿縣百姓,自發(fā)前往雍城,保衛(wèi)嬴政。 嬴政當(dāng)時還說了一番話: 我大秦的父老兄弟們,秦法有令,帶甲見王不跪,你等今日雖無甲胄在身,但你們即將成為真正的大秦銳士,你們都是我大秦的熱血男兒?。?/strong> 正因為這些百姓的護駕,才順利拖到了大軍回援,最終成功平定了嫪毐叛亂。 樊於期雖拼死保護住了公子扶蘇,但冬兒卻被賊人一劍刺中要害,導(dǎo)致香消玉殞。 這其中有個細節(jié),便引發(fā)無數(shù)觀眾的熱議。那就是,為何這2700明郿縣百姓,不顧自身安危,也要前來保護嬴政? 按照史書文獻記載,嬴政鏟除嫪毐時,雖經(jīng)歷波折,但沒有像《大秦賦》那樣如此狼狽不堪。 《史記》記載,嬴政早就通過眼線得知,嫪毐與其生母趙姬有不正當(dāng)關(guān)系,他也想找個合適的機會鏟除嫪毐。 不過,嫪毐卻率先發(fā)難,嬴政迅速命昌平君等人調(diào)動大軍,順利鎮(zhèn)壓了嫪毐的叛亂。
“商鞅變法”應(yīng)該是秦國能問鼎天下,最重要的一次政治改革。從秦孝公贏渠梁開始,歷任秦王皆十分注重底層改革。 經(jīng)過“商鞅變法”后,秦國老牌貴族影響力被大大削弱。說得更通俗點,商鞅首先在秦國提出“吾且尊官,與之分士”的理念。 自從“商鞅變法”后,秦國底層平民有了向上晉升途徑。 比如,普通老百姓想要出人頭地,可以參軍,只要獲得足夠多的軍功,便能獲得相對應(yīng)的封賞。 例如武安君白起,并非出身貴族,因為白起在戰(zhàn)場上敢打敢拼,善于帶兵,運籌帷幄。他才得到秦昭襄王嬴稷的器重,做到了位極人臣的壯舉。
商鞅:“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爭,各以輕重被刑”。 云夢澤(今湖北孝感云夢縣)出土的2000多年前《黑夫家書》,也向后人展示出秦國軍功制是如何運行的。 《黑夫家書》的兩位主人公“黑夫”、“衷”,起初都是普通百姓。為了家人過上好生活,才選擇參軍南征北戰(zhàn),以求光宗耀祖,出人頭地。 《史記》:“秦國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刀槍不長眼,戰(zhàn)場上兇險萬分?!昂诜颉?、“衷”一路走來想積攢更多軍功,用來獲得爵位。 所以從秦國軍法制度也能看出,大秦不同于其他諸侯國,晉升途徑完全由上層貴族把持。秦國普通百姓可以參軍獲得軍功,日后便能踏上仕途。 這就好比隋唐時期,科舉制度誕生后,無數(shù)寒門學(xué)子十年苦讀,以求一日金榜題名。 20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末期,普通百姓受教育程度還是太低。對老百姓而言,想要快速獲得田產(chǎn)、金銀財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上前線多斬殺敵人,建立軍功。 同學(xué)們想想,《大秦賦》那2000多名的郿縣百姓,雖是自發(fā)保護嬴政。 可按照劇情發(fā)展,嬴政順利平定叛亂,這些郿縣百姓可都是“救駕功臣”,也能獲得對應(yīng)的封賞。 所以說,雖然真實歷史中,嬴政鏟除嫪毐時,并沒有像電視劇里描寫的那么狼狽。 但由于秦國特殊軍功制度,老百姓們才會自發(fā)前往雍城護駕。 其次,大秦軍功制度,給了無數(shù)百姓晉升的途徑,可是秦國律法也十分嚴(yán)苛。 通過《睡虎地秦簡》便能明確得知,秦國是采用法家為治國之根本,社會各方各面都有法可依。 其中,有一條連坐制度非常嚴(yán)格。 《史記·商君列傳》:“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 連坐制度其實很好理解,有一人犯法,可能會殃及其他家庭成員。 反觀《大秦賦》中,秦王嬴政在雍城遭到賊人圍困,此時嬴政身邊的將軍,騎著快馬到處呼喊,請求援軍。 因此,雍城附近的百姓,聽到了呼喊才會自發(fā)前往。 按照秦國律法來看,如果這些百姓聽到嬴政求救信息后,卻選擇閉門不出,這可就犯了大罪。 戰(zhàn)國末年,各諸侯列國間連年征伐不斷,十幾歲的孩子,也要拿起刀槍上戰(zhàn)場。 若有人膽敢違抗朝廷征召,下場可是格外凄慘。 與之同理,雍城附近的郿縣百姓,聽到秦王嬴政求救訊息之后,他們必須要迅速響應(yīng)號召,前來勤王救駕。 因為老百姓們并不清楚,倘若嬴政能順利回到咸陽,除掉嫪毐勢力集團。 到那時,聽到求救信息,卻閉門不出的百姓,可就要遭了殃,甚至家人還會慘遭連坐制度的懲罰。 所以綜合以上兩點,《大秦賦》這段劇情,雖是編劇人為杜撰。 但細細想來,假設(shè)嬴政真的遭遇危險,附近百姓聽到求救信息后,一來是希望獲得軍功,二來是害怕連坐制度懲罰。半強迫,半自愿,或許也會前去保衛(wèi)嬴政。 歸根結(jié)底,還是秦國普通百姓基本無任何選擇權(quán)利。 要么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過著慘淡的生活。要么就殊死一搏,前往兇險萬分的戰(zhàn)場上,看看能否博得軍功。 所以《大秦賦》這段劇情,其背后有很多隱喻。亂世中的百姓是無任何話語權(quán)。 萬幸,嬴政順利等到大軍回援。如果嫪毐攻進雍城,嬴政與這些百姓必將被殺得片甲不留。 當(dāng)然了,只有大秦人人尚武,才會讓這個地處西陲的小國,由小變大,最終一統(tǒng)天下。 參考資料:《史記》《二十等爵》 撰文:八點 編輯/排版:一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