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者一大天,人者一小天,故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得天地之氣以生,隨四時之法以成。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氣之常也。朝則氣生,日中氣長、夕則氣衰、夜半氣藏,無不應之。珠者日月之氣。太陽之氣為日珠,太陰之氣為月珠。日月之珠采于日升月滿之時,日月交輝之際,遂得先天陰陽交媾精靈,一刻之中,得水火,身中妙化,使人頓覺關竅齊開,一身自如,直如醍翻灌頂,甘露澆心?!饵S庭經(jīng)》曰∶'日月抱珠可長生'也。神仙妙處,功中自悟。
?龜蛇為動物中之長壽者。據(jù)東坡志林《辟谷說》中傳聞∶'洛下有洞穴、深不可測。有人墮其中,不能出,饑甚。見龜蛇無數(shù),每日輒引首東望,吸初日光咽之。其人亦隨其所向、效之不已,遂不復饑,身輕力強。后卒還家,不食,不知其所終。此晉武帝時事也'。雖事無正考,但自思之,不無道理。?
天者一大天,人者一小天,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這是從天人相應觀點出發(fā),論述了一年順應四季,一月順應月的盈虧,一日順應四時之理,從而闡明了峨眉內(nèi)功獨特的采氣方法。一個人能否練成丹,關鍵在于你能否采到天地真靈之氣,日月精華之氣,以之發(fā)動天祖氣,體內(nèi)才能產(chǎn)生生化反應,脫胎換骨。?
人為什么要采大自然之精氣呢?因為人得天地之氣以生,隨四時之法以成。?
1、一年順應四季?
天地之氣就是互行于天地間的陰陽二氣。四時之法是指一年四季的塞暑變化,所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為氣之常。正常的氣候變化,寒暑往來,人必須與之相適應。育正常的氣候,就有反常的氣侯,常與變是氣候的兩個轉(zhuǎn)折點,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屬常規(guī)氣候。春不暖而反涼,俗稱倒'春寒',冬應冷而反暖等均是反常氣候,即氣之變。反常氣候,人也必須適應之、否則就會生病。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本為四季氣候變化,如過之或不及,則成為致病之'六淫',六淫致病、從外而感。故前人有'百病生于六氣'之說。人怎樣適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呢?具體包括兩個方面∶?
(1)客觀適應
人體對外界氣候變化,有其自我調(diào)節(jié)的能力,比如天熱之時,人的汗孔開放,排出汗液增加,隨之散熱增加,以維持體內(nèi)正常溫度,出汗增加,水份排出較多,使其口渴并飲水增加,且小便量減少,以維持體內(nèi)的水與電解質(zhì)的平衡,保護細胞正常的新陳代謝。天冷時、汗孔相應關閉,出汗減少,散熱減少,而飲水量減少,小便排出相應增多,這樣自身調(diào)節(jié)以維持其體內(nèi)的陰陽相對平衡。?
(2)主觀適應
天熱時,人們?yōu)楸苊獯笞匀坏年枱釋θ梭w的影響,總是避免陽光暴曬,薄衣、乘涼、電扇吹風,甚至空調(diào)等,在生活飲食上也十分注意,一般多吃些清熱解暑的食物,如瓜果蔬菜,清涼飲料,綠豆粥,荷葉稀飯等等。天寒時,人們總是喜陽光,日光浴,厚衣、各種方式取吸等以避其寒氣。在飲食上多食溫熱之性的食物,如生姜、胡傲、海權、牛羊肉等。四溫熱食物可以助其陽熱之氣以御寒。?
一個人的陽氣是順應四時的生長收藏的。春夏,一切有生命的天地萬物都欣欣向榮,充滿生機。人的陽氣也是向上、向外,具有升華之性。秋冬,萬物結出成熟的果實,樹木落葉過冬,轉(zhuǎn)成收與藏以待來年生發(fā)。人的陽氣也隨之內(nèi)收內(nèi)斂。人欲長生,必須善于養(yǎng)。養(yǎng)的關鍵之一,就是人與天地相參,也就必須順應一年四時的寒熱溫涼及生長收藏之性。藏與生是一個轉(zhuǎn)換,只要春夏生長得好,秋冬才能收、藏得好。反之只有秋冬收藏得好,才有來年的更生更長。對于人體五臟神氣來講,到了春天,五臟神氣相對開放,冬天五臟神氣要內(nèi)收內(nèi)斂,使志若伏若匿,若有若和。對于養(yǎng)生來講,歷來養(yǎng)生家均主張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道家的養(yǎng)生方法,就是特別注意秋冬的蓄積能量,使春天更好地生發(fā)。
?2、一月順應月盈虧
?《靈樞·歲露論》云∶'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至其月廓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wèi)氣去、形獨居…·'。海水西盛喻為人的血氣盛,海水東盛喻為人體血氣虛。人的血氣盛衰是隨月滿,月廓空的變化而變化的,到底是怎樣變化的呢?人們形容月亮的盈虧有晦、朔、弦、望四字?;奕占丛吕眨褪强床灰娫铝?。望日為月圓。弦、朔為月半輪,分別代表月的盈虧情況。太陽為最大的陽氣,月亮為最大的陰氣,即太陰之氣。月廓空時,太陰之氣不足,如是陰血虧虛之人,其發(fā)病或病情加重可能與此有關。望日太陰之氣最盛,陰血虧虛之人若是患病,可能在這時病情要輕一些。太陰之氣的盛與衰與人的健康與發(fā)病,以及病后、愈后都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太陰之氣盛時,最宜素體陰虛或陽亢之人采氣,以平衡自身的陰陽,以葆康寧。?
3、一日順應四時
《素問·六微旨大論》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招,升降相因,而變作矣'。日月循行度數(shù)和背向,直接影響著人體氣機的晝夜盛衰變化。人體經(jīng)絡,臟腑氣血都因日月運行而產(chǎn)生一定的效應。一個人的陽氣在一日中必有順應變化,在生理上為∶朝則氣生,日中氣長,夕則氣衰,夜半氣藏,即是一日之中人的陽氣從早至日中,至晚、至夜半這四時生、長、衰、藏過程。朝,陽氣初生,人要順其陽生之性,古人有'聞雞起舞'的養(yǎng)生鍛煉方法,其理也在于此。夕則陽氣內(nèi)斂,人就應該相應地由動轉(zhuǎn)靜、安靜休息,以致睡覺。反之,則對陽氣有損,有害人體健康。病理上,正與邪的斗爭反映在病情轉(zhuǎn)變上∶'朝則人氣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為什么晚上急診病人一般病情重,或是已患病病人,也往往病情在此刻加重甚或亡于此刻,就是因為此刻陽氣不足以勝邪。煉功家很強調(diào)一日中順應陽氣的生長收藏,一般主張早晨以動功為主,順其陽生,夜以靜功為主,順其陽藏,以顧護人體陽氣,確保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