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鯉魚跳龍門,又稱“魚躍龍門”、“鯉躍龍門”等,其中的“龍門”何指?目前主要由兩種說法,一說山西河津龍門山,一說河南洛陽龍門山。 然而縱觀鯉魚跳龍門的所有故事版本,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魚躍龍門之地,便是大禹所開鑿的龍門。 那么,大禹所開鑿的龍門位于哪里? 《水經(jīng)注》記載:“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p> 《漢書·溝洫志》記載:“昔大禹治水,山陵擋路者毀之,故鑿龍門,辟伊闕。” 伊闕,是洛陽龍門獨有的稱呼;大禹開鑿的龍門山,也就是現(xiàn)在龍門石窟所在。在禹鑿龍門之前,龍門山是一個相連的整體,不分東西兩山。伊水在龍門山之南積聚,受阻于此山無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時常洪水泛濫。 因此,大禹鑿開龍門山,使龍門山分為東西兩半,伊水便得以從兩山中間向北流出。龍門山可作東西兩山的統(tǒng)稱,在其被伊水(伊河)分為兩半后,其東山于武則天建香山寺后而專稱“香山”,而西山則繼續(xù)稱“龍門山”。 《左傳》上記載了一段劉定公在洛陽發(fā)出的感慨:“美哉禹功,明德遠(yuǎn)矣,微禹,吾其魚乎!”顯然,春秋時期人們對大禹開鑿龍門治理伊洛河的故事是深信不疑的。 因此,魚躍龍門的傳說故事,便發(fā)生在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 李白《贈崔侍御》:“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痹娭械摹懊辖颉奔唇衤尻栂螺牽h,北臨黃河。 相傳,禹辟伊闕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陽下轄縣)黃河中的鯉魚,順著洛、伊之水逆行而上,當(dāng)游到伊闕龍門(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時,波浪滔天,紛紛跳躍,意欲翻過。跳過者為龍,跳不過者額頭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贈崔侍御》詩中寫道:“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p> 后來,魚躍龍門,便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dá)之事。也比喻逆流前進(jìn),奮發(fā)向上,事業(yè)成功或地位高升。 殊不知伊河里生長的魚類,著名的則為魴魚,其形似小舟,食之甘美,故而北魏楊街之在《洛陽伽藍(lán)記》中寫道:“洛鯉伊魴,貴于牛羊?!?宋·司馬光《龍門》亦稱:“人憐山氣佳,余嘆禹功美。想彼未鑒時,極目皆洪水。幸免魴與鯉。” 為何山西河津龍門山也有鯉魚跳龍門的說法?最初大禹治水的傳說集中在夏人活動的中心伊洛地區(qū),但由于黃河大于伊水,“禹鑿龍門”的傳說后來就被搬到了黃河,黃河峽谷亦稱龍門,于是,“鯉魚跳龍門”的傳說也被后人搬運(yùn)到了山西河津。即《辛氏三秦記》所記載:“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里馀,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逢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 |
|
|
來自: 飛龍在天2r7y7c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