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時有兩位著名高僧,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兩人的形象在民間流傳,成了“合和二仙”的原型?!逗絾柺暗谩酚涊d了兩人的一段著名對話,說的是寒山提問道:世人用各種辦法坑我,我該怎么辦?拾得微微一笑:你由得他去,不要理他,過幾年你看他怎樣。 通常認為,拾得的回答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體現(xiàn),中國人自古便講究“仁義禮智信”,講究謙虛忍讓,保持謙謙君子之風。這些文化理念跟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學有很大關(guān)系,儒學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王朝的正統(tǒng)思想,對國人的性格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作為儒學創(chuàng)始人,中心思想就是一個“仁”字,“仁”和隔壁墨家的“兼愛”并不完全一致。孔子在世時就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影響力,被世人尊稱為“天縱之圣”,這和他說過的話以及他的“德治”主張有很大關(guān)系。 分20篇492章的《論語》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理念,孔子說過的一些名言,現(xiàn)代人也非常熟悉。比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小不忍則亂大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孔子注重個人道德,他所說的那句“以德報怨”也相當有名。 這句話乍一看很符合孔子的“圣人”形象,即使被人欺負被人坑,圣人也不會因此生氣,反而會反過來對對方好,用這份好與真誠去感化他,這就是圣人的思想境界,和前面提到的拾得高僧所說的話,有異曲同工之處。 “以德報怨”背后還有個成語故事,被西漢學者劉向收錄在《新序·雜事第四》中。說的是古代梁國有個叫宋就的人,做了邊境縣令。梁、楚二國相鄰,士兵們都在邊境種了瓜,梁國士兵澆水勤快,瓜自然長得好; 楚國士兵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對瓜不怎么上心,所以瓜長得差。他們因此挨了縣令批評,出于嫉妒,就趁著夜色去梁國的瓜田搗亂。宋就聽屬下報告了這件事,非但沒有要他們報復(fù)搞楚國瓜田的破壞,反而要求梁國士兵晚上去幫楚國瓜田澆水。 后來楚國士兵發(fā)現(xiàn)梁國士兵的好心,羞愧不已。他們把這件事報告了縣令,縣令又報告給楚王,楚王深受感動,從此與梁國交好。這個典故叫“梁楚之歡”,屬于古人以德報怨的典型例子。宋就以德報怨,收獲了想不到的好處。 從很多類似的傳統(tǒng)故事來看,孔子說的話似乎很有道理。但孔子真的要求我們“以德報怨”嗎?《論語·憲問》記載的原文,可不是這樣的——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p> 孔子經(jīng)常給學生們講一些道理,所以學生遇到不好決定的事,就跑來問孔子。某天,孔子的學生好奇,問如果自己被別人坑了,是否應(yīng)該用德行去感化他,對他好,也就是所謂“以德報怨”??鬃勇犕陻嗳粨u頭,說你太傻太天真。 孔子沒有說“以怨報怨”,而是說“以直報怨”,意思是指,如果別人用某種不光彩的手段害你,你千萬別用同樣的方法報復(fù)回去,要選擇聰明且正當?shù)姆椒?,巧妙讓對方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至于寬容大度,報之以德,那要用在對你好的人身上,以德報德,否則你就成了誰都能欺負的老實人。所以孔子這句名言下半句才是關(guān)鍵,只是因為斷章取義被誤會多年,從這方面來說孔也挺冤枉。我們生活在法治社會,更應(yīng)該明白“以直報怨”是以法律形式維護自己的權(quán)利,而非以怨報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