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源記》:作家作品+翻譯注解+問題簡答+文言知識歸類 一、作家作品 陶淵明(約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quán)的黑暗現(xiàn)實,任彭澤令不足三月即辭官歸隱,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六十三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于詩文辭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nóng)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yōu)秀作品隱寓著他對腐朽統(tǒng)治集團的憎惡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揚“人生無?!薄皹诽彀裁钡认麡O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xiàn)了他的政治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淡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zhì)樸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 本文借武陵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經(jīng)過,描繪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滿的情景,虛構(gòu)了人人勞作,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社會安定,民風淳樸的理想社會,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對現(xiàn)實動亂、對黑暗的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描繪了武陵漁人偶入桃源的見聞,用虛實結(jié)合,層層設(shè)疑和浪漫主義的筆法虛構(gòu)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及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對黑暗現(xiàn)實社會的否定與批判。 二、翻譯注解 第1段:寫漁人捕漁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以及沿途所見的綺麗景色。 1、【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打漁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2、【原文】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譯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艷美麗,落花繁多。 3、【原文】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譯文】漁人對此感到很驚奇,又繼續(xù)向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注解】 ①為業(yè):把……作為職業(yè),以……為生。為,作為。 ②緣:沿著、順著。 ③夾岸:溪水兩岸。 ④芳:花。 ⑤鮮美:鮮艷美麗。 ⑥落英:落花。 ⑦繽紛:繁多而錯雜的樣子。 ⑧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異,對……感到驚異、詫異。 ⑨前:名詞用作動詞,向前。 ⑩窮:形容詞用作動詞,走完,走到……盡頭。 第2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所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 4、【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到頭了,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一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兒光亮。 5、【原文】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譯文】漁人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非常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寬闊明亮起來。 【注解】 ①林盡水源:林盡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到頭了。盡,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②便:于是,就。 ③得:看見。 ④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⑤若:好像。 ⑥舍:舍棄,丟下。 ⑦初:起初,剛開始。 ⑧才:剛好,僅。 ⑨通:使動用法,使……通過。 ⑩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然,形容開闊的樣子。開朗,開闊而明亮。 6、【原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譯文】土地平坦空曠,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子之類。 7、【原文】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譯文】田間小路縱橫交錯,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注解】 ①平:平坦。 ②曠:寬闊。 ③屋舍:房屋。 ④儼然:整齊的樣子。 ⑤屬:類。 ⑥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 ⑦交通:交錯相通。 ⑧雞犬相聞: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8、【原文】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譯文】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孩子,個個都安閑快樂。 【注解】 ①種作:耕種勞作。 ②衣著:穿著打扮。 ③悉:全,都。 ④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⑤黃發(fā)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黃發(fā),舊說是長壽的特征,所以用來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來的短發(fā),用來指小孩。 ⑥并:都。 ⑦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第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以及辭別的經(jīng)過。 9、【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譯文】桃花源的人看見了漁人,竟然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 10、【原文】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譯文】有的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做客,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 【注解】 ①乃:于是。 ②大:很,非常。 ③從來:從……地方來。 ④具:詳細、詳盡。 ⑤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的問題。 ⑥要(yāo):通“邀”,邀請。 ⑦咸:副詞,都,全。 ⑧問訊:詢問打探(消息)。 11、【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譯文】桃花源的人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zhàn)亂,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過,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注解】 ①云:說。 ②先世:祖先。 ③率:率領(lǐng)。 ④妻子:指妻子、兒女。 ⑤邑人:同鄉(xiāng)的人,鄉(xiāng)鄰。 ⑥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⑦焉:兼詞,相當于“于之”,“于此”,從這里。 ⑧遂:于是,就。 ⑨間隔:斷絕了來往。 12、【原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文】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13、【原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譯文】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惋惜起來。 【注解】 ①今:現(xiàn)在。 ②乃:竟然。 ③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是兩個詞,不同于現(xiàn)在漢語的“無論”。 ④為:給。 ⑤具言:詳細地說出?!熬摺蓖ā熬恪保敿?,具體。 ⑥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⑦嘆惋:感嘆,惋惜。 14、【原文】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譯文】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15、【原文】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div> 【譯文】過了幾天,漁人便告辭離開了。桃花源人告訴漁人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div> 【注解】 ①延:邀請。 ②停:停留。 ③辭:辭別。 ④去:離開。 ⑤語:對……說,告訴。 ⑥不足:不值得。 ⑦為:介詞,向、對。 ⑧道:說。 第4、5段:寫漁人離開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6、【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譯文】漁人從桃花源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做了記號。 17、【原文】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譯文】到了郡城,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jīng)歷。 18、【原文】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譯文】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終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注解】 ①既:……以后。 ②得:找到。 ③便扶向路:就順著舊的路(回去)。扶,沿、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④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名詞用作動詞,做標記。 ⑤及:到。 ⑥詣:到。特指到尊長那里去。 ⑦說:報告。 ⑧遣:派遣。 ⑨尋向所志: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尋,尋找。 向,從前的、舊的。志,名詞,標記。 ⑩遂:終于,最終。 19、【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 【譯文】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 20、【原文】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譯文】但未能實現(xiàn)。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探尋桃花源的人了。 【注解】 ①高尚士:品德高尚的隱士。 ②聞之:聽說這件事。之,這件事。 ③欣然:高興的樣子。 ④規(guī):名詞用作動詞,計劃,打算。 ⑤未果:沒有實現(xiàn)。 ⑥尋:不久。 ⑦終:死亡。 ⑧遂:于是,就。 ⑨問津:問路,這里是探訪、訪求的意思。津,本義渡口。 三、問題簡答 1、漁人是怎樣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為什么會“甚異之”? 答:“忘路之遠近”說明漁人走了很遠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逢”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fā)現(xiàn)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所見,因此“甚異之”。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可以刪掉嗎?為什么? 答:不能刪掉。因為“忽”字說明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林是偶然的,暗示桃花源并不是一個真實的所在,而是作者虛構(gòu)的,刪掉就不準確了。 3、課文第一段景物描寫的主要意圖是什么? 答:這段景物描寫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境”,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4、文中寫到桃花源山口“仿佛若有光”,品味“仿佛”的妙處。 答:第一,因所寫山口很小,光線不甚分明,用“仿佛”二字正可描繪出光線極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樣子,這更符合桃花源隱蔽幾百年而不為人發(fā)現(xiàn)的情況。 第二,因為桃花源是虛設(shè)的境界,其中景物并非實有,所以用詞不能太著實。這樣,給讀者以迷離恍惚之感,增強了語言藝術(shù)的魅力。 5、文中描寫桃花源人生活環(huán)境的語句有哪些?(描寫桃花源田園風光的語句) 答: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6、文章中哪些句子寫出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 答: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保?)聯(lián)系上下文推測一下,漁人可能說些什么?(2)作者為什么不一一寫出漁人說了些什么?(3)你認為桃花源人為什么嘆惋? 答:(1)聯(lián)系上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下文“皆嘆惋”,可以推知漁人說的大概是秦末以來的歷史。 (2)因為漁人所說的是世人熟知的事情,只是桃花源里的人不知道,所以沒有必要都說出來。 (3)桃花源人聽過漁人講述秦末以來的歷史后,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8、說說“此人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結(jié)構(gòu)上起什么作用? 答:這句話表現(xiàn)了桃花源的與世隔絕,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蕩和黑暗,突出了文章中心。在結(jié)構(gòu)上,它總結(jié)上文,并與“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呼應。 9、“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nèi)容? 答:漁人發(fā)現(xiàn)并進訪桃花源的經(jīng)過,桃花源村中的生活情狀,還有歸途中做標記一事。 10、漁人離開桃源后,“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找桃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有意添加了南陽劉子驥“規(guī)往”而“未果”這個尾聲,其用意是什么?) 答: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gòu)的。 11、文章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請你將文章中懸念設(shè)置的標志性語句找出來。 答:(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2)復前行,欲窮其林。 (3)初極狹,才通人。 (4)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5)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 12、在括號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稱詞。 ( )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 )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 答:村人、漁人、漁人、村人、漁人 四、文言知識歸類 (一)古今異義 1、交通:阡陌交通 ①古義:交錯相通,指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②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2、妻子: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①古義:指妻子和兒女。 ②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3、絕境: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①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②今義:毫無出路的境地。 4、無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①古義: 不要說,(更)不必說。 ②今義:表示條件關(guān)系的連詞。 5、鮮美: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①古義:鮮艷美麗。 ②今義:味好,香濃。 6、如此:詣太守,說如此 ①古義:像這樣。 ②今義:這樣。 7、 津:后遂無問津者 ①古義:渡口。問津,指探訪。 ②今義:唾液。 8、 窮:復前行,欲窮其林 ①古義:窮盡。 ②今義:貧窮。 9、從來:問所從來 ①古義:從哪里來。 ②今義:向來。 10、不足:不足為外人道也 ①古義:不值得、不必。 ②今義:不夠。 11、間隔:遂與外人間隔 ①古義:隔絕,不通音信。 ②今義:兩個地方分隔開。 12、儼然:屋舍儼然 ①古義:整齊的樣子。 ②今義:形容很像。 13、 緣:緣溪行 ①古義:沿著。 ②今義:緣故,緣分。 14、外人:遂與外人間隔(不足為外人道也) ①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 ②今義:指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 15、如此:詣太守,說如此 ①古義:像這樣。 ②今義:這樣。 16、仿佛: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①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②今義:似乎,好像。 (二)一詞多義 1、為: ①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為:讀wéi,動詞,作為)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 (為:讀wèi,介詞,對,向) 2、尋: ①尋向所志 (尋:動詞,尋找) ②尋病終 (尋:副詞,不久) 3、乃: ①見漁人,乃大驚 (乃:于是,就) ②乃不知有漢 (乃:竟然) ③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乃:才) 4、舍: ①便舍船 (舍:shě,動詞,舍棄) ②屋舍儼然 (舍:shè,名詞,房屋) 5、得: ①便得一山 (得:看到) ②既出,得其船 (得:找到) 6、志: ①處處志之 (志:動詞,做標記) ②尋向所志 (所志:名詞,所做的標記) 7、復: ①不復出焉、不復得路 (復:再) ②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復:又) 8、遂: ①遂與外人間隔 (遂:于是,就) ②遂迷 (遂:終于,最終) ③后遂無問津者 (遂:就) 9、中: ①中無雜樹 (中:中間) ②晉太元中 (中:年間) ③其中往來種作 (中:里面) 10、之: ①忘路之遠近 (之: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②聞之,欣然規(guī)往 (之:代詞,“這件事”) ③處處志之 (之:助詞,起協(xié)調(diào)音節(jié)作用,無實意) 11、向: ①尋向所志 (向:原來) ②眈眈相向 (向:對著,朝著,與“背”相對) 12、聞: ①雞犬相聞 (聞:聽見) ②聞有此人 (聞:聽說) 13、屬: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類) ②神情與蘇黃不屬 (屬:類似) ③屬引凄異 (屬:連接) 14、然: ①豁然開朗 (豁然:開闊的樣子) ②屋舍儼然 (儼然:整齊的樣子) ③怡然自樂 (怡然:愉快的樣子) ④欣然向往 (欣然:高興的樣子) (三)通假字 1、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具”通“俱”,詳細) (四)詞類活用 1、異: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驚異) 2、前:復前行 (前:方位名詞用作動詞,向前) 3、盡:林盡水源 (盡: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4、窮: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5、焉:不復出焉 (焉:兼詞,“于之”,即“從這里”) 6、志:處處志之 (志:名詞用作動詞,做標記) 7、果:未果 (果:名詞用作動詞,實現(xiàn)) 8、語:此中人語云 (語:名詞用作動詞,告訴) (五)同義詞 1、都 ①悉如外人 (悉:都) ②并怡然自樂 (并:都) ③咸來問訊 (咸:都) ④皆嘆惋 (皆:都) 2、邀請 ①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②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延:邀請) 3、沿著,順著 ①緣溪行 (緣:順著) ②便扶向路 (扶:沿、順著) (六)特殊句式 1、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 判斷句,……也,可譯為“……是……”。 2、問所從來—— (1)省略句,省略賓語,應為“問(之)所從來”?!爸贝皾O人”。 (2)倒裝句,“所從”是介賓短語“從所”的倒裝,應為“問從所來”。 3、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1)省略句,省略介詞賓語和主語“桃源人”,應為“此人一一為(桃源人)具言(以)所聞,(桃源人)皆嘆惋”。 (2)倒裝句,狀語“(以)所聞”后置,應為“此人一一(以)所聞為(桃源人)具言,(桃源人)皆嘆惋”。 4、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 省略句,省略主語和賓語“村人”“漁人”,應為“(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 5、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省略句,省略主語“小口”,應為“(小口)仿佛若有光”。 6、便舍船,從口入—— 省略句,省略主語“漁人”,應為“(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7、初極狹,才通人—— 省略句,省略主語“小口”,應為“(小口)初極狹,才通人”。 8、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省略句,省略主語“武陵人”,應為“(武陵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9、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省略句,省略主語“人們”,應為“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10、林盡水源—— 省略句,省略介詞“于”,應為“林盡于水源”。 (七)成語積累 1、豁然開朗:突然一下子變得開闊、明朗起來,現(xiàn)在多指思路突然打開或復雜的事情突然明朗起來。 2、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過問或嘗試。 3、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4、怡然自樂:形容很悠閑快樂的樣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