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初二年戊寅,春,正月,戊申,牧丘恬侯石慶薨。 半民:石慶的這個謚號真是恰如其分,恬淡安然,不給皇帝找一點“麻煩”,一個數(shù)著“一二三四五六”的馬夫,居然可以封侯拜相,這對中國政治真是莫大的諷刺! 半民:君強臣弱,漢武帝太過強勢,又太能找事,丞相早已淪為執(zhí)行政策的辦事機構(gòu),辦不好自然淪為“替罪羊”,所以武帝時的丞相難干,個個不得好下場,連那位查數(shù)的“馬夫”都少不了挨訓(xùn),所以,嚇得經(jīng)常出征打仗、刀頭舔血的太仆公孫賀跪在地上連連磕頭。漢武帝對這樣的“丞相”根本就是瞧不起:轉(zhuǎn)身走了,把個大漢的丞相晾在那兒做“磕頭蟲”吧。 半民:以百姓的馬補充軍馬,可見漢匈戰(zhàn)爭對漢物力的消耗。 半民:飯桶就是飯桶,靠著裙帶關(guān)系上位的李廣利,簡直就是扶不上墻的爛泥巴??此怯戯堃粯拥?/span>“西征”,不知道大漢武帝會氣成什么樣子?“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時候的漢武帝也許滿腦子的霍去病吧。 不過,也要替李廣利想想:霍去病自隴東出擊祁連山以北的張掖、武威、酒泉都是茫茫草原,是匈奴一國之事,而李廣利出征自玉門以西,本身就是越過茫茫草原,而疲憊之師出了玉門關(guān),便是無盡的沙漠,沙漠之上是一個個獨立的城邦國家,需要一個一個的對付,恐怕霍去病的長途奔襲戰(zhàn)術(shù)也未必能夠奏效。 再者,當年張騫出使西域之后,西域各國是攝于大漢之威,還是垂涎于大漢之“富”,是真心臣服,還是存心想“撿便宜”,恐怕“飄飄然”自以為“天可汗”的漢武帝沒有好好想過這個問題吧。這說到底還是孔老夫子惹的禍: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老夫子的這番迂闊之論,害的可不僅僅是漢武帝、劉廣利,后世不少的中國人都有著這種一廂情愿的友好的“侵略思想”。 半民:漢武帝這次本以為可以撿個便宜,覺得是不是自己還不夠誠心,派趙破奴遠出兩千多里,結(jié)果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半民:兒寬(?—前103),又作倪寬。西漢千乘人。治《尚書》,為孔安國弟子。所任官職:元鼎四年(前113年),任左內(nèi)史。在任數(shù)年內(nèi),勸農(nóng)業(yè),緩刑罰,并負責在鄭國渠上流南岸開六條小渠,灌溉兩旁高地,稱為“六輔渠”。後任御史大夫,與司馬遷等共同制定“太初歷”。 |
|
|
來自: liuhuirong > 《徐州老師讀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