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昕老師在《非暴力溝通》第六章的讀書分享中講了一個“不語言”的例子。她說有一天中午去單位食堂吃飯,傻傻地拿著和飯卡形狀類似的公交卡刷半天,旁邊的同事提醒她才意識到。第二天午飯又是和這個同事一起去食堂,同事特意提示她“千萬別又刷公交卡啊”,這個強調性的提示,竟然引導她又一次刷了公交卡。 這讓我想起來跟很多個媽媽講過的一個心理學的實驗。請你閉上眼睛,按照我說的幾句話做。 第一句:“不要在腦子里想象有一個小球?!?/p> 第二句:“一定不能想這個小球是粉色的?!?/p> 第三句:“你絕對不能想著我現(xiàn)在正在把這個粉色的小球拋向空中?!?/p> 最后一句:“我已經(jīng)說話三次不許你做的行為了,這是最后一句,我再強調一遍,你不能想著用手接住了小球?!?/p> 真對不起,我問了所有做實驗的媽媽,越是強調“不許”做的事情,恰恰相反,媽媽們越是有更加強烈的愿望在想象關于小球的各種行為。 我不知道如何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專業(yè)術語描述和解釋這個實驗。但是,日常生活中,多少個媽媽都在用“不語言”沖著孩子們大喊呢。但是事實呢?孩子們怎么總是記不住,或者越強調做的越差?!安辉S動!”、“不許哭!”、“不許打鬧!”……或許,就像剛才給媽媽們做的實驗一樣,孩子們腦中,印象最深的恰恰是“不許”后邊的行為動詞。 ![]()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正面提出要求,去掉“不語言”,孩子們會更加明確家長或者老師的希望呢?!笆址诺蕉道?,這里都是易碎品,亂摸摔碎了我們是要賠償?shù)摹?,“慢慢止住自己的哭聲,越來越大的哭聲不會威脅到媽媽,也解決不了問題,等你不想哭了我們再好好聊”,“現(xiàn)在都去找點安靜的事情做,你們已經(jīng)打鬧半天了,防止樂極生悲呦”……雖然好像費的話多了點,但是給了孩子明確的指令,就像計算機編程,他們就會去照指令執(zhí)行,好像比家長們大喊大叫沒完沒了強調多少次“不許”要有效的多呢。并且,一個意外的收獲,家長說話的情緒會很平和,預防上演越來越升級的“家庭喊叫哭鬧劇”,而把一開始的目的性都拋之腦后了。同時,孩子會越來越愿意跟家長交流,平和地跨過“代溝”。 ![]()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