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詞開始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3-05/08/content_2236672.htm大洋新聞 時間: 2013-05-08 來源: 信息時報 圖雅(詩人) 春天終于從寒冷中脫穎而出,華北平原的風依然不折不撓地吹向津沽大地。上午十點的時候,我和辦公室一位女同事穿過校園的廣場,看見體育場上空一面紅旗在藍天下迎風招展。 同事突然說起了她兩歲的女兒。孩子白天由姥姥照看。一天,外面風大,家門口不遠處有一面紅旗正迎風招展,姥姥抱起孩子站在窗口說:“你看,紅旗飄揚!”意思是說風大,不能出去。沒想到孩子對著外面那面紅旗說:“紅旗——不飄揚!”連叫了幾聲,把姥姥逗樂了。這說明孩子已經(jīng)完全明白姥姥說的紅旗飄揚是什么意思。 到了中午,突然想起同事說的這些,便問這位同事:“你媽媽跟孩子說什么來著?是‘紅旗飛揚’?”“不是,是‘紅旗飄揚’?!彼鸬?。我說:“你媽媽挺有意思,跟這么小的孩子用這么正式的書面語言。”她說她媽媽喜歡這么跟孩子說話,什么“萬家燈火”“高樓大廈”這些詞孩子都會說了。這讓我感到吃驚。于是,我開玩笑地對她說,讓她回去好好表揚她媽媽。 我這么說并非信口開河,這對有志于教育孩子的家長來說很有必要。德國教育家卡爾·威特在他的教育經(jīng)典里這樣說過:幼兒在3歲以前,是語言發(fā)展的最佳期,盡早教孩子語言非常重要。因為語言既是進行思維的工具,也是接受知識的工具,沒有這個工具我們就得不到任何知識。而孩子6歲以前掌握準確的語言,那么這個孩子的發(fā)展就一定會很快,而且其速度是其他孩子無論如何也趕不上的。 通過了解,我知道同事的孩子在語言表達上已經(jīng)超過了同齡的孩子,讓她奶奶非常驕傲,經(jīng)常在親戚面前夸自己的孫女,殊不知這里面有著姥姥的巨大功勞。 卡爾·威特在教自己兒子語言過程中總結了6個方法:1.發(fā)純正的音;2.從身邊的實物開始;3.靠講故事來增強與世界的親和力;4.盡量豐富詞匯;5.反對教孩子不完整的話和方言;6.用明確的詞匯來“武裝”清晰的小頭腦。 當我告訴同事這6個方法時,她臉上立刻放出了光芒,她說她的媽媽正是這樣去做的,真是沒想到啊! 過了一個星期,同事主動跟我交流孩子的發(fā)展狀況。她說她自己是學數(shù)學出身的,文學語言欠缺,對傳統(tǒng)文化也了解得很少,她現(xiàn)在正在“補課”,和孩子同時學,目前孩子已經(jīng)會背少量的三字經(jīng)、百家姓、古詩,在家里,孩子經(jīng)常用學來的這些語句和大人說話,逗得一家人很開心。 同事也有些疑惑,那就是,古典詞句孩子并不能真正理解它的涵義,有必要學嗎?我勸她不必為此擔心。現(xiàn)在孩子不懂,但這些詞句一旦用聲音的方式記入大腦,總有一天會明白其中涵義的。讀經(jīng)典只好不壞,別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 詩人迪倫·托馬斯說:世界的開始是詞。家長們,早教請您從詞開始! |
|
|
來自: 東泰山人 > 《教育學\初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