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音韻學用于京劇的研究,興起于三十年代,始作俑者是余叔巖、張伯駒合著的《近代音韻》,至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又有徐慕云、黃家衡《京劇音韻》和蘇雪安《京劇聲韻》兩本較有影響的專著問世,然而有待討論的問題還很多,惜乎十年動亂,研究中斷,學者凋零,以致近年少見有繼其薪火者。我認為當前在京劇藝術面臨改革的情勢下, 對于京劇音韻的學術研究顯得更加重要,因為只有認清了規(guī)律,才能“萬變不離其宗”,做到京劇姓“京”。本文擬就京劇音韻的湖廣音特征問題展開討論,以期引起重視。 一、湖廣音怎樣進入京劇 1.什么是湖廣音 “平上去入,燕楚各異”,這是陳彥衡《說譚》總論四聲篇 (一九一七年著) 里說的,也就是京劇音韻里“楚音論”——湖廣音之說的來源。湖廣是明清建置的湖廣省舊稱,即今湖北、湖南地區(qū)。徐慕云和蘇雪安在他們各自所著的京劇音韻著作中,對湖廣音的解釋大致相同,如徐慕云說:”湖廣音……主要乃是指武漢字音的四聲調(diào)值”,蘇雪安則說:“……湖廣音,就是說念的是中州韻的規(guī)格,而在平上去入四聲方面,都是按照湖廣音的高低調(diào)值的?!?/p> 上述看法,似乎已是定論,但我認為這不是個科學的提法。首先,以湖廣音來特指其四聲,僅 是以往顧曲說歌者對“聲、音、韻、調(diào)”等字用法隨便的一個表現(xiàn)。我們知道,從音韻學的觀念看,漢語一字一音,每個字的讀音分“聲、韻、調(diào)”三個因素,上述對湖廣音下的定義,實際指的是“湖廣調(diào)”。其次,考察一下京劇音韻的面貌,可以得知,不僅“湖廣調(diào)”,而且“湖廣聲”、 “湖廣韻”都進入了京劇。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條: (l) 古“疑、影”兩母的開口呼字,北京音均讀作零聲母,京劇里則讀作(ng)如我 (nguo) 昂 (ngang)愛 (ngai) 安 (ngan) 等字。 (2) 《中原音韻》齊徽部里的L母字,北京讀Iei, 屬開口呼,京劇讀Iuei,屬合口呼,如雷、累、磊、淚等字。 (3) 《中原音韻》皆來部里的某些字,北京音歸乜斜轍,京劇中則歸懷來轍,如皆、界、鞋、諧等字韻。 (4) 《中原音韻》歌戈部(即《中州全韻》歌羅部)g、k、h、ng和b、p、m作聲母時。北京 讀(e)韻,京劇里讀(o)韻,如歌、科、和、蛾、波、坡、摩等字。 (5) 《中原音韻》庚青部(即《中州全韻》庚亭部)里的開口、齊齒兩呼字,北京讀eng或ing,京劇中讀作en或in,歸入人辰轍,如登、生、更、京、丁等字。 這一部里的合口呼字, m , 在京劇中往往和中東轍相協(xié),如崩讀作bong而不是beng , 猛讀作mong而不是meng等。 (6) 《中原音韻》東鐘部古喻母的撮口呼字,北京音讀ong韻,京劇中讀iong韻,如容、庸、榮之類不讀rong而讀iong。 上述京劇中特有的字音,恰是湖北方言的聲或韻,由此可見,湖廣音所進入京劇的,不單是其 四聲字調(diào),而是包括“聲、韻、調(diào)”的一個系統(tǒng)。 關于湖廣音的四聲調(diào)值,徐慕云曾畫過一個與北京音的比較表(載《京劇字韻》P23)。 2.湖廣音是中州韻的補充和發(fā)展 歷來研究京劇的人都說要用中州韻來念唱,但什么是中州韻,卻莫衷一是。陳彥衡《說譚》中說: “惟河南土語尖團分明,如中州前乾、修休之類無一混淆,故謂之中州韻,是仍指尖團而言耳”徐慕云因循了這一說法。蘇雪安則不同,他認為中州韻就是以元周德清《中原音押》為基礎, 再從以后一系列有關戲曲聲韻的書籍 (包括元卓從之《中州樂府音韻類編》,明范善臻《中州全 韻》,王文壁《增訂中州音韻》,周昂《增訂中州全韻》,清王鵔《中州音韻輯要》等書 )來辨識字的聲韻的念唱。這一系列韻書的析聲選字歸類雖各有不同,然而原則精神卻是一致的,都是把 古音、今音、南音、北音作全面的調(diào)整,屬于與“方言”對立的“雅言”系統(tǒng)。近年出版的陳小田《京劇音韻概說》里談到,中州韻只能理解為九州音韻的集中,實含有“中央”“中國”之義。我 認為蘇雪安、陳小田的觀點更符合實際。 在京劇以前,北曲、南戲、昆腔都屬于中州韻系統(tǒng),元代周德清著的《中原音韻》就是總結了當時北曲舞臺上的音韻規(guī)律。周德清在序言里說這本書:“……韻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語?!壁w蔭棠《中原音韻研究》中說:《中原音韻》是“歸并《廣韻》,改革《廣韻》”。明朝的《洪武正韻》又把《中原音韻》稱為“雅音”。由此可見,由《中原音韻》開創(chuàng)的中州韻系統(tǒng),是一種傳統(tǒng)的、集中的藝術語言。所謂“傳統(tǒng)”,意味著它既有悠久歷史,又隨時代改變而改變。所謂“集中”,意味著它不是某地方言語音的摹寫,而是經(jīng)過選擇的各地語音的匯合。所謂“藝術語 言”,是說它不是一時一地的生活語言,而是經(jīng)集中、提煉、整理、加工而成的舞臺藝術音韻。我 們再看京劇音韻的面貌,無論哪一部元、明、清的韻書,無論哪一地區(qū)的方言,都不能與它吻合。雖然自元代以來,北京地區(qū)的語言逐漸取得了“官話”的地位,但是在北京形成的京劇,卻并未全照北京話來改造,而是上繼昆弋徽漢,旁采各地方音,這與中州韻“集中古今南北字音”的原則精神不正是一脈相承的嗎?湖廣音就是在這一原則精神的指導下,理所當然地成了京劇音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京劇音韻系統(tǒng)里的湖廣音,與原來的中州韻的面貌是同中有異。以四聲為例。中州韻的四聲, 由于《中原音韻》中未曾描述,元明清戲曲也無音響資料傳世,所以許多人以為是個謎。然而明朝 以來有一些歌訣是描寫四聲的,如釋真空《玉鑰匙》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睆埑蓪O《說文諧聲譜》:“平聲長言,上聲短言,去聲輕言,入聲急言”。據(jù)此,我以為中州韻四聲的大致面貌是清楚的,如平聲是一個平調(diào)“→”,上聲是一個高降調(diào)“↘”,去聲是一個降升調(diào)“?”,入聲則是一個短促調(diào)“●”。我們拿前述湖廣音 四聲調(diào)號對照,除入聲和陽平外,余皆一致。中州韻陽平是個低平調(diào),而湖廣音的陽平降升調(diào)由于 調(diào)門低,而且降勢平緩升勢短促,所以聽來與中州韻的低平調(diào)相近而又有些不同。這些湖廣音與中州韻的相同相近之處,使戲曲觀眾聽上去易于接受。在此前提下,一些相異之處,倒顯得新鮮起來。這些相異處之進入京劇,就是湖廣音對中州韻的補充和發(fā)展。當然中州韻對湖廣音不可能全盤接受,如湖北方言“那”“拉”不分,有混淆字義之弊,這就和許多湖北土語一樣,未能出現(xiàn)在京劇舞臺,因為中州韻畢竟是“雅音”,是一種美化的、理想化的藝術音韻。 |
|
|
來自: cxag > 《京劇名劇名段名家名票文武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