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了《上海觀察》昨日雷蔚紅女士寫的《評“副教授”的那點事》(以下簡稱“雷文”),感到“文如其姓”——雷! 很多網友的“吐槽”同樣雷。有的感慨:“真是新《儒林外史》的好題材。不知后人筆下的我們,是否比范進更可悲?”有的調侃:“連年輕女學生的色誘都擋不住,如何盈月孤燈,靜心苦讀?”有的揶揄:“什么是好學生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不想當師母的學生不是好學生。” 我作為已成為教授的“過來人”,讀了“雷文”雷語,感到如酒醉臥槽,難忍不吐。 按我的理解,所謂職稱,“職”就是“耳”一“只”,“稱”就是有份量。連“耳朵一只的份量”都沒有,即連聽的權利都沒有,怎么有資格參加決定人才引進、同僚晉升的教授會?更遑論“人微言輕”。 我曾戲言:“大學里,只有評上教授,才會像小孩一樣,重新學會說話?!本灰姡谠合禃h“侃侃而談”的,有幾個不是教授?講師、副教授們不會“侃”?不!他們寡言少語,是擔心不小心“踩雷”影響評職稱。 在社會上,人曰:“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痹诟咝@铮以唬骸奥毞Q不是萬能的,但沒有職稱是萬萬不能的?!币驗椋纭袄孜摹睂懙赖?,評不上職稱,就難發(fā)論文,論文少,就沒有基礎申報項目,沒項目,就沒有錢,沒有錢……那還能有啥?因此,在每年開演的“職稱年度大戲”上,“粉墨登場”的各種角色,猶如演藝明星,各有“粉絲”。 毋庸諱言,職稱評選條件的非合理性和不確定,是“年度大戲”成功與否的最大變數(shù)。我曾戲言:“規(guī)定就是‘龜腚’,你即便像只烏龜累個半死搶先跑到終點,也會被抓住‘龜腚’判輸:對不起,烏龜先生,我們這是比慢?!弊屇奕グ桑?/p> 業(yè)內人都知道,由于教學無可比性,各高校、專業(yè)之間的競爭只能在科研層面展開。所以,重科研,輕教學,是各高校的“常見病、多發(fā)病”。“雷文”作者所以成為“萬年講師”(“萬年僵尸”),就因為“病魔纏身”。 我供職的學校也如“雷文”所述,“評選條件頻繁變化,越變越玄。”前些年,職稱晉升條件是:論文、專著、項目,一個都不能少。我系A副教授使出渾身解數(shù)打拼幾年,去年總算樣樣湊夠數(shù)。但是,學校忽然規(guī)定不能“重量不重質”,改為根據“代表作”評選。結果,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她被人緣甚好的B副教授以一本“代表作”擊倒。悲劇乎? 為了防止“悲劇”重演,今年我系根據學?!耙虻刂埔恕本?,出臺了“系版規(guī)定?!笔肓?,完全符合“系版規(guī)定”的C和D兩名副教授,居然沒評上。倆人不服,向教授會提出申訴,答稱:“校頒規(guī)定同樣有效”。一國可以兩制,一系兩制可咋整?倆人再“一紙訴狀”告到學校。結果呢?無果。 無可否認,“雷文”寫道的職稱評選種種弊端,有令人帶著淚珠微笑的“黑色幽默”的辛酸,也有《帕金森定律》緒言中那句話的啟迪:“令人捧腹并深思?!?/p> 但是,作為“過來人”,恕我“倚老賣老”說一句:高校猶如林子,既要承認“林子大了,什么樣的鳥都有”,更要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我所見所聞,如新《儒林外史》的案例不多,但至少和作者同樣認真工作的很多。孰謂不是? 至于“在每位教授信箱里塞了五千塊現(xiàn)金”的“國內慣例”,我或許孤陋寡聞,但確實聞所未聞,更沒有根據這一“慣例”送出或收到一分錢。或許,這僅是作者的“系內慣例”。何況作者也寫道,送錢者并沒有評上。為什么?是那幾位教授跟錢有仇?是他們學術良知未泯?還是申報者學術水準確實不夠?我想,讀者心中都會有答案。 “好多教授無非是評得早,哪有什么論文、項目,連國際通行的學術寫作規(guī)范都不懂?!必M止?好多教授“連電腦都用不好?!?strong>但是,可否因此認為,他們不具備評審后學的學術水準?若以這些條件要求孔子,他夠格嗎?那孔子何以被奉為“萬世師表”? 我看到滿頭白發(fā)的老教授伏案運筆,內心總是會問:“他們?yōu)槭裁催€刻苦鉆研?為項目?為職稱?”希望作者內心也問一下這個問題,同時捫心自問:為什么是我而不是別人,被“威風好大,煞氣凜然”的教授掛掉? 恕我直言,尊師,不僅是對學生,也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做人不應圓滑,但也不應自恃清高。我也是教授,也分享了一點“生殺大權”。評職稱以學術為基本標準不假,但要求不摻雜個人情感,是否可能? 至于稱“似乎人人心思都在評職稱上,而不是怎樣教好書”,不僅言過其實,“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且說明作者對教學真諦并不真正了解。 雖然“重科研,輕教學”有失偏頗,但二者的結合是必須的。因為,在高校,沒有科研的深度,不可能有教學的高度,更不可能有創(chuàng)新的廣度。我毫不懷疑作者對教學兢兢業(yè)業(yè)、對學生誨人不倦。但須知教學絕不是“態(tài)度決定一切”。試問:成為“萬年僵尸”或因環(huán)境的“險惡”,但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欠缺,是不是更重要的原因? 前年,我校一名女教師申報教授,因感到評審不公而在新浪微博公開“發(fā)難”,并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但據我了解,有些純是她“杯弓蛇影”的疑心所至。我當時勸她:“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痹谶@里,我也以此勸勸誡作者,并再加一句:學術、氣度、謙和的三位一體,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編輯:洪俊杰 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