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隸書中我比較喜歡摩崖石刻,看重《石門頌》、《郙閣頌》、《西狹頌》,書史上將之稱為“摩崖三頌”或“漢三頌”。近幾周我一直臨習、研究《西狹頌》,對此有了些許認識與感悟。 《西狹頌》頗有幾個與眾多漢代石刻不同的特點。1、《西狹頌》是件特完整的石刻藝術(shù)作品,集篆題、正文、題記及刻圖為一體的完備形制,在歷代碑刻及摩崖石刻中實屬罕見。它不像其它漢代那些單純的書法作品,而是有篆額,上書“惠安西表”四個篆書;額右下方有《五瑞圖》,刻著黃龍、白鹿、嘉禾、木連理及甘露降及承露人,刻畫得活龍活現(xiàn),實為一絕,是否為當時書家所畫不詳。圖左是正文,石刻形狀為正方形,文內(nèi)隸書字體也呈正方形,頗為少見。后面則是十二行的題名。 2、是“摩崖三頌”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塊摩崖刻石。《西狹頌》雖鑿刻于東漢建寧四年(171)的六月,但直到北宋末年才被樵夫砍柴時偶然發(fā)現(xiàn)。這個樵夫攀蘿拂蘚,在絕壁懸崖發(fā)現(xiàn)了這件民族文化的“瑰寶”,功莫大焉!這刻石面處在一處凹陷的山崖上,避免了陽光的直射和風吹雨淋,常年又被藤蘿蔓莖遮掩,下方則有深不見底的黃龍?zhí)端?。山石險峻,崖壁陡削,人煙罕至,很少有人椎拓,以至保存完好。據(jù)知情人說,建國之后這里曾遭山火,將小亭棧道燒毀,文革破“四舊”時期,也有人想毀石滅跡,無奈崖高險絕無法上去,這也屬萬幸,是上天佑此神石吧! 3、石刻內(nèi)容透露出古代社會諸多有用的信息。從中可以看出,在東漢靈帝(劉宏)建寧年間,武都郡太守李翕的治地在今甘肅成縣一帶,他帶領(lǐng)隸卒民眾在郡西天井山魚峽整修道路,修通了西峽古道,極大地方便了人們出行,德政彰顯,造福一方。碑文還說明了當時的武都郡經(jīng)濟富足,生活殷實;李翕為好官清官,施政有方,治下安定;漢代社會以文德化育,民眾安居樂業(yè),風氣淳樸;漢代重視交通,為打通秦嶺天險、修復(fù)棧道留下了可靠史料。 4、創(chuàng)造了在摩崖石刻上最早的書家落款實例。秦漢石刻中,書法家落款署名者寥寥。而《西狹頌》則署有“仇靖字漢德書文”字樣。仇靖為東漢成縣人,為武都郡府一名小吏,史書對此人無甚記載。但從他撰文及書寫水平上看,應(yīng)當之無愧地列入一流書法家行列。 當然,更引起世人關(guān)注的是這塊摩崖石刻的書法藝術(shù),它在隸書史上的地位顯赫,“漢三頌”中的重要一席,為歷代學人所推崇。 僅從藝術(shù)而論,該如何評說呢!從年代上說,此摩崖刻于東漢建寧四年(171)六月,為漢隸成熟時期之作。它晚于古隸(篆隸雜陳的漸變階段),早于八分(在隸書上漸加波磔,以增華飾的字體,大類仍屬隸書),應(yīng)是標準隸書,具有隸書的一般性特征,如字形結(jié)體多呈偏方,左右橫展,起筆時藏鋒逆入,蠶頭燕尾,化孤為直,分布均衡等等,但又有卓異個性、獨到之美。我看古代學者評其最多的一句概括是“奇縱恣肆《西狹頌》”,是有一定道理的。清末民初,金石風盛,大家、名流爭相臨習《西狹頌》,竟留下眾多的臨本遺世,足見此頌的巨大魅力! 既然此刻在漢隸中排這么高的位置,展露出百代風采 ,又有眾多的追捧、臨習者,必然有其深厚原因,需尋覓端由,剝絲抽繭,力求弄個明白。撇開歷史、社會、考古等價值不說,僅從書法而論,此摩崖石刻實屬燦爛的文化藝術(shù)瑰寶。 首先,它給人的整體印象是結(jié)體、構(gòu)成方正寬博,顯露出正大氣象。想那高山嵯峨、摩崖險峻之上,造文刻字,凌空孤懸,蒼鷹與白云作伴,石刻與藤蔓相擁,真乃大手筆、大氣象、大襟懷哉!此座摩崖石刻,常年吸收日日精華,生凜然氣,具威武姿,猶似漢時大將軍的氣魄、氣概。余多年來一直心儀摩崖石刻,對脾氣,合性情,蕩胸襟,雖以前從未臨過此石,但曾對另一漢頌《石門頌》也日追暮寫十數(shù)載!再來接觸這同一類型的《西狹頌》,愛屋及烏,自然高看一眼! 二是字法樸拙,趣生其間。摩崖石刻擘窠奇書,點畫自然率意,不飾粉黛,如壯士山陰道上行,腳底穩(wěn)健,步履舒緩,風度翩翩,不作小兒態(tài),沒有裊娜姿,真乃刻石碑偈中的真名士焉!線條豐腴靈動,渾厚凝重,虛和其間,點畫與之顧盼,波磔隨意呈現(xiàn),豪氣不見粗野,質(zhì)樸而不木納,浩浩然,氣軒昂,放逸拙趣流露于山野,灑脫雋秀再現(xiàn)于深山。 三是布局疏朗,神態(tài)疏宕。漢人漢字多姿多彩,文脈相承,儒道文化入其心髓,張揚宏肆出生命的原始狀態(tài),帶兵打仗如此,修道架橋如是,作文刻石亦然。這篇摩崖石刻的歌功頌德之文,實實在在,似內(nèi)心情感的自然流露,鐫刻的巨幅大字,分布在一塊四四方方的崖壁上,既莊重又寬博,既疏朗又靜穆,而透出來的一種縱逸與疏宕,古而肆,虛而和,意無窮,看似尋常卻奇崛,筆力遒勁,神采奕奕,有難以言說之妙。 我常告誡自己,學書要先學精神氣質(zhì),以道為先,而技其次。學《西峽頌》,須仰望高山之勢,通曉山野逸趣,領(lǐng)略四時景色,從大氣象大格局上把握。其次才是悟透其藝其理,洞悉筆法之樸,書勢之美,章法之奇,結(jié)體之異,掌握其奧妙之處。我以為,學習臨摹這些摩崖石刻,就要具有博大心胸,從中窺見古人情操之雅逸,書寫之高邁。漢代隸書,已達到一個時代的高度,今人需仰望才是。 從技法技術(shù)上看,值得格外關(guān)注點亦不少。像篆筆入隸,外形是隸,內(nèi)含篆意,兩相融合不著痕跡,使字體遒勁爽健,骨力內(nèi)斂。像寶蓋頭,一律如篆字樣兩邊下垂,形成拱形,別開生面。像結(jié)字,常有異于常規(guī)的構(gòu)成,在法度之內(nèi),又出新的姿勢,新鮮奇特,嘆為觀止。每字乍看上去,都是方正塊狀,然內(nèi)里欹側(cè)靈動,活潑可愛,等等,需反復(fù)觀察,揣摩品悟,方得其中玄奧。 本文由侯和平原創(chuàng),歡迎關(guān)注,帶你一起長知識!責任編輯:梁飛龍 |
|
|
來自: 昵稱3356905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