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勇
近日,一則來自澎湃新聞的報道格外引人注目:85后博士后應佚倫,循著自由成長、發(fā)現(xiàn)興趣、堅持選擇的成長道路,加上家人的支持與名師的提攜,最終入選2015年“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有意思的是,這個女孩從小到大都不是“學霸”,屬于班上占很大比例的那群“中等偏上”學生。
是什么力量讓一位“中等偏上”的普通學生成長為最具潛力的科學家?我們的基礎教育,到底是為培養(yǎng)“學霸”而努力,還是著眼于孩子的個性化發(fā)展,把他們培養(yǎng)成合格公民,為他們未來的幸福人生奠基?
應佚倫能取得今天的成功,恰恰在于她在成長的關鍵時期,獲得了較為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父母沒有因為自己的繪畫職業(yè)就強求孩子也必須去畫畫,也沒有把孩子送進各類培訓班,而是在孩子的眾多嘗試中,發(fā)現(xiàn)了孩子真正感興趣的生物觀察、化學實驗,并給予力所能及的呵護和培養(yǎng);初中就讀普通學校,恰恰遠離了太大的成績壓力,為她的興趣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而高中學校重視對學生獨立人格的尊重與培養(yǎng),潛移默化地使她擁有了良好的人文情懷與科研素養(yǎng)。應佚倫的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的種子就在這樣的自由溫馨的成長環(huán)境中自由生長,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成長最大的動力。教育的責任,就是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并努力地呵護發(fā)展孩子的興趣。然而當下的功利教育,已被“分數(shù)”所操控。在分數(shù)的驅使下,老師和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成為“學霸”,許多孩子每天都被作業(yè)和補習班填得滿滿的,生活完全處于一種“被安排”狀態(tài)。也許這樣可以培養(yǎng)出能考高分的“學霸”,但卻是以扼殺孩子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作為沉重代價的。
不要以為你的孩子現(xiàn)在喜歡畫畫、喜歡彈鋼琴,他今后就一定能成為藝術家,也不要以為你的孩子現(xiàn)在是“學霸”,今后就一定會大有作為。更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只是“中等生”,就盲目下結論,說這孩子今后沒出息。其實每一個孩子的未來都具有無限可能性!
當然決定著這種“無限可能性”的,就是看我們能不能有勇氣給孩子的當下學習生活“松綁”,能不能有勇氣給孩子當下的生命狀態(tài)“留白”,能不能有勇氣給孩子當下成長營造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
套用“學霸”的稱呼,那些卓有成就的科學家便可以冠之以“科霸”。如果把教育的目光轉向更多的學生,把我們的教育目的不局限于培養(yǎng)只會考試的“學霸”,那么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將會涌現(xiàn)出一個又一個的“科霸”。應佚倫的成長,就是最好的詮釋和注腳。
(作者系四川省閬中市教科局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