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人本該是給予我們溫暖與支持的避風港,然而,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突然之間對親情感到了厭惡,具體表現(xiàn)為不愿意與家人或親戚進行深度溝通、并帶有一定抵觸情緒。從發(fā)展心理學觀點來看,這其實是人生發(fā)展的階段性產(chǎn)物,屬于一種正常的心理,下面我們將深度剖析。 社會性聯(lián)結(jié) 親情,是我們?nèi)松凶钤绨l(fā)展起來的社會性聯(lián)結(jié),為我們提供了情感、物質(zhì)等方面的支持,幫助我們更好的生存以及適應社會。但隨著年齡與心智的發(fā)展,我們會變得越來越獨立,逐漸與他人建立起更多形式的親密關系,這個階段,我們對于親情的依賴程度也就沒有最開始那么強烈了。 特別是在人生發(fā)展的“青少年”階段,我們會經(jīng)歷了對親情抵觸最強烈的時候。這個時期個體的心理活動往往處于矛盾狀態(tài),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 1、反抗性 青春期個體往往具有反抗性,體現(xiàn)在個人觀點和行為決策兩個方面,他們會擁有成人感,進而產(chǎn)生了強烈的獨立意識,變得不愿意順從,不愿意聽從他人的意見,常常與成人的看法相抵觸。 2、自我意識突然高漲 此外,這個階段他們的自我意識會突然高漲,這使他們更傾向于維護好的自我形象,追求自尊與獨立,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由于他們的思維并不完全成熟,有的想法不能被現(xiàn)實社會所接受,就容易產(chǎn)生壓抑的情緒。并且,他們往往認為,自己行動的障礙來源于父母,于是產(chǎn)生了“反抗心理”,對親情感到了厭惡。 過度親密 并且,這種對親情的厭惡感不僅來自于個體自身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還會受到父母不同態(tài)度與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有的父母并沒有意識到孩子渴望獨立、需要得到個性伸展,仍然用原有的方式去教導他們,要么過度管制、要么過度關懷,這樣都容易遭到反抗行為。 除此之外,有的父母非常專制,從來不聽取家庭成員的意見,將他們一味的至于支配、重塑的地位,這也容易導致我們對親情產(chǎn)生反感。比如,很多人在高考填志愿時,父母強迫他們學某些地區(qū)的學校或是專業(yè),讓他們感覺非常的被動,有極度想掙脫親情束縛的沖動。 或者在之后找工作、找對象時,父母或親戚又對他們的選擇指指點點,覺得自己的觀點才是正確的,正是這些過度包辦、過度關心的行為,跨越了親人關系之間本該有的界限,所以,讓我們產(chǎn)生了厭惡心理,心理學上將現(xiàn)象稱為“過度親密”。 親密關系中的個體缺乏獨立性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如果一段關系中只存在喜歡,那么距離會過近,處于一種類似共生的狀態(tài)。簡單說就是兩人都缺乏獨立性,像個嬰兒一樣完全依賴對方。 當情感出現(xiàn)危機時,我們其實可以嘗試站在一個更為中立的角度,以客觀、理智的狀態(tài)去分析問題,而不是用情緒化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特別是在親人之間,很容易因為一件小事,而強烈情緒反應、且伴隨著攻擊性的言語,讓雙方都頗感受傷,最終導致親人之間的感情裂痕越來越大。 親人之間,要避免“以愛之名”的心靈綁架,學會給對方一些空間。當意見出現(xiàn)分歧時,不要試圖用情緒來遏制住對方,而是應該嘗試通過溝通、協(xié)商的方式維護寶貴的親情。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親密關系心理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