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為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可稱中國古代最受贊譽崇拜,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演義》還將他描繪成一個能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智慧之神。 他輔佐劉備建立蜀國,其兢兢業(yè)業(yè)、鞠躬盡瘁的人生與品格,是人們心目中最完美的輔弼大臣形象,成為中國人理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英雄人物。 眾所周知,神算子諸葛亮還是三國時期著名的發(fā)明家。下面我們一起看一下諸葛亮的五大發(fā)明。 第五 孔明燈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愿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F(xiàn)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愿,象征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施放。 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全軍上下束手無策,諸葛亮想出一條妙計,明算準風向,命人拿來白紙千張,糊成無數(shù)個燈籠,再利用煙霧向上的引力帶著它們升空,一個個小小的燈籠升起,營內(nèi)的士兵高呼著:“諸葛先生坐著天燈突圍啦!”。司馬懿竟然信以為真,帶兵向天燈的方向追趕,諸葛亮得以脫險。于是后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第四 木牛流馬諸葛亮在北伐曹魏時發(fā)明的木牛流馬同樣是他的成名作,因為他解決了蜀中長途跋涉運糧難的問題?!度龂?后主傳》有這樣的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兵,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jù)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 史書記載當時諸葛亮找了一位當時有點技術(shù)的木匠發(fā)明了木牛流馬。而在《三國演義》里面把這種工具描述的神乎其神,說這種工具運糧八石,只需一人,能走數(shù)十里。 那么,這個木牛流馬究竟是什么東西,真的有這么神乎嗎? 而木牛流馬“人不大勞,牛馬不食”證明以人力駕馭。聰明的諸葛亮制造了輪腿神妙配合的運載工具木牛流馬。即人一推,輪子中間動,使四腿上下運動不停;而牛馬前進過程中,腿著地,受上方糧板重壓,又杠桿式使另兩條腿翹高,而人配合使重心移至后面高起雙腿上,實際手腕一壓之下,木牛流馬就前進了車輪一個直徑路程。這樣反復一抬一壓,又有四腿可垂直伸縮上下運動配合山道坡度而行。也正是因為這樣,司馬懿派出的偵哨探知后驚的目瞪口呆、嘆為觀止。 木牛流馬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防盜”。也就是說在運糧過程中,如果被敵軍發(fā)現(xiàn)或者攔截時,如果抵擋不住,棄糧逃跑時,只要推行者要木牛流在輪轂隱蔽部位插入事先配套制好的榫頭(可能有一個插榫頭的配套工具,類似內(nèi)六角扳手之類的東西),使輪子不能轉(zhuǎn)動,敵軍運不走。在這種情況下,敵軍唯一能做的只是有用火來燒毀。 第三 諸葛連弩在冷兵器時代,戰(zhàn)爭十分頻繁,戰(zhàn)爭是十分殘酷的,在現(xiàn)代也是一樣的,但是在三國時代,基本上從史書來看,中原漢民族以農(nóng)耕為主,步兵基本是主力,騎兵也是很少數(shù)的,三國時代,蜀漢政權(quán)能與曹魏抗衡那么長時間,除了有個人因素之外,步兵與弩兵的配合作戰(zhàn)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當時蜀漢弱,和魏國拼常規(guī)戰(zhàn)力肯定處于不利地位,諸葛連弩的出現(xiàn)讓蜀漢政權(quán)實現(xiàn)了彎道超車,諸葛連弩是諸葛亮發(fā)明的一種連弩,又稱元戎弩,相比較弓箭而言,可以一次發(fā)射十只,但也有其缺點,因為這種弩箭威力比較巨大,使用的時候是用腳使力,基本上近戰(zhàn)就廢了,所以單獨使用起來不是很方便。 現(xiàn)在這種技術(shù)基本上失傳,但是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兩軍對壘,前面的步兵和盾牌兵在那組成一層防護,弩兵在后面輸出,不管對方有多少人馬,照樣找死,除非兩軍作戰(zhàn)結(jié)構(gòu)一樣,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上流行的騰訊游戲王者榮耀就是一款簡易的戰(zhàn)爭游戲,射手基本上是躲在己方其他肉盾型英雄的后面進行輸出,這是每個人都懂的道理,基本上不出什么意外,按照這種配置是穩(wěn)贏的,諸葛連弩的作用就體現(xiàn)在這方面,躲在步兵后面只管進行裝箭射箭就行,相當于當時的戰(zhàn)略性武器,一弩在手,天下我有。 第二 八陣圖八陣圖是由三國時諸葛亮創(chuàng)造的一種陣法,作戰(zhàn)時用以掩蔽士兵及阻礙敵軍的防御工事或軍事陣法。因為蜀國多山,軍隊以習于在山林作戰(zhàn)的步兵為主,,一旦北上中原,便很難與魏國的騎兵抗衡。諸葛亮為了提高蜀軍的戰(zhàn)斗力,將前人的”八陣”加以變化,成了后世所說的”八陣圖”。 八陣圖縱橫各八行,用輜車作為主要掩體,以鼓聲和旗幟等指揮軍隊,可以變化許多陣法。士兵排列為八卦形,八門入,八門出。此陣不易破解,善於迷惑敵人。此陣祭出,任爾兵強馬壯,萬夫之勇,一旦迷失陣中,皆難取勝諸葛亮后來又多次改造此陣,并由兵陣演化為石陣、馬陣。相傳諸葛亮御敵時以亂石堆成石陣,按遁甲分成「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變化萬端,可擋十萬精兵。當年司馬懿就因為沒有把握破了此陣才放棄殺入蜀境的。 第一 饅頭三國時期,蜀國不斷受到南蠻的騷擾侵襲,諸葛亮親自帶兵征討南蠻王,在征討凱旋回師至瀘水時,忽然間狂風急浪,兵難以渡水。根據(jù)當?shù)亓晳T,大軍渡水前,應該以人頭來祭祀河神,方可保平安。當時部下建議殺掉南蠻俘虜用其頭顱來祭祀河神,諸葛亮聽罷沒有采納,諸葛亮不忍用人頭來祭河神,想出一個妙方,將面粉捏成人頭樣子,他命人宰殺牛羊,裹上牛羊肉蒸熟,以替代人頭,當做祭品投入河中祭拜河神。 諸葛亮將其命名為瞞頭(蠻頭),有兩層意思,意思以假人頭瞞過河神,二是取其南蠻人頭的意思,最后用“饅”字替代“蠻”字,就是現(xiàn)在的饅頭。關(guān)于饅頭的記載,還有很多文獻可以參考,比如宋朝的《事物紀原》、清朝的《談?wù)鳌分芯驼f:“蓋蠻地人頭祭神,武侯以面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