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yī)說,血是氣之母,氣是血之帥。一個人長壽與否,就看他的氣血是不是平衡。 胖人補氣瘦人補血 ![]() 氣不足則胖。氣是人的動力,氣足就可以把體內(nèi)的脂肪垃圾給排泄掉。如果氣不足排泄不暢,脂肪就會在肚子上堆積。堆積在血管里,就會引起動脈硬化。堆積在肝臟中,就會引起脂肪肝。 很多人到了中年為什么會肥胖?就是因為他的氣比年輕時候少了,沒有辦法把脂肪給代謝走。而氣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中氣不足,也就是脾胃功能不好,運化出了問題。 血不足則瘦。血不足就陰虛,陰虛就火旺,火旺就會加快體內(nèi)脂肪垃圾的代謝,同時也會把一些正常的營養(yǎng)成分給消耗掉。 所以,無論是胖子還是瘦子,補氣還是補血,最根本的都需要補脾! 脾胃虛不虛看手,看眼,看舌頭 ![]() 1、先看手上的食指,食指反映了整個脾胃功能的情況,如果食指有彎曲變形,根部有酸痛感說明你的消化系統(tǒng)功能出現(xiàn)了障礙。 特別是在商陽穴和前頭穴這兩個穴位所在的食指關(guān)節(jié)處出現(xiàn)硬塊、結(jié)節(jié)、色變,說明脾胃虛弱得比較厲害。平時可以多按揉這兩個穴位,有保健作用。 除了看食指之外,還要將十個手指并攏,看手指間有沒有縫隙。如果手指根部縫隙過大,就是人們所說的“漏財手”,長了這種手的人,90%脾胃都不好。 ![]() 2、中醫(yī)看一個人的脾胃是不是虛弱,可以通過眼睛的下眼瞼是否有水腫來判斷,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大眼袋”。 如果這個人總是眼袋水腫,就表明他的脾胃虛弱。要想徹底消除眼袋,必須先補脾胃,脾胃強壯之后,運化才有力量,水濕慢慢減少,眼袋慢慢變小甚至消失。 ![]() 3、通過舌頭來判斷脾胃是否虛弱,有很高的準確性。脾胃不好的人舌頭通常有以下幾個特點: ![]() 1、舌的體積比較胖大; 2、舌頭兩邊有凹陷下去的齒痕; 3、舌表面中間有一道豎著的深深的溝; 4、舌頭表面有裂紋; 5、舌苔厚膩、或者發(fā)黃。 食療補脾胃四寶粥 ![]() 【方法】蓮子肉10克左右,山藥要20克,薏米仁要30克,芡實10克左右,加一兩把大米,熬成粥,早晨就吃一碗這個四寶粥,晚上還可以再喝一碗。 【提醒】除了吃四寶粥以外,還要注意脾胃特別怕冷,怕濕,也怕?lián)?/span>,怕甜,所以說不要著涼,不要吃得太多,不要吃得太甜,潮濕的地方要少去,另外酒要少喝,辣要少吃。 10個補養(yǎng)氣血簡單方法 01、脾之色為黃,面色黃說明脾胃出了問題——本草說:"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為了利于吸收,我們可以把它做成膏。 做法:大棗500g去核,加水煮爛,熬成膏狀,加紅糖拌勻,儲存在冰箱中。 早晚兩次沖服,每次15g。堅持下去,脾就會重新運化氣血,面色也會有很好的改觀。 02、調(diào)補氣血玉靈膏:取龍眼肉250g,西洋參15g,白糖適量。將龍眼肉搗爛如泥,西洋參研末,二物連同白糖一并拌勻,放密封的瓷器內(nèi),置鍋中,用文火蒸2小時即成。 每次取1匙,開水化開吃下。每日早晚各1次。調(diào)養(yǎng)氣血效果甚佳,益心脾,補氣血,安神益智。 03、壓力大,脾氣大,很容易成黃臉婆,氣色差,臉部肌肉僵硬。 方法:趕緊揉耳垂,常常揉耳垂!耳垂對應(yīng)的正是人體的頭面區(qū)域,提神醒腦,防衰老。 04、每天揉腹一百遍,通和氣血裨神元——腹為人體“五臟六腑之官城,陰陽源”。 先用右手大魚際在胃脘部按順時針方向揉摸130次,下移至肚臍周圍揉摸120次,再用左手全掌揉摸全腹120次,最后逆向重復(fù)一遍。 05、每天練5分鐘甩手功,會感到神清氣爽,精神抖擻——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經(jīng)衰弱、失眠、健忘等。 具體方法:馬步,十趾輕輕抓地,微微提肛,舌抵上腭。緩緩上抬手臂至與肩平行,再自然甩落至身后。1次5~10分鐘,1日2~3次。這套動作能調(diào)節(jié)氣血,平衡陰陽,升清降濁。 06、腹部贅肉嚴重影響氣血運行,捏揉很疼,指下呈泡沫狀,這是垃圾脂肪,不能給身體提供能量,反而影響氣血運行,堅持捏揉可去除。 正坐位,雙手由兩肋開始充分捏住贅肉捻揉三下(前幾日要忍住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然后依次向肚臍方向捏揉,每日2次,每次10分鐘。除贅肉,堅持是關(guān)鍵! 07、氣血雙補食療方:每天早上,花生仁5粒,紅棗3顆,核桃仁1個,嚼服,然后用溫熱水送下,安靜地坐上1-2分鐘,即可。 長期堅持,補養(yǎng)氣血的效果非常明顯。食物雖少,動作也簡單,但這里可謂是五行具足,有效補氣血! 08、用搓熱的兩手掌按住面部,手指向上并攏微曲,做洗臉狀向下、向外捋擦數(shù)十次。 手足三陽經(jīng)脈皆經(jīng)面部,尤以多氣、多血之足陽明胃經(jīng)分布最廣,故本法可使氣血不衰,五臓得養(yǎng),早晚各一次,華顏永駐。 09、常灸神闕,百病自滅——神闕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氣舍,經(jīng)絡(luò)之總樞,乃養(yǎng)生保健要穴。 養(yǎng)生諺語指出“常灸神闕穴,百病自會滅”,在臍部施灸(直接灸或隔姜灸),利用此穴皮膚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等特點,借助艾火熱力,調(diào)和氣血,疏通經(jīng)絡(luò),從而達到防病駐顏及養(yǎng)生延年。 10、按揉三陰交。有助于打通人體淤塞,保養(yǎng)子宮和卵巢,調(diào)月經(jīng)、除斑、祛皺、祛痘,治療皮膚過敏、皮炎濕疹。經(jīng)期前3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3個月,可緩解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 按揉時,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鐘,停歇后再揉。此穴可調(diào)暢人體氣血運轉(zhuǎn),孕婦不能用。 |
|
|
來自: 胡言佛語 > 《氣血不足補品、心血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