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高興受邀回答這題,大家可以加我關注,一起談古論今。 我是愛吃炸醬面的獨愛炸醬面,我來回答 公元紀年法又叫又稱西歷、西元,公元原稱基督紀元,時當今世界上通用紀年法。中國古代還有三種紀年法,分別是帝號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 公元紀年法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F(xiàn)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用公元與公元前的說法。 年號紀年法是漢武帝首創(chuàng),公元前140年年號為“建元”,即“建元元年”,此后帝王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歷代帝王每逢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 帝號紀年法:帝號指古代帝王或諸侯的謚號。我國周朝史書中出現(xiàn)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等年代。魯國史書《春秋》記錄的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衰公十四年”的歷史。“宣王”“衰公”都是帝王或諸侯的謚號。這種紀年的方法就是帝號紀年。 干支紀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個字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叫“地支”。中國歷法一直就是采用干支來紀年的。 公元紀年法換算稱古代紀年法一般都是有跡可循的,實際工作中,歷史學家們是使用工具書的。比如各種紀年表、朔閏表之類的。 公元紀年法與年號紀年法換算道理即加元年減一年即可,但一般是必須知道皇帝的改元的元年,而且一般只能是年號紀年換算公元紀年)。 公元紀年法與干支紀年法換算計算方法:已知公元數(shù)推算干支年號,只需要分兩步: 十位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1 2 3 4 5 6 7 8 9 10 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一,把公元年數(shù)減去3,你會得一個新的數(shù)字。這個新數(shù)字的個位數(shù)字(當個位數(shù)字為'0'時,當'10')在十位天干中所對應的天干字就是所求的。 第二,把每一次你得到的一個新數(shù)字除以12,這樣你又會得到一個余數(shù)字(當剛好除盡時,余數(shù)字取12)。這個余數(shù)字在十二地支中所對應的一位地支,即為所求的。 公元紀年法與帝號紀年法換算原理和年號紀年法相同。 |
|
|
來自: 謹身節(jié)用華 > 《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