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道農(nóng)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這是大文學(xué)家蘇軾描寫黃花菜的詩句。 蘇軾不僅能詩善賦,還是一個徹底的美食家。能夠得到他的稱贊,黃花菜的美味可見一斑。 不過,除了味道好之外,黃花菜還能令人“解愁”,于是,就有了另一個詩意的名字——忘憂草。 黃花菜是中國一種古老的蔬菜,栽培歷史長達(dá)2500年以上,《詩經(jīng)》上早有記載,只不過那時叫諼草,而諼就是忘的意思。 自古就有無數(shù)文人描述過黃花菜的賞心悅目,看后令人“樂以忘憂”。 它頑強(qiáng)地簇?fù)碓谏钌畹拇洳葜校槐倘~狹長柔軟,莖干卻剛勁挺拔;花朵艷麗優(yōu)雅,偶有香氣流露。 于是蘇軾專門作詩稱贊它的形象“孤秀能自拔”。 忘憂草的“療愁”秘方還不僅限于此。很早以前,人們就發(fā)現(xiàn)了黃花菜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就說過它“嫩牙作蔬,食之令人昏睡”,所以會使人“忘憂”。 而其他一些別稱如療愁花、安神菜等,也都是從黃花菜的藥效而來。 “忘憂草”這三個字,把藝術(shù)和科學(xué)自然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 我們食用的一般是黃花菜的未開放的花蕾。從外形上看它的花蕾狹長,宛如金針直立在花莖的頂端,所以又稱金針菜。 從營養(yǎng)角度來講,它的“含金量”的確不容小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