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每天的肢體狀態(tài),不外乎走、站、坐、臥四種身形。但只有很少的人知道應(yīng)該如何去走、站、坐、臥。這個觀點提出來可能有人覺得奇怪:只要是個四肢健全的正常人,誰不會這四種動作,每天的生活根本離開它們???!但我這里所講的“應(yīng)該”,是指最符合人體養(yǎng)生,身體能量消耗最小,甚至還能補充元氣的四種身形,而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的姿勢,要么有違于養(yǎng)生,要么會損害骨骼與形體的健康,要么對人體能量的消耗過大,要么無法有效去補充身體的元氣。 那究竟什么樣的走站坐臥姿勢,是對人體最有利的呢?其實就是中國老百姓世世代代、口口相傳的四句口訣——“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這四句話估計每個人都聽說過,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們的準確含義,生活中能真正能做到這四項標準的人,更是鳳毛麟角。那么,這四個標準究竟為何意?我們?yōu)槭裁匆裱@樣的標準?干嘛要用“松、鐘、風、弓”來作為比喻?浩然計劃用四期文章,來給大家揭秘這四句口訣真正含義,以及其中隱含的養(yǎng)生秘密,今天呢,先給大家分享第一句口訣——站如松。 首先要說明的是:“站如松”口訣中的這個“松”,不是指主干粗狀而枝葉細小的紅松(如左上圖),而是指類似于右上圖的這種黃山松。很多人認為理想中的站姿就是像士兵那樣昂首挺胸,把站如松簡單地理解為像松樹一樣直立挺拔。其實這種理解完全錯了,中華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中從來不講“昂首挺胸”,認為這樣反而對人體有害,長期挺胸昂頭會造成肩胛骨及背脊肌肉緊張,引發(fā)肩頸方面的諸多疾病,過分地挺胸還會造成脊椎的變形。 正確的站姿應(yīng)該是“身體端正、含胸拔背、微收下頜、腳若踏空”——意思是身形不偏不倚;把胸在自然狀態(tài)下微微向里含住,順勢把背抻展拉開;頭部既不能昂起,也不能低垂,在頭頂水平的前提下,將下頜略向下收一點;雙腿不用力,雙腳像踏在空氣中,但又特別穩(wěn)固。 注意這里所指的“含胸拔背”,并不是駝背或把背弓起來,而是把背上下伸展,兩肩放松并向斜下方舒展開來。動作要領(lǐng)是絕對不能聳肩,也不能向前合肩,一聳一合背就駝了,也就與“含胸拔背”相背道而馳了。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講,“昂首”肯定不利于健康,這點毋庸置疑,但“挺胸”的說法卻也不能算錯,只是要搞清楚該“挺”哪里?生理學家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最適合前挺的部位,是人的第12胸椎與第1腰椎這兩個部位,這兩個位置在哪里呢?對于女人來說,就是胸罩或運動背心下緣的地方,男人就是整個身體軀干正中間的地方。判斷胸12還有兩個方法,如果在脊柱的兩側(cè)摸不到肋骨,這個區(qū)域大概就是胸12;或者在彎腰的時候,腰部后弓的頂點棘突位置大概就是胸12。找到了胸12,緊鄰向下的就是腰1。 只要保持住胸12與腰1這個地方的椎體前挺力,就是人體在站立時上半身最佳的姿勢。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挺“胸12、腰1”的動作呢?其實很簡單,只要在身體保持中正挺立的基礎(chǔ)上,Hold住肚子就可以了——也即要做到“收腹”?!笆崭埂边@個詞常與“挺胸”放在一起,名曰“挺胸收腹”,不過估計絕大多數(shù)人對于收腹還好理解,但對于挺胸竟然挺的不是胸口,而是胸椎最下沿與腰椎的結(jié)合部則聞所未聞了。 從上邊這張圖可以看出,人體的脊柱本來就是有生理彎曲的,一般人誤以為要挺的胸口位置,其生理曲度恰恰是向后的。把這個部位的脊柱向前挺,完全違反了人的生理結(jié)構(gòu),必然造成脊柱以及附近的肌肉與神經(jīng)緊張,氣血經(jīng)絡(luò)受到壓迫而不通暢,長期以往自然造成肩、頸、背方面的疾病。當然,過分地向后彎曲胸椎,則又會造成駝背,同樣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諸多的危害。 如果對比“挺胸12與腰1”的方法與中國人所講的“含胸拔背”,你會發(fā)現(xiàn)兩者其實是一回事。正是因為胸椎的生理彎曲本來就向后,形似一張背在后而弦在前的弓,所以我們古人講要“含胸拔背”——拔背使胸椎處于最自然的伸展狀態(tài),背部肌肉群完全放松;含胸則放松了胸部的肌肉群,使人體能夠更深、更緩、更大幅度地進行呼吸。含胸拔背順應(yīng)了人體脊柱的自然流線,因此是最有益于健康的姿勢。 那么挺胸12與腰1又有什么效果呢?從上圖可以看出:腰椎的彎曲方向與胸椎恰恰相反,是向前的,而胸12與腰1正好是兩個生理彎曲的結(jié)合部,挺這里的目的是不是為了順應(yīng)腰椎向前彎,恰恰相反,是為了放松減輕腰椎曲度的壓力。當我們收腹時,自然就會把腰椎放松了,而放松后的腰椎會變得更直一些,或者說會從過度的張力狀態(tài)中緩解下來。
因為脊柱的聯(lián)動作用,收腹與松腰椎后,胸椎及前后的肌肉群也就自然放松下來,這時我們就會本能性地去含胸拔背(否則身體會很難受)。因為腰椎本來是向前曲的,而胸椎是向后曲的,收腹放松腰部的結(jié)果,必然導致胸椎與腰椎的結(jié)合部,也就是胸12與腰1這個部位,會產(chǎn)生一個向前挺的力。不過這個力并不是我們主動挺出來的,它只是收腹后的一個自然結(jié)果。
自然界大多數(shù)四肢行走的哺乳動物,都沒有類似于人體的S形脊椎,原因在于只有人是直立行走的,人體上半身的重力都會壓在腰椎上,腰椎的生理彎曲具有適應(yīng)機體的支架、負重與減震作用。
人在每天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腰椎所受的壓力很大,所以成年人最常見的身體不適,常表現(xiàn)為腰酸背痛。而當我們放松腰部時,就能緩解腰椎所受到的壓迫力,長期堅持就能緩解乃至療愈腰痛、腰酸、背沉、坐骨神經(jīng)痛、大腸及腎方面的病癥。
此外,一旦我們含胸拔背,放松了背部與腰部,脊椎也就會處于十分放松的狀態(tài)。從中國內(nèi)家養(yǎng)生與修煉的角度看,就能更有利于督脈陽氣的運行,如此對于陽虛、氣虛、腎氣不足的人會有很大的好處。人體很多疾病都與陽氣不足有關(guān),學會正確的站姿,就能慢慢地增補陽氣,有可能最后就會讓很多久治不愈的慢性病不藥而愈。
胸椎因為連接著肋骨,而肋骨又包裹著心肺等重要器官,如果挺前胸的話,不但不能放松胸椎,反而會造成胸椎、肋骨與周圍肌肉的緊張,因此挺前胸的時間一長,人就會特別累,脊背與肩頸部位就會十分酸痛。而且前胸一旦向前挺出,人體必然也會更加挺腰,這樣就對腰椎的壓力更大。女人穿上高跟鞋后,為了保持身體平衡,只得去挺胸曲腰翹臀,長期以往就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導致各種各樣的疾病。
前面提到正確的站姿除了要“含胸拔背”外,還要“微收下頜”,為什么呢?因為人體的頸椎也是彎的,這個向前凸的生理彎曲一方面是為了支撐頭的重量,一方面還是為了減震。人在正常狀態(tài)下頸椎是自然彎曲的,可是當我們低頭工作、看書、玩手機等時,頸椎前凸的生理彎曲就會變小甚至消失,時間久了就容易導致頸椎變形,頸后部肌肉與韌帶勞損,及其他各種頸椎病變。現(xiàn)代人每天低頭看手機的時間越來越多,如此便造成了頸椎病的大面積泛濫。
那么怎么保持頸椎自然的這個生理彎曲呢?其實很簡單,我們要做的不是抬頭,也不是低頭,而是“后縮下頜”。不過千萬不可過于刻意,否則呼吸會有壓迫感,古人講要“微收下頜”,怎么才能做到微而不過呢?其實很簡單,只要保持耳朵墜在肩膀的正上方就可以啦。如果你穿有領(lǐng)子的衣服,這時脖子應(yīng)該是貼在后領(lǐng)上的。
接著,還需要保持身體的中正。大家在站立時不妨照著鏡子,檢查一下自己:身體站直沒有?頭正不正?兩個肩膀平不平?胸廓兩側(cè)與腰線兩側(cè)是不是很對稱?肩膀是不是在盆骨的正上方等?雙腳距離既不可過窄,也不可過寬,以腳外緣相隔大致與肩膀等寬為宜。腿既不要彎曲,也不要力挺,自然直立放松即可。
最后一點,就是要有一股頂天立地的氣勢,也就是上身要保持一個垂直向上的力,腿要有一股直插入地的力。不過特別強調(diào)的是:要得到這兩個力,第一是要“用意”而不能“用勁”,身體絕對不能緊張,一用勁全身就僵硬了,身體要松下來,但又要松而不懈;第二是要與含胸拔背、收頜松腰結(jié)合在一起,這種氣勢自然就起來了。這個時候即使上肢做一些比較大的動作,身體也會很穩(wěn)。
這種意境很難用言語表述,我們古人只得用松樹來做比喻。你看松樹根部就像人的雙腿雙腳一樣,緊緊插入土中或石縫里十分穩(wěn)固;主干或直或彎,就跟人的脊柱與身軀一樣,舒展又不失挺拔的勁力;枝葉如頭如臂,虛靈上頂,左右開合,松活中又帶有內(nèi)在的韌性。整體的感覺是秀美不落于嬌柔,大氣不至于粗獷,挺拔不顯得僵直,舒展而不失章法。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說,“站如松”是古人練站功時的口訣,內(nèi)在還有很多要旨,因此上述這段話主要體現(xiàn)的是站樁日久后的意境與身體效果。平時我們自然站立時,只需要做到前面介紹的那幾個要點即可。不過如果脊柱已經(jīng)變形,或者患有頸椎、腰椎、胸椎等方面的疾病,或者體弱氣虛,或者患有各種慢性疾病,上述看似簡單的站姿則未必能做到,這時就推薦每天能堅持站樁練功,一段時間后身體機能就能大幅度恢復與提升。
篇幅的原因就不多介紹站樁的要領(lǐng)了,這里面的門道既深奧又玄妙,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浩然粉絲群”,在群里與其它的群友或浩然的助理們咨詢互動。行文至此,有關(guān)如何“站”的要領(lǐng)已經(jīng)基本介紹完了,不過還留了一個尾巴,就是要領(lǐng)中有四個字沒有說明—— “腳若踏空”,而且這個要點似乎與前文所述的“腿要有一股直插入地的力”相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只要能真正能做到“腳若踏空”,雙腿就自然生出一股十分厚重的下插之力。
踏空意味著要雙腿雙腳不能向下使勁,為什么反而會生出一股向下的力呢?這就是中國內(nèi)家功夫的玄妙之處,真的很難說明白,但只要你站上一段時間的樁,就能體會到這個感覺。如果你不想站樁,那浩然告訴你一個訣竅吧,就是站立時注意把腰向上“拎”起來,很快你也能體會到這種奇妙的感受。 浩然課程平臺本周新上線音視頻課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