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興顧渚山山川秀麗,風景優(yōu)美,茶文化淵源深厚,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游客的青睞,民宿經(jīng)濟也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長三角知名的休閑養(yǎng)生基地。近年來,顧渚山景區(qū)的基礎設施建設在不斷提升,唯其人文資源還“養(yǎng)在深閨無人識”。為了深入挖掘景區(qū)的豐富內(nèi)涵,謹提出“茶圣唐風、摩崖貢事、泉涌金沙、霸王牛飲、敘塢茗香、斫射秋聲、泉湖春雨、堯市人稀、九龍曲徑、壽圣晚鐘”之“顧渚山十景”,以充分展示其悠久燦爛的歷史底蘊以及山水清遠的自然風光。 一、茶圣唐風 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由一位湖北人陸羽所撰,此書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陸羽籍此被稱譽為“茶圣”。陸羽一生與顧渚山結緣,由他命名了顧渚“紫筍茶”,又經(jīng)其推薦成為大唐宮庭貢茶,他和皎然一起盤桓于顧渚的山水之間,置辦了茶園,作《顧渚山記》兩篇,在此補充修改《茶經(jīng)》,留下了“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浙西以湖州為上,湖州生長城縣顧渚山谷”的文字記錄。顧渚紫筍流傳千年,歷久彌香,今人在原唐代遺址上復建了氣勢恢宏的“大唐貢茶院”,置陸羽閣以紀念。 ( 陸羽烹茶圖〈元末明初趙原畫〉 ) 二、摩崖貢事 經(jīng)茶圣陸羽推薦,紫筍茶于中唐大歷五年(公元770年)進貢,始貢500串,至會昌三年(843)達到18400斤之多。茶貢成為唐代湖州刺史的重要政務,先后有28位刺史來到顧渚山修貢,顏真卿、杜牧等人都在山崖上留下題名或題詩;至宋代,顧渚山中仍群賢畢至,至今留有唐宋時期的“三組十方”摩崖石刻。第一組在通往啄木嶺貢茶古道右側的金山村白羊山(銀山)最高堂,留有袁高、于頔、杜牧三方唐代石刻;第二組在顧渚羅家村五公潭,留有唐代三位刺史李詞、斐汶、張文規(guī)的題名和張文規(guī)的題詩;第三組在懸臼岕深處霸王潭的上方,留有唐代楊漢公和宋代汪藻、韓允寅的題名石刻,騷人墨客還留下了許多古今傳誦的名篇佳句,足現(xiàn)唐宋時期的顧渚茶事之盛。 三、泉涌金沙 金沙泉,聞名遐邇的“長興三絕”(紫筍茶、金沙泉、紫砂壺)之一,產(chǎn)于顧渚山前,其名在宋代《嘉泰吳興志》中這樣記載:“顧渚貢茶院側,有碧泉涌沙、燦如金星?!贝巳宄海诟懈输?,唐代時與紫筍茶一起成為宮庭貢品,唐代湖州刺史裴清于公元767年在向皇帝進奏的《金沙泉表》中云:“顧渚名山,當貢焙之所,居有靈泉,而特異用之,蒸搗別著,芳馨位至”。歷代對金沙泉都十分重視,唐代中期即建有金沙亭,宋元多次疏浚,當?shù)剜l(xiāng)民于清嘉慶年間所立的“禁止廟潭淘花生碑”尤存,1984年于原址建有飛檐翹角的忘歸亭,立有碑記。金沙泉水富含硒、鍶、氡等40多種微量元素,是優(yōu)質的天然礦泉水,這是大自然賦予顧渚山的恩饋。 四、霸王牛飲 貫穿顧渚村的金沙澗在上游有兩處源頭:一處在斫射岕,一處在懸臼岕,其中流經(jīng)懸臼岕的金沙澗支流長達4公里,源自海拔536米的山峰黃龍頭。溯澗盤旋而上,有一條古道可抵江蘇宜興市湖滏鎮(zhèn)的邵東村,沿途崇山峻嶺,草木蔥蘢,相傳項羽討伐暴秦起兵湖州,北伐時曾途經(jīng)顧渚,在懸臼岕底的山澗水潭中掬水一飲之時,在澗旁巨石之上留下了碩大的足印,此潭直徑1米、深約15厘米,故命名為“霸王潭”(顧渚苗山村還有一口古井——圣宮井,相傳亦為項羽飲水的場所)。霸王潭周邊泉水叮咚、環(huán)境清幽,其上還有唐宋摩崖石刻,不失為納涼消暑、尋勝探幽的好去處。 五、泉湖春雨 金沙澗的溪水從霸王潭處一路淙淙而下,兩岸峰巒疊障,翠竹叢生,野生茶樹遍布其間,這里是古代紫筍茶主要產(chǎn)地之一的明月峽(今人喚為懸臼岕)。唐代刺史張文規(guī)在《吳興三絕》中詩贊“清風樓下草初茁,明月峽中茶始生”,明代本地名士姚紹憲則給予了更高評價:“陸羽品茶以吾鄉(xiāng)顧渚所產(chǎn)為冠,而明月峽尤其所最佳者也!”今人在山腳開闊處修建了顧渚水庫,綠樹掩映、碧水藍天,典雅別致的民宿和農(nóng)家樂錦帶左右、環(huán)繞其間,若休憩于斯,可謂世外桃源。閑暇之余,攀右岸古道登上354.5米高的峙云山,山頂有古慈應庵遺址,當?shù)亓鱾饔小扒?、萬燒香,不如慈應跑一趟”的諺語,于此遠觀碧波萬頃的太湖,近覽波光瀲滟的顧渚水庫,正是“峙云觀湖”的意境。 |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