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初高棅編選的《唐詩品匯》收有僧皎然的辭條和多首詩,《詩人爵里詳節(jié)·衲子三十二人》中皎然排序第三名,曰: 皎然姓謝,字清晝。湖州人。靈運十世孫。顏真卿為刺史,集文士撰《韻?!罚ㄈ活A(yù)其論著,貞元中集御書院取其集以藏之,刺史于頓為序。皎然居杼山有集十卷,又有杼山詩式並傳。 關(guān)于《韻?!罚ㄈ挥小斗詈皖伿咕媲湫蕖俄嵑!樊厱T文士東堂重校賞析》五言古詩,曰: 外學宗碩儒,游焉從后進。 恃以仁恕廣,不學門欄峻。 著書裨理化,奉上表誠信。 探討始河圖,紛綸歸海韻。 親承大匠琢,況睹頹波振。 錯簡化鉛槧,閱書移玉鎮(zhèn)。 曷由旌不朽,盛美流歌引。 民國十年(1921)商務(wù)印書館出版之《中國人名大辭典》僧皎然辭條云: 皎然(唐)僧。長城謝氏子。名晝,靈運十世孫。居湖州杼山。中年了心地法門。文章?麗。顏真卿、韋應(yīng)物並重之。有《儒釋郊游傳》、《內(nèi)典類聚》、《號呶子》。 這則辭條與《唐詩品匯》中的皎然簡介有明顯的不同,即《唐詩品匯》中稱僧皎然“字清晝”而這則則稱僧皎然“名晝”。再查資料,民國二十三年(1934)上海書店版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亦稱僧皎然“字清晝”,仍是生卒年未詳,但透露了僧皎然與“茶圣”陸羽的親密關(guān)系:“初出家,肄業(yè)湖州柕山,與靈澈陸羽同居妙喜寺。羽于寺旁建亭,以癸丑歲、癸卯朔、癸亥日落成,刺史顏真卿名為“三癸”,皎然賦詩,時稱三絕?!泵駠?914-1949)后的權(quán)威辭書《辭?!飞ㄈ粭l亦無新意。仍沿《唐詩品匯》和《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之說,稱僧皎然“字清晝”,所不與古人同者,是把“晝”簡體成了“晝”。 無奈再上求古人,宋人贊寧所撰《宋高僧傳》對僧皎然推介甚詳,尤其對伊之名字注解明白,云僧皎然“字晝(一)”,解釋曰:“揚州本、大正本字作名,按于颙《吳興晝上人集序》作‘字清晝’,(《皎然集》卷首)《唐詩紀事》卷七十三同。是皎然為其名,晝?yōu)槠渥郑髅叻??!贝顺蓵鴷r代與僧皎然近,故較靠得住。 拙文收入活動文集之中 筆者十幾年前撰著出版之《中國佛門書畫家圖典》(上海學林出版社2013年出版發(fā)行)收有僧皎然的辭條,乃據(jù)數(shù)種辭條編輯而成,曰: 皎然字晝(一作清晝,或作僧晝)俗姓謝,靈運十世孫。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幼負異才,性與道合,初脫羈絆,漸長削發(fā)為僧。受戒于浙江杭州靈隱寺,為守直律師法嗣弟子。善屬文,工吟詠,文章雋麗,當時號為釋門偉器。后遍訪名山,法席罕不登聽者。佛典外,子史經(jīng)書,各臻其極。凡所游歷,京師則公相敬重,諸郡則士夫所欽。及中年,謁諸禪祖,了心地法門,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為道交。唐貞元(785-805)初,居于東溪草堂,欲屏息詩道文章,非禪莫論。嘗曰:“我疲爾役,爾困我愚,數(shù)十年間了無所得。況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無心,去亦無我,將放汝各歸本性,使物自物,不關(guān)于予,豈不樂乎?”唐貞元五年(780) 御史中丞李洪為湖州太守,覽皎然詩,嘆曰:“早年曾見沈約《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詩箋》,三子所論殊不及也?!卑佯ㄈ凰对娛健芳爸T文,收集十卷,相國于公頔作序,呈于朝廷,德宗(780-805)詔藏秘閣,天下崇之。皎然法凈其志,高邁其心,浮名薄利,唯事林泉,與道者游,故終身無墮色。晚年屏息筆硯,很少作詩。與陸鴻漸為莫逆之交,于公頔、顏魯公(真卿)韋應(yīng)物皆敬之。寂于寺。亦工畫,嘗以此道非禪者之意,故匿而不傳。著有《皎然集》(即《杼山集》十卷,以及詩論著作《詩式》、《詩議》、《詩譯》等多種。 上述大致敘述了僧皎然的詩話和禪意,下面重點說一說僧皎然的茶道。盡管大多辭書未言及僧皎然的茶趣,那是因伊之詩名太噪,被掩映著了。僧皎然一生作詩很多,但最著名的則是一首名為《尋陸鴻漸不遇》的五言律詩,陸鴻漸是茶勝陸羽的字,可知僧皎然與“茶”很有淵源。詩曰: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光緒戊戌科探花俞陛云《詩境淺說》評此詩:“此詩之瀟灑出塵,有在章句外者,非務(wù)為高調(diào)也。” 《宋高僧傳·唐湖州杼山皎然傳》有云僧皎然: 此時,僧皎然自感詩道非禪者之意,故而欲加屏棄,吩咐弟子把筆硯從眼前取走了。自此,心志清凈,唯事林泉,只與志同道合者若陸羽、韋應(yīng)物、顏真卿、韋卓、盧幼平、吳季德、崔子向等,或簪纓、或布衣,“與之交結(jié),必高吟樂道”。 僧皎然既與陸羽為至交,那末就少不了談茶論茗之道,詩文酬唱,成為“緇素忘年之交”,時時“以茶代酒,嘯詠林巒”。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皎然》有載:“(皎然)出入道,肄業(yè)杼山,與靈澈、陸羽同居妙喜寺?!标懹稹蹲詡鳌穭t有“與吳興釋皎然為緇素忘年之交”。僧皎然與陸羽時或在“三癸亭”品茗論道,有時也邀請志趣相投者齊聚三癸亭,詩歌酬唱,得一時之盛。僧皎然有《奉和顏使君真卿與陸處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五言古詩為紀盛況: 秋意西山多,列岑縈左次。 繕亭歷三癸,疏趾鄰什寺。 元化隱靈蹤,始君啟高誄。 誅榛養(yǎng)翹楚,鞭草理芳穗。 俯砌披水容,逼天掃峰翠。 境新耳目換,物遠風煙異。 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 嘉林幸勿剪,禪侶欣可庇。 衛(wèi)法大臣過,佐游群英萃。 龍池護清澈,虎節(jié)到深邃。 徒想嵊頂期,于今沒遺記。 陸羽生活隱逸,行蹤高蹈,使得僧皎然造訪時常不見蹤影,故詩中輒表現(xiàn)出惆悵之情。《往丹陽尋陸處士不遇》曰:“遠客殊未歸,我來幾惆悵。叩關(guān)一日不見人,繞屋寒花笑相向。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蕭蕭愁暮蟬。行人無數(shù)共悠然。他日相期哪可定,閑僧著處即經(jīng)年?!?/strong>晚年的僧皎然更淡泊名利,疏于應(yīng)酬,只與茶人陸羽、書家韋卓往來?!顿涰f卓、陸羽》詩曰:只將陶與謝,終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識,逢人懶道名。”詩中將韋卓、陸羽比作陶淵明和謝靈運,只愿與韋、陸交往,足見性情。 詩、禪之外,品茶是僧皎然生活中的唯一嗜好。并且“專業(yè)”的詠茶詩頗多。一次,當友人元晟送來天目山茶,僧皎然即興賦詩酬謝,詩曰: 喜見幽人會,初開野客茶。 日成東井葉,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zhuǎn)嘉。 投鐺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與禪經(jīng)近,聊將睡網(wǎng)賒。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無涯。 陸羽有《茶經(jīng)》著述傳頌千年,僧皎然則有《茶訣》名著,只是可惜失傳了。但伊之茶詩亦足以名揚藝林。僧皎然不但愛茶,且非常懂茶,熟諳茶道,若《顧渚行寄裴方舟》七言古詩有詳述: 我有云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guān)。 鶗鴂鳴時芳草死,山家漸次收茶子。 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時。 由來慣采無近遠,陰嶺長兮陽崖淺。 大寒山下葉未生,小寒山中葉初卷。 吳婉攜籠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 家園不遠乘露摘,歸時露彩猶滴瀝。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來勝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過,朝尋新茗復(fù)如何。 女宮露澀青芽老,堯市人稀紫筍多。 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采之長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 詩中“紫筍”,指上品的茶,陸羽《茶經(jīng)》關(guān)于茶的品級有云:“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如今湖州長興有“紫筍高山綠貢茶”,“紫筍”的命名權(quán)當屬僧皎然矣。 先師書法“茶禪生涯” “茶道”一詞,學界幾乎一致認定為僧皎然首次提出。僧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云:“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次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詩中有“飲便得道”句,故后世學者此應(yīng)是“茶道”之濫觴。 筆者早年篆刻“吃茶去” 自陸羽、僧皎然《茶經(jīng)》、《茶訣》和茶詩記載飲茶始,宋人蔡襄和宋徽宗有《茶錄》和《大觀茶論》傳世,明人朱權(quán)和許次紓有《茶譜》、《茶疏》刊行,對飲茶器具、茶、水品級及飲用方法等有詳盡描述,把茶文化更上一層樓,列為人文精神之序,使“茶道”發(fā)揚光大,彌久不衰。 僧皎然提出作詩務(wù)必追慕高遠,入手玄妙,開歷史上以禪理論述詩歌的先聲,對后來司空圖、嚴羽等人論詩,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論茶,則首提“茶道”,貢獻尤為顯著。 筆者揮毫“茶禪生涯” 2020年歲次庚子六月初一于空廠雨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