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宴又稱茶會、茶社、湯社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以茶代酒作宴,宴請款待賓客之舉。美酒千碗難成知已,清茶一杯也能醉人,這醉人的清香也飄逸在以茶代酒款待賓客的茶宴上。 我們把眼光放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那時候的茶宴成為時尚,具體情況又有怎樣的精彩? 《蕭翼賺蘭亭圖》(局部) 唐代 閻立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南宋摹本 “茶宴”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南北朝山謙之的《吳興記》一書,其中寫到“每歲吳興、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會于此”。到了唐代,飲茶之風盛行,茶宴已經(jīng)流程化,成為當時的社會時尚,是士大夫之間的一種時髦的交際方式。 “竹下忘言對紫茶, 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 一樹蟬聲片影斜?!?/p> 這是唐代“大歷十才子”之一錢起的《與趙莒茶宴》,此詩反映了唐代茶宴與會者代酒歡宴的感慨之情。 《調(diào)琴啜茗圖》(局部) 唐代 周昉 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shù)博物館 藏 先看官場的茶宴,尤其是在皇帝主導下舉辦的茶宴,通常是在金碧輝煌的皇宮里進行。 宮廷的茶宴作為皇帝對群臣的一種恩賜,氣氛莊嚴肅穆,禮節(jié)相當嚴格。茶葉必須是清明前貢茶,水要清泉玉液,器要名貴瓷皿。 唐代“官焙”在浙江顧渚山,貢品“陽羨”、“紫筍”皆產(chǎn)于此。每年早春,當春茶開摘、焙造之時,湖、常兩州太守都要到顧渚山來監(jiān)制,并廣邀社會名流來共同品嘗和審定,由此形成一年一度的茶宴。而茶宴這種形式又隨著貢茶一起傳到長安。至晚唐,朝廷開始在皇宮興辦清明茶宴。 貢茶焙制成后,便日夜趕送京城長安,必須在清明節(jié)前送達?;实墼谑盏截暡韬?,先行祭祖,后賜給近臣寵侍,并在清明節(jié)這一天擺“清明宴”,以饗群臣。“又賜飲于曲水,蹈午跼地,歡呼動天。況妓樂選于內(nèi)坊,茶果出于中庫,榮降天上,寵驚人間?!?/p> 宴會上有宮廷茶藝。宮廷茶藝的特點是場面宏大、禮儀繁瑣、氣氛莊嚴、茶具奢華、等級森嚴且?guī)в姓谓袒⒄螌虻日紊省?/p> 上世紀80年代,陜西法門寺出土了大量晚唐時期宮廷(供佛)系列茶具,這與御用紫筍茶在宮廷茶宴關系極大。茶具有:烹煮器、貯茶器、焙炙器、取火器、碾羅器、貯鹽器、點茶器、飲茶器、佐食器具、洗滌器等。其中金銀絲結(jié)條籠子、鎏金飛鴻球路紋銀籠子、銀風爐、鎏金天馬云紋銀茶碾子、鎏金銀龜盒、鎏金飛鴻紋銀則、鎏金伎樂紋銀調(diào)達子及琉璃茶盞等宮廷茶器,與陸羽《茶經(jīng)》茶之器相吻合,證明晚唐宮廷茶禮儀已達到了唐代茶文化的最高階段。也能讓我們見識到晚唐清明茶宴的奢華程度。 在清明茶宴上,除了祭祖宗,向皇上敬茶、相互敬茶外,皇上還會把紫筍茶作為獎品獎給有功之臣,以資鼓勵。 大唐顧渚紫筍貢茶院舊址 唐代禪宗大興,百丈懷海禪師制定《禪門規(guī)式(百丈清規(guī))》,開始把茶融入禪門清規(guī)之中。坐落在今浙江省余杭、臨安兩地交界處的徑山,屬天目山脈之東北峰,古稱北天目,因此山徑通天目而得名“徑山”。唐時,它即以高僧法欽所創(chuàng)建的徑山禪寺而聞名于世,蔚為江南禪林之冠。 徑山地處江南茶區(qū),歷代多產(chǎn)佳茗。相傳法欽曾“手植茶樹數(shù)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他產(chǎn)”。徑山寺后還有一注澄碧泠泉,名“龍井”,清冽甘甜,特別適合煮茶。 徑山寺飲茶之風頗盛,常以本寺所產(chǎn)名茶待客,久而久之,也形成一套以茶待客的禮儀,后人稱之為“茶宴”。此茶宴有著嚴格的程序和規(guī)范,從發(fā)茶榜、擊茶鼓到最后謝茶退堂,有十多道程序。 徑山茶宴是寺院茶宴的源頭,也是日本茶道的源頭。日本高僧圣一國師圓爾辨圓到徑山寺留學求法,歸國時把徑山寺茶宴等飲茶風俗帶回日本。入宋,日本曹洞宗開山祖希玄道元來華求法,也曾登臨徑山問道,回國后按照《百丈清規(guī)》等制定了一系列清規(guī)戒律,統(tǒng)稱《永平清規(guī)》。他根據(jù)徑山茶宴禮法,對吃茶、行茶、大座茶湯等茶禮作了詳細規(guī)定,對其后日本茶道禮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代白釉煮茶器一套,包括風爐、茶釜、茶碾及帶托茶盞 文人墨客的茶宴重情調(diào),偏愛風景秀麗、環(huán)境宜人、裝飾文雅的場所。大型茶宴以在顧渚山舉辦的最為著名。顧渚山位于浙江湖州和江蘇常州交界處,這里所產(chǎn)的紫筍茶和陽羨茶在當時被列為貢品。前面提到,每到早春時節(jié),兩州太守都要到顧渚山來監(jiān)制,并邀請許多社會名流共同品嘗,由此形成每年一度的茶宴。 寶歷(唐敬宗年號,825—827)年間,常州賈刺史和湖州崔刺史共同邀請時任蘇州刺史的白居易赴境會亭茶宴,可是白居易因病不能參加,于是寫下這首《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 “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 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 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p> 詩中生動描述了茶山茶宴盛況,并表達了對不能參加這次茶山盛宴的惋惜之情。 唐呂溫在追仿王羲之《蘭亭集序》而作的《三月三茶宴序》中,更多地是表現(xiàn)出中國人的清雅情懷,幾達香溫地步。 “乃撥花砌,憩庭蔭。 清風逐人,月色留興。 臥指青靄,坐攀花枝。 閑鶯近席而不飛,紅蕊拂衣而不散。 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虎珀之色。 不令人醉,唯覺清思。 雖玉露仙漿,無復加也?!?/p> 文中對茶宴的幽雅環(huán)境、品茗的美妙回味,以及令人陶醉的神態(tài)都作了細膩的描繪。 唐德宗時,茶圣陸羽、詩僧皎然、詩人袁高、皇甫冉、皇甫曾、張志和、孟郊以及女道士李冶(季蘭)等人一起組織了苕溪詩會,共襄茶事。 公元773年,由陸羽等人發(fā)起,湖州刺史顏真卿出資,在湖州杼山建起茶亭一座,因為該亭建于癸年癸月癸日,故取名為“三癸亭”。此后,陸羽、顏真卿、皎然、李冶等便常常聚會其亭,品茶賦詩,以茶會友。其間他們吟詩作畫、賞花觀月、撫琴弈棋,品飲過程變成了一種高雅的文化活動。 這種茶會與皎然倡導的重九茶宴一起,開創(chuàng)了文士茶會的新形式,流傳千古,為茶文化開創(chuàng)了一片新天地。 在這一時期,陸羽他們著書立說、品評名茶、評鑒水品,發(fā)展茶宴形式,草創(chuàng)了茶道的格局和程序,對后世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在茶宴上,人們不僅可以領略品茗滋味,而且還可以欣賞環(huán)境和茶具之美,是物質(zhì)和精神的雙重享受。 《陸羽烹茶圖》(局部) 元代 趙原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 藏 由此可以看出,茶宴在唐代興盛繁榮,并很快呈三種類型,即宮廷茶宴、寺廟茶宴和文人茶宴。其中宮廷茶宴恢宏氣派,寺院茶宴境界嚴密,文人茶宴趣意盎然。這為后來的宋代,茶宴進一步走向大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攆茶圖》(局部) 宋代 劉松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 | 
|  | 
來自: 楚地吾桐 > 《保健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