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的作用就是營,出血管,他到組織細(xì)胞了,營養(yǎng)組織細(xì)胞了,也有組織細(xì)胞反回那種液體,廢物那種東西,都在組織間隙那種東西,這個古人叫做氣,所以氣在內(nèi)經(jīng)里:“如霧露之溉,遂謂之氣”灌溉的溉,并不是呼吸氣的氣,不是哪個。那么津液就屬于氣分,所以古人叫陽氣,如果因?yàn)榻蛞禾?、大便硬而發(fā)生陽明病就會狂,你看我們講那個桃核承氣湯、抵當(dāng)湯之類的都是里實(shí)了,所以那個為狂,他.醫(yī)宗金鑒.那么看的,他說“陰氣虛,陽氣必盛”那怎么能癲呢?后世都這么解釋,他把這兩個都給改了,不對的,仲景的書不那么看,他這個陰陽的看法和后世的看法截然不同。咱們在傷寒論講過不少了,亡陽就是亡津液,你看桂枝二越婢一湯,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是沒有熱,沒有熱給吃石膏那哪對了,就是沒有津液,不可發(fā)汗,發(fā)汗最亡津液,應(yīng)該怎么辦呢?得用桂枝二越婢一湯,輕輕的解表藥還得加石膏,這才講的通,那要沒有熱還行啊?后世醫(yī)書對這個陽陰看的過死,陰就是寒,陽就是熱,這是不對的。脾中風(fēng)者,翕翕發(fā)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古人說脾主肌肉,脾中風(fēng)者是肌肉不合了,一定“翕翕發(fā)熱”的,這和太陽中風(fēng)一樣,桂枝本為解肌嗎?太陽中風(fēng),翕翕發(fā)熱,也是肌不和嘛,這幾段就從那里套出來的。“形如醉人”醉人什么樣,就是嘔吐、眩暈,嘔吐、眩暈都是停水之象。“腹中煩重”也是內(nèi)有飲的情況,重就是有水了,那么這說明什么問題?脾的功能行津液、運(yùn)輸,脾病了,運(yùn)輸失職了,所以飲聚為水,不運(yùn)輸可不就這樣,形如醉人,胃里停水他就要吐,胃里有水,腦袋就要暈,形如醉人是這么一種情況。同時(shí)這水在里面,煩重,那么來到外表,水氣在外表,皮目,皮身上的肉皮,目也是指眼皮,凡是水氣在皮膚里面,它要瞤瞤而動的。這個將來到水氣篇里要講到的,“四肢聶聶動”那是皮水,皮膚里面有水氣,影響到皮目瞤瞤而動。而水在胃里使人短氣,壓著橫隔膜,使呼吸不利。脾中風(fēng),脾主肌肉,它要發(fā)熱、發(fā)燒,肌不和,脾主運(yùn)輸,脾病而運(yùn)輸失職,飲聚為水,水的部位不一樣了,有的在里,有的在外,所以寫的癥侯都是概括的說法。脾就只有中風(fēng),沒有中寒,所以這一篇很不完全了。
 脾死臟,浮之大堅(jiān),按之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捌⑺琅K”脾脈應(yīng)該緩,應(yīng)該弱,如果“浮之大堅(jiān)”輕手按他又大又硬,同時(shí)一按就是加力看脈內(nèi)的情況,就像扣著個茶杯、酒杯似的,它形容的,沒有這么大。潔潔,就是中空,潔潔狀空空的無物,光在外面扣著這么個挺硬的東西,而且如搖,光晃蕩如搖擺,這樣一點(diǎn)胃氣不存在了,這是脾之真臟脈見,主死。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qiáng),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堅(jiān),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這是陽明篇抄下來的。趺陽是候胃,咱們診胃的病可以診足趺陽穴。這個趺陽脈,浮而澀,浮主熱,浮不一定主表的,有時(shí)主熱,胃熱則強(qiáng),所以浮者胃氣強(qiáng),就是胃里有熱;澀,津液虛謂之澀,津虛血少脈就澀,不流利。底下說呢小便數(shù),小便數(shù)亡津液,脈應(yīng)之澀,所以說澀則小便數(shù),由于小便數(shù)、亡津液脈才澀,它沒當(dāng)時(shí)解釋,它就接二連三的來了,就說“浮則胃氣強(qiáng),澀則小便數(shù)”浮是胃有熱,診的跗陽脈,所以浮則胃氣強(qiáng)。澀是津液不足,津液虛,為什么虛,因?yàn)樾”銛?shù),所以他說澀則小便數(shù),中間含蓄到里頭了,沒怎么解釋。胃氣又強(qiáng),小便又?jǐn)?shù)而使其津液傷,這兩種問題結(jié)合一起叫作“浮澀相搏”那里面津液沒有了,胃腸干,大便一定硬,“其脾為約”古人管這個癥候叫脾約證。這個脾約就是古人對脾的看法,認(rèn)為脾是行津液的,為胃行津液,古人這個看不清楚,飲食入胃,經(jīng)過消化之后,它怎么跑到這肺上了呢,古人搞不清楚,必須到肺接觸空氣,這個氣的成分才完成,養(yǎng)人的精氣才完成,光有水谷也不行,也得有氧,這個輸送全身才有用,擱在一起才叫精氣,古人說是脾干的事,脾給輸送的,那么這個胃干了,沒有津液可輸送了,這個脾受制了叫脾約,約者,窮也,無津液可輸送。所以這個病并不是脾的病,由于脾約倆字,給擱到這,這是錯誤的。脾約證現(xiàn)在又給加了,這個麻仁丸古人叫麻仁丸,現(xiàn)在叫麻仁滋脾,來滋脾來了這哪對呀,脾并不是干吧了,它是無津液可輸了,它滋什么脾呀,不是滋脾,它滋胃,你看這個藥,它是小承氣湯加的麻仁、芍藥、杏仁,都是滋潤養(yǎng)液的藥,同時(shí)也攻下,治陽明病。不過這個陽明是熱輕,不是因?yàn)闊峤Y(jié)實(shí)于里,它不用大承氣湯,而且這種雖然大便硬,人不感覺難受,現(xiàn)在的“習(xí)慣性便秘”都屬這種,沒有熱,老年人便秘也屬于這個。所以這藥是好,好是因?yàn)樗粸a下,它作成丸子他每回吃的少,主藥用的麻子仁,麻仁是個緩下藥,滋潤緩下,再做成丸子,不像光用承氣湯猛勁,所以這個藥長期服用對人無壞處,它沒有下熱作用,它沒有芒硝,芒硝是寒性藥,去熱。那么這個方子,咱們以前也講過。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那么在脾有個中風(fēng),腎連中風(fēng)都沒有,中風(fēng)中寒都沒有,所以這個東西很不完全。這又提個腎著,這腎著是照部位說的,這個腰是腎的部位,與腎沒有關(guān)系,你們看這個經(jīng)文就知道了。所謂“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身體重就是組織里有濕,組織里有水分,他就身子沉?!把欣洹彼@個地方在哪呢?在腰,所以在腰這個地方冷,水啊性寒這是肯定的了,所以水在胃,當(dāng)背部寒,背寒如掌大,就像巴掌那么大,背寒都是胃中有停水。腰冷呢,這在這塊有停水,所以說“腰中冷”濕水之氣都在這里?!叭缱小崩淠莻€樣子就像坐在水那種情況,水指冷水說的。“形如水狀”有時(shí)能腫點(diǎn),就像水腫的樣子,有時(shí)也不腫。
 
 那么要是水氣病,水哪來的?一般是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影響水的代謝的關(guān)系,人都渴。那他這個正相反,“反不渴,小便自利”他與一般的水氣病不同,他這個來頭不是那么來的,不是由小便不利來的,而小便反到自利,自理就是頻數(shù),而且他也不渴?!帮嬍橙绻省彼@個病胃里也沒有水,病不在胃,所以飲食也如故?!安傧陆埂彼@個病純屬在下焦這個地方?!吧韯诤钩?,衣里冷濕,久久得之”它這個病怎么得的呢,它說原因了,由于身勞,得這個病看這個書說是勞動人民多呀,永遠(yuǎn)勞動他就出汗,出汗呢就不能換衣服,汗浸濕衣服,衣服就濕了,濕了一涼它就冷啊,那衣服里面老是冷而濕,冷濕在這里,再出汗出不來了,那么咱講“汗出當(dāng)風(fēng)”的這個關(guān)節(jié)炎啊,和這個是一個道理,汗排出去,一方面排斥熱,一方面排斥肺里,冷濕在外頭,它這個汗就不得排出,不得排出,它就在組織里頭就郁到那個地方了,一回不要緊了,它擱個身勞,勞動人民天天這樣,這就成問題了,久而久之這就成了濕而為痹嘛,汗老是出半截,要出衣服冷濕了就出不了,該出的汗在皮膚里含下了,久而久之,就成了病了,這個病是這么來了,這個有道理,咱們說那關(guān)節(jié)炎大概也是這樣來的。所以他涼、陰冷,那么該出的汗不讓它出來,一閉塞它就留在里頭了,這個它不是一時(shí)的,久久得之?!把韵吕渫础毖韵掠掷溆滞础!案怪厝鐜迩уX”這個肚子前邊,組織里面都有水氣,不光是后腰,沉得就像帶五千錢,古人都花銅錢,五千個也不少了,也夠沉的了,形容這個沉吶,就象那個樣子。那么這個呢可以用甘姜苓朮湯這四味藥來主之,這個方劑治這個病確實(shí)有效,在臨床上這個病常遇到,有人說腰痛,你好好問,他腰較涼吧?四肢沉嗎?假設(shè)有這個情況用這個藥準(zhǔn)好使,這個我在臨床上就遇到多少次。所以治腰痛也沒有靠一個方劑來治的,就是辨證,中醫(yī)就這么一個問題,它是這個方子的適應(yīng)證,你用那個方子一點(diǎn)效也沒有,甚至有害處。這個方子很好使,它是甘草、干姜加上白朮、茯苓?,F(xiàn)在我們擱蒼術(shù)啊,這個白術(shù)我用著不如蒼術(shù)。甘草、干姜是溫中去寒的,同時(shí)這個藥也治小便數(shù),咱們講那個肺痿,肺中冷,那個病有遺尿,小便失禁,它這個小便數(shù)也是這個樣子,由于身上有冷濕,小便也打算排出去但排不出去,雖然小便挺多,但病還是治不了,所以古人用這個方子行了,一方面苓術(shù)排除水氣,同時(shí)用甘草、干姜溫中祛寒,這幾味藥協(xié)力到一起就對腎著這個的病。這個方子平時(shí)用的機(jī)會不少,如果血虛,你用這個甘姜苓朮湯再配合當(dāng)歸芍藥什么這個機(jī)會也有呀,既有這個病,同時(shí)覺得有貧血的情況,也可以合著用,這我都用過。腎死臟,浮之堅(jiān),按之亂如轉(zhuǎn)丸,益下入尺中者,死。跟上面一樣,都是五臟脈合有真臟脈,見真臟脈必死。腎脈應(yīng)該沉,腎主冬啊,冬脈如石,就是沉的意思。
 
 “浮之堅(jiān)”輕按這個脈就堅(jiān)硬?!鞍粗畞y如轉(zhuǎn)丸”一按之,手底下脈的至數(shù)不分,而如轉(zhuǎn)丸,硬的很。“益下入尺中者,死”越往底下越厲害,下入尺中,尺以候腎,到尺中而堅(jiān),按之如轉(zhuǎn)丸更厲害,這就是腎之真臟脈見,主死。到這里把五臟風(fēng)寒講完了,里頭擱幾個病名,一個叫肝著,一個脾約,一個腎著,這個東西,尤其脾約是陽明篇弄出來的,我想是后人搞的,不像張仲景的口氣,是不是反正把它,也有值得參考的地方,像腎著這個治法都挺好的。問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什么叫三焦竭部呢?三焦虛竭各有部位,那意思是這個意思,所以它三焦竭部。上焦竭者,善噫?這個什么意思,這句話大概古醫(yī)書準(zhǔn)有的,“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它這個上焦啊,受中焦之氣,如果中焦氣要是不和,它就不能消谷,中焦指胃說的,它不能消谷,就沒有精氣以奉上,供給上焦,所以上焦它虛。不能消谷,就能打嗝,是胃虛的反映,就是胃不和造成的。“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不但上焦受中焦氣,而下焦也稟氣于中焦,中焦胃是人的生之本了,下焦虛竭,遺溺失便,二便失禁,這屬于下焦了,但是本身這樣的虛衰,主要是胃不和,也是中焦之氣不和。我們有一句話,上虛不能制下,胃不和,就不能制約下焦的失禁,這有點(diǎn)五行的味道了,古人說胃屬土,土可以克水,土虛了就不能制下焦了,“不能自禁制”就是上虛,我們剛才說的甘草干姜湯,或者甘姜苓朮湯,這個藥與這個都有關(guān)系,這個甘草、干姜本來就是健胃的藥,它能治小便失禁,遺溺嘛,這個甘姜苓朮湯它也是,也能治遺尿,因?yàn)閺母什莞山獪莵淼穆铮际侵挝傅乃?,這也通過臨床的實(shí)在情況,“中焦不和,不能自禁制”就是胃不和,就失去約束,所以二便失禁,它是這么看的?!安豁氈巍辈皇沁@個病不要治了,你不要治下焦,這一般注家都搞錯了,二便失禁這個病還不治?非治不可,不讓你光治二便失禁去,補(bǔ)下焦越補(bǔ)越不好,得了中焦氣和,不久就會好的,你得治中焦,用甘草干姜湯之類的藥。所以這個地方,有的說這個病不要治,好,二便失禁這病還不治,不讓你瞅著下焦治,雖然這個虛竭在下焦,但其氣不和是在中焦,你治中焦就行了。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jiān);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皫熢唬簾嵩谏辖拐?,因咳為肺痿”這我們在肺痿講過了,熱在上焦者,肺受之,肺在上焦嘛,所以因咳為肺痿?!盁嵩谥薪拐摺蔽甘苤?,中焦就指胃說的,“則為堅(jiān)”胃熱到相當(dāng)程度,大便就要硬,陽明病。
 
 熱在下焦呢,就膀胱受之嘍,就尿血...。“大腸有寒者,多鶩溏”大腸有寒,常常溏瀉,平時(shí)溏瀉的大概都是大腸有寒。“有熱者,便腸垢”大腸有熱就得痢疾,“腸垢”古人把痢疾叫腸垢?!靶∧c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這個下重不是我們里急后重那個后重,也是后重,這個是脫肛,有寒了使大腸松馳,小腸本來屬火了,他有寒他移寒于大腸,是寒多虛,脫肛帶血,這個便血,就是下血,下重指脫肛說的。“有熱者,必痔”小腸本來是屬火呀,心之腑嘛,如果再有熱,火上加熱,一定要移熱于大腸而為痔,痔瘡了。這就是三焦及三焦所屬的腑臟都略略的看一看,下面說的就是積聚。問曰:病有積、有聚、有谷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fā)作有時(shí),展轉(zhuǎn)痛移,為可治,谷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fù)發(fā)為谷氣。諸積大法,脈來細(xì)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guān)上,積在臍旁;上關(guān)上,積在心下;微下關(guān),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安∮蟹e、有聚、有谷氣”這是怎么一個關(guān)系呀?“師曰:積者,臟病也”最深,“終移動”永遠(yuǎn)在那個地方、不移動?!熬壅?,腑病也”病淺,發(fā)作有時(shí),臟是藏而不瀉,所以那個地方有病不動,腑不是,時(shí)有時(shí)無,聚散無常,“展轉(zhuǎn)痛移,為可治”這個痛無定點(diǎn),一會在這一會在那,聚這個病容易冶,言外之意,積病不好治。這個“谷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谷氣是脅下痛,一按就好了,它是氣嘛,你不按它又來了,這就叫做谷氣,所謂谷氣,現(xiàn)在的話是消化不良的情況。“諸積大法,脈來細(xì)而附骨者,乃積也”診積的一種大法,就是論脈呀,脈來細(xì)而附骨者,是積都阻礙血,所以這個脈非常細(xì),而且沉的厲害,這是在臟病嘛,深,非常沉,沉到什么程度呢,入附骨,使勁按,脈又細(xì)又沉,那么就是積的脈應(yīng)。那么這個部位很有關(guān)系,這個說的很好,咱們一般看病診脈根據(jù)這個很對的?!按缈?,積在胸中”脈分三部,寸、關(guān)、尺。這個寸口,胸中有積,現(xiàn)于寸口。“微出寸口,積在喉中”稍稍出寸口上頭點(diǎn),積在喉中,再往上還是往上,就是上以候上?!瓣P(guān)上,積在臍旁”正在關(guān)上,積在臍旁?!吧详P(guān)上,積在心下”稍稍在關(guān)上偏上一點(diǎn),積在心下,那在臍旁,這在心下。“微下關(guān),積在少腹”稍稍的在關(guān)往下一點(diǎn),積在少腹?!俺咧校e在氣沖”氣沖是個穴了,尺中,最下面。“脈出左,積在左”如果你左手見這個脈,那這個積在左邊?!懊}出右,積在右”右手見這個脈,積在右邊,這個挺準(zhǔn)的,注意觀察?!懊}兩出,積在中央”兩手都有,這個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究竟這個積在哪呢?這個就行了,根據(jù)上下左右,各以其部處之,看看在寸啊、微出于寸啊、關(guān)上呀、關(guān)下呀等等,把部位搞清了。比如左寸見右寸不見,那在左胸上了,就這么個意思,各以其部而來處理就對了。這一章后面部分挺好,后面講的診積的脈法,不光是診積了,一切都可以根據(jù)這個,配合臟腑之說根本是有問題的,就是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左以候左,右以候右,這是對的。至于三焦節(jié)部這一章也挺好,他說五臟風(fēng)寒吶,這個與它這個書啊,在張仲景的辨證沒有這個,就不像一個人的東西,值得懷疑的,但也有些要知道的東西,也有用,我這么懷疑,不一定對。因?yàn)檫@章不多,所以一天就講完了。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這章主要講的是痰飲咳嗽病,咳嗽原由很多了,主要講的痰飲。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痰飲之病,痰飲是個概括的說法,那么細(xì)分可以分四類,這四類飲是什么意思?“何謂也”問這個名稱了,世人都說痰飲有四,指什么說的呢?答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說飲有四啊,有這么幾種,一種叫痰飲,一種叫懸飲,一種叫溢飲,一種叫支飲,有這么四種之分。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dāng)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饶嬉邢?,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底下又問,名字雖然知道了,但是這個四飲有什么不同呢?又一個一個解釋了,先解釋痰飲,“其人素盛今瘦”他本來從前很豐盛,人挺胖的,可現(xiàn)在可瘦了,人身上這個胖瘦主要在水分之多少,現(xiàn)在都清楚,人體重水分占百分之七十幾。津液不行水不化,停在身體里不化,津液不行就無力從形體。咱們?nèi)松砩线@種形體里頭水分多的很,中醫(yī)里中都叫津液,這個水不化津液,在里面停著,所以這個人瘦,形體上組織里水分很少,原來挺胖的人現(xiàn)在瘦下來了,這喝下去的水都流到腸胃里去了?!八吣c間,瀝瀝有聲”水從胃到腸有水聲了,這就叫痰飲。第一答的,人啊喝這個水不變成津液充實(shí)形體,所以人原來挺豐盛的,逐漸消瘦起來。這水跑哪去了呢?都流到胃腸里了,走于腸間瀝瀝有聲,就是痰飲的一種癥侯,這種飲就叫做痰飲。
 
 這個水變成痰或者飲,痰飲要分開,粘稠者謂之痰,稀薄如水謂之飲,擱在一起代言之“痰飲”首一條就把“痰飲”部位、狀態(tài)都談了?!帮嫼笏髟诿{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說飲后這個水不往胃腸去了,流在脅下,怎么叫懸飲呢?它懸于脅,在脅下懸著,古人起名字啊,很有意思,就像懸在脅下似的,一咳嗽就引著脅下痛,甚至胸脅全痛,這樣謂之懸飲。懸飲與痰飲不一樣了,飲這個水流在脅下,你咳唾,這個地方就痛,這叫做懸飲。底下是溢飲了,“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dāng)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還有一種水流行啊,歸到體表,它說四肢就代表外界體表了,主要在四肢,使四肢感覺沉。本來就應(yīng)該汗出而不汗出,這句話大概溢飲都是表證的多,像咱們說那個大青龍湯,“傷寒脈浮緩,其人身重,乍有輕時(shí)”那個就是溢飲,“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fā)之”它這個都是個表證,本來當(dāng)汗出,一汗出,水氣都在體表呢,不能停蓄在這個地方了,隨汗排除了,它不汗出那就流到四肢皮膚肌肉,所以身體痛重。那他流到四肢這個痛,我們講的很濕痹之癥,也感覺沉,尤其四肢常痛,后頭講到風(fēng)水的時(shí)候就有了,風(fēng)濕風(fēng)水這一類的,大概都有外邪。這叫做溢飲,溢飲者本來咱們喝水都喝到腸胃里,它溢于外,往體表上來,溢者溢于外叫溢飲。最后講支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支飲者從下往上這是支,支東西的支,飲是往上,這個波及到肺,后面說有肺水,就指這個說的。這個飲沖逆于肺,所以它“咳逆倚息”??人?,逆,上氣謂之逆了,就是咳嗽上氣了。喘而倚息,憑倚東西呼吸,息,一呼一吸謂之一息,那就喘了,靠著東西而不得平臥。氣短,里有飲,這個支飲開始發(fā)于胃,往上逆迫,胃上有支飲就氣短,壓迫橫膈膜,平臥往上壓迫更的厲害,坐著靠著哪地方,水氣往下往上壓迫還輕點(diǎn),所以他不得臥?!捌湫稳缒[”咳喘的厲害臉也要腫的,這咱們常見到過,為痰飲、哮喘、咳嗽多有這樣的,眼泡還腫,這就叫做支飲。支,由下以支上,飲往上沖逆,高到肺部,所以有咳逆倚息不得臥反應(yīng)。上面別看很少,這一段考試經(jīng)常出題,在.金匱要略.最整齊莫過于痰飲和水氣,有四種都是什么樣子,考試出了多少回了。這一節(jié)就水的處所、部位及形象分為四類,根據(jù)這個來分的。
 
 底下就是與臟腑的關(guān)系了。水在心,心下堅(jiān)筑,短氣,惡水不欲飲。這不是說水飲跑到心臟去了,不是那樣死于句下。就是這種水飲涉及到心臟的癥候了,主要還是“心下堅(jiān)筑”心下堅(jiān)還是胃。筑,悸,就是跳,跳的還挺厲害,跳還是屬于心臟,后世說水氣凌心,心屬火最怕水,涉及到心臟它還要跳,當(dāng)然這個水也在胃,我們看這一段就是上面痰飲。“短氣”胃里有水就短氣,有水就叫惡水,我們要是想喝水都是胃里頭沒水,胃中干口中燥,有水就是惡水,而不愿意飲。往心臟上貼也行了,水克火了,所以水涉及到心臟,那他惡水的很了。其實(shí)就是痰飲,痰飲往上涉及到肺就是支飲,也有時(shí)水氣涉及到心臟,心跳動的厲害,古人就說關(guān)系到心臟了,水在心。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吐涎沫”就是咳唾涎沫。水涉及到肺了,一定要上面說的“咳逆倚息”都這里是簡單說的,它光提個“吐涎沫”痰呀,濃的叫涎,稀薄的叫沫,涎沫都來自于肺,與肺有關(guān)系,所以它說水在肺。那么由于咳吐涎沫太多,傷津液,所以咽干口燥也愿意喝水的。這是水在肺,就是說的支飲,支飲與肺有關(guān)系的。水在脾,少氣身重?!吧贇馍碇亍崩镞呌兴贇?,胃有水。才剛說的水飲歸于四肢,當(dāng)汗出而不汗出呢,他就身子重。這個就是一半說的溢飲,一半里面有痰飲的關(guān)系。這個脾主四肢,古人這么看的,是就部位上說的,這個與脾有關(guān)系。礙及中氣,咱們說中氣歸于脾了,水在里,礙及中氣,所以它少氣。就是剛才講那個,說水停心下,有點(diǎn)水就短氣,壓迫著橫膈膜,身重呢,就是組織里有水,那么由于脾主四肢,所以說水在脾,與脾有關(guān)系。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這就說的是懸飲,這說的是部位,脅下嘛,是肝部位。那么水在肝,脅下發(fā)支滿,這是懸飲了?!疤缍础鄙厦嬲f的是咳吐引痛,那打嚏噴它也是引痛,意思是一樣的,上面說的是四種,這里說的是波及到五臟了,字句稍有變化,一個意思,咳嗽當(dāng)然也引痛。這是說的懸飲,懸飲部位在脅下,肝所主的部位,所以說水在肝。這和剛才講的一樣,不是水跑到肝里去了,不是那個事。水在腎,臍下悸?!靶南录隆卞e了,這肯定是“臍下悸”屬于下腰嘛,水在腎,水在哪動哪就跳,所以心下悸應(yīng)該是胃,那我們講痰飲可以,臍下,在下焦這里動,應(yīng)該是臍下,屬腎,也是部位上屬腎,所以叫水在腎。那么這兩項(xiàng),上面說四類,下面又說五臟之水,是一個問題,是兩方面看。就水的形象部位來說四類,就它這個部位關(guān)系到五臟所主上說,五臟的關(guān)系,其實(shí)是一個,你們好好看就知道了。這就是觀點(diǎn)不一樣了,站在五臟上來觀察,五臟各有屬主證,脅下肝所主,脅下有水說水有肝;那么咳唾涎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