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隨著湖北武漢輪渡四號線(王家巷—曾家巷)、武漢輪渡五號線(王家巷—月亮灣)停止運營,有著119年歷史的武漢王家巷輪渡碼頭正式關門“謝幕”。 最早輪渡 據(jù)史料記載,1900年,清人馮啟鈞購置“利江”蒸汽機輪船,以“利記”公司之名開辟一條從王家巷到武昌漢陽門的輪渡航線,揭開了武漢輪渡歷史的首頁。 火車過江 粵漢火車輪渡碼頭舊址,它開啟了近一個世紀前武漢人最早的過江往事。 在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的督辦下開建,1936年粵漢鐵路建成通車?;疖噺膹V州出發(fā),歷時44小時后終抵武昌的粵漢碼頭,但由于長江天塹,與京漢鐵路隔江相望。 為了完成兩線對接,1914年1月,徐家棚的江邊開始修建供火車渡江的碼頭。僅用兩個月時間,火車輪渡碼頭建成。 火車就在徐家棚碼頭停下,緩慢而精確地沿著鐵軌駛進駁船,駁船再在拖船的牽引下過江、上岸,完成一整趟水陸對接旅程。一列火車依靠輪渡過江要耗時2到3個小時,但在那個民國初創(chuàng)的年代,這卻是不折不扣的科技。 我的碼頭 我的鄉(xiāng)愁 △武漢人在央視《過江》 “坐輪渡去漢口 當年吹著江風的 那個少年 夢想著生活總是在別處 那時候總以為鄉(xiāng)愁 屬于在別處的人 如今才明白 留下來的人 才更愿意尋找回憶的 來路與歸宿” 這段在央視播放的視頻,名字就叫《過江》,撩起無數(shù)武漢人內心深處的關于鄉(xiāng)愁的記憶。 我的碼頭 我的生活 曾幾何時 過江 就是武漢人的生活方式 輪渡 就是武漢人的交通工具 每天早上六點半,中華門碼頭汽笛聲響起,武昌人漸漸蘇醒。對面武漢關碼頭以同樣的汽笛聲回應,漢口人也醒了。隨后車來車往,人頭攢動,武漢人的一天,開始了。 木制的跳板,人踩在上面晃晃悠悠,在“嘎吱嘎吱”的響聲中,上演了不少人間悲喜劇。 設在渡船中央、噪聲轟鳴的的輪機組是參觀禁地,帶著白手套的船員總是那么威風,艙門開關,全憑他手搖決定。 ![]() 輪渡就像巴士,只要上下班時間固定,總能遇見一樣的臉。它每日過江,見證了一場場武漢愛情。 我的碼頭 我的城市 ![]() ![]() ![]() ![]() ![]() 去年12月15日,武漢市委市政府發(fā)布《武漢長江和漢江核心區(qū)港口碼頭岸線資源優(yōu)化調整總體方案》,部署兩江核心區(qū)港口碼頭岸線資源優(yōu)化調整工作,現(xiàn)有16座客運碼頭將整合為6座,并進行整體優(yōu)化改造升級。 為配合改造升級,武漢輪渡編號的四航線(王家巷—曾家巷)、武漢輪渡編號的五航線(王家巷—月亮灣)今天正式停止運營;從4月1日起,武漢輪渡編號十航線(晴川—黃鶴樓)將正式停止運營。 我的碼頭 再看你一眼 ![]() 武漢輪渡 從蒸汽機到柴油 從木踏板到鋼墊板 從本地人的交通工具 到外地人的觀光船 坐輪渡的武漢伢 也從青蔥年少 走向暮年蒼蒼 119年 被歲月改變的 是人們的生活方式 不變的是長江上 周而復始的每一天 浸染其中 武漢人 最江湖 載不動這多鄉(xiāng)愁 武漢碼頭 讓我再看你一眼 119年過去 輪渡早已不只是輪渡 一頭是江水 一頭是情結 武漢廣播電視臺 責編:任淼 融媒體記者:李蘭 羅暉 編輯:李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