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很多頂尖的心理學家不僅在自己的心理學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和突破,他們在哲學領域也有自己非常獨特的見解,他們對人生有更為深刻的理解,甚至開創(chuàng)出一種新的學術領域——心理哲學和生命哲學,今天,我們挑選了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五大頂尖心理學和哲學領域的巨人,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他們對于人生不一樣的認識和理解! 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知名醫(yī)師、精神分析學家,猶太人,精神分析學的創(chuàng)始人,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在他有生之年,他開創(chuàng)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對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tài)心理學等進行了完善和拓展,他的精神分析學說為現(xiàn)代醫(yī)學新模式鑒定了基礎,為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jù)。 對待人生,弗洛伊德這樣說: 1,沒有所謂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2,沒有所謂的的口誤,所有的口誤的背后都是一種潛意識的流露。3,精神健康的人,總是努力工作和愛人。做到了這兩件事,其他的事就沒什么大的困難。4,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開始尋找和創(chuàng)造;二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體驗。5,良心是一種存在于我們內(nèi)心的感覺,是對于躁動于我們體內(nèi)的某種異常愿望的抵制。6,夢是愿望的滿足,內(nèi)心愿望什么就很容易夢見什么。7,本我過去在哪里,自我就應在哪里。 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曾經(jīng)追隨弗洛伊德學習和探討神經(jīng)癥問題,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nèi)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人。 對于人生,阿德勒闡述如下: 1,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遇到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于這種人。2,應付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勇氣和方法,能說明一個人是如何定義生活的意義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yōu)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3,世界本身很單純,人生也一樣。不是世界復雜,而是人把世界變復雜了。4,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里,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的世界。5,生活的不確定性正是我們希望的來源。6,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很脆弱,面對世界我們需要不斷地克服困難,完善自我,到任何時候,都絕不能放棄努力尋求生命的意義。7,奉獻乃是生活的真實意義。假如我們在今日檢視我們從祖先手里接下來的遺物,我們將會看到什么?他們留下來的東西,都帶有對人類生活貢獻的特征。 三、卡爾·榮格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1907年開始與弗洛伊德合作,發(fā)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之后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揚鑣,創(chuàng)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首次提出“情結”和“無意識”概念,把人格分為內(nèi)傾和外傾兩大類,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他的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chǎn)生著深遠影響和巨大作用。 對于人生,榮格這樣看: 1,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2,孤獨并不是來自身邊無人,孤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無法與他人交流對其最要緊的感受。3,要對這殘缺的世界保持耐性,同時也別高估自己的完美。4,對最強烈沖突的克服,使我們獲得一種穩(wěn)定超然的安全與寧靜感。要獲得有益而持久的心理安全與寧靜,所需要的正是這種強烈沖突的大爆發(fā)。5,每件促使我們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6,一年中的夜晚與白天數(shù)量相同、持續(xù)時間一樣長。即使快樂的生活也有其陰暗筆觸,沒有“悲哀”作為平衡,“愉快”一詞就會失去其內(nèi)在意義。耐心鎮(zhèn)靜地接受世事變遷,是最好的處事之道。7,對于任何事務,要改變它就要先接受它。譴責不會解放,而只會壓迫。8,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決定著一切。9,理解自身的陰暗,是對付他人陰暗一面的最好方法。10,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nèi)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 四、艾瑞克·弗洛姆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美籍德國猶太人,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畢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切合西方人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精神處境。弗洛姆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企圖調(diào)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跟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學說,他的精神分析學說對世界的發(fā)展和建構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面對人生或生活,弗洛姆這樣說: 1,每天安靜地坐十五分鐘,傾聽你的氣息,感覺它,感覺你自己,并且試著什么都不想。2,愛情與成熟度無關。如果不努力發(fā)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種愛的努力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就永遠得不到滿足。3,如果我愛他人,我應該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或她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或她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或一種利用的工具。4,現(xiàn)代人生活在這樣一種錯覺之下:他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但事實上他追求的,不過是別人期望他去追求的東西罷了。5,雖然人人都有諸如饑、渴、性等某些需求,但是,引起人性格差異的那些沖動,如愛恨、貪欲、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感官享樂等,都是社會進程的產(chǎn)物。人的傾向——即在人身上所表現(xiàn)出的最美好或最丑惡的那些事物,并非人性中所固有的,而是人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社會進程的產(chǎn)物。換言之,社會不但具有壓抑功能,而且有創(chuàng)造功能。人的天性、激情和焦慮都是一種社會文化產(chǎn)物;實際上,人自身就是人類不斷奮斗的最重要創(chuàng)造物和成就,其本身的記錄即是一種歷史。6,如果一個人只愛一個人,而對其他人漠不關心,他的愛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共生性依戀或者是一種放大的自我主義。7,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離不開你。 五、維克多·弗蘭克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1905—1997)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學的創(chuàng)辦人。弗蘭克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在于他靠自身體驗所創(chuàng)的意義治療理論。所謂意義治療,是指協(xié)助患者從生活中領悟自己生命的意義,借以改變其人生觀,進而面對現(xiàn)實,積極樂觀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或生活的意義。 對于人生或生命,弗蘭克這樣理解: 1,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于在最惡劣的環(huán)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zhì)。否則,在力圖自保的殘酷斗爭中,他很可能因為忘卻自己的人性尊嚴與做人的根本,以至變得與禽獸無異。2,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生命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xù)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沉思來答復,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復。到頭來,我們終將發(fā)現(xiàn)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于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3,人是一個個體,人自成一個單位,因為人無法被分割,人不只是個個體,他更是個整體。4,每一個人都是絕對新的個體。兩個人存在于世上,精神上可以非常親近,但卻無法合并。5,人是一種靈性的、動態(tài)的存在,人存在的每個當下呈現(xiàn)的是作決定的機會,這牽涉到作決定的自由與相對而來的責任。人還是自我引導的,人的靈性和動態(tài)是凌駕于超我之上的,人并非全部都是由本能驅動,他更多的是由自我所引導。正因如此,人才能對其他人去做出愛與被愛,去了解對方關愛對方而不是把人當作事物一樣利用和操控。人還是動態(tài)的,他并不是一直處于平衡穩(wěn)定的狀態(tài),人總是從現(xiàn)狀中不斷努力朝向理想的狀態(tài)。6,無從決定良心要告訴我們的是什么,我們只能決定該如何對良心做出響應與行動。7,人只有在超越自身時才能理解自己。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能超越自身的局限,使自身的存在充滿意義。
|
|
|
來自: 文化學者 > 《中外文化時政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