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內異常凝結,阻塞了靜脈、導致靜脈回流障礙。近年來DVT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特別是住院患者中發(fā)生幾率增加。 研究證實,下肢DVT是多種危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創(chuàng)傷(骨折、腹部和盆腔外科術后)、長期臥床或肢體長期制動(腦中風),存在高血凝狀態(tài)的腫瘤患者及過度肥胖等是發(fā)生下肢DVT的重要危險因素。 DVT急性期(發(fā)病14天內)因血栓阻塞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導致肢體腫脹、疼痛;血栓脫落會引發(fā)肺動脈血栓栓塞,表現(xiàn)為突發(fā)胸痛、呼吸困難和咯血,部分患者因廣泛肺動脈阻塞、心肺功能衰竭而猝死。如果急性期下肢深靜脈血栓不能被處理清除,DVT轉為慢性期(血栓存在超過1個月),此時的靜脈血栓已經不能被溶栓藥物消融,最終導致“血栓形成后綜合征”。表現(xiàn)為因肢體靜脈功能不全而出現(xiàn)下肢反復腫脹,嚴重時可造成肢體靜脈性缺血,皮膚破潰不愈合。 預防措施:1、加強下肢活動,避免久坐不動(如長時間打麻將、打游戲、長時間乘坐飛機等),長期臥床的病人需加強下肢護理,給予適度按摩下肢,如能床上活動,家屬幫助活動下肢,適度抬高下肢(10-15°),促進靜脈回流;2、多飲水,避免血液高凝狀態(tài),3、如有DVT高風險,可在??漆t(yī)生指導下應用抗凝藥物。 介入治療對于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包括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及下肢深靜脈置管溶栓術。前者是防止出現(xiàn)致命性肺動脈栓塞的保護性措施,是藥物溶栓治療的前提基礎;后者是將溶栓導管插入充滿血栓的下肢深靜脈內,將溶栓藥物直接注入血栓內部,加速血栓消融,這部分治療是消除靜脈血栓的重要步驟,也是減少靜脈血栓后遺癥的必由之路。單純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及抗凝藥物治療,雖然在短期內也可以達到患側下肢腫脹逐漸消褪的效果,但從長遠角度來看,沒有被消融的慢性靜脈血栓會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很多潛在隱患及麻煩。所以,如果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的時候沒有明確的溶栓治療禁忌癥的話,就應該積極地溶栓治療。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介入科,在學科帶頭人、科主任、博士生導師,肖亮教授的帶領下,已開展此類的介入治療,下肢靜脈內血栓消除率超過95%,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有效地避免了“血栓后綜合征”。如有需要這種介入治療的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可以撥打咨詢電話:024-62041081、18040099289。或通過微信與肖教授聯(lián)系。 |
|
|
來自: 營養(yǎng)神探 > 《心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