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燒山火、透天涼作為針灸專業(yè)學生最為膜拜的針刺手法沒有之一,充滿了神秘莫測的氣息,掌握熱補涼瀉手法往往成為高手的象征。 學生時代,很多同學都曾經勤學苦練過燒山火、透天涼,但是成功者寥寥,真的那么難嗎?還是方法沒有掌握? 當醫(yī)生若干年后,再次重溫經典,學習先賢的經驗,拜明師,訪益友,終于掌握熱補涼瀉的也大有人在。 可見,并不是手法太難,而是大學中教習燒山火、透天涼的老師都沒有掌握,如何教會學生? 下面搜集了17家燒山火透天涼的操作方法,如果還學不會,那就請看最后面的關鍵一招了。 一、燒山火、透天涼手法概述 1.燒山火 燒山火手法屬于常用復式補瀉手法之一,是熱補法的代表性手法。最早在《素問·針解》篇中記載:“黃帝問曰:愿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痹凇鹅`樞·終始》篇中也記載:“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笨梢姰敃r已有虛實補瀉和針刺取熱的概念。其后,金代竇漢卿在《標幽賦》中有“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的論述,成為后世熱補手法的要點。燒山火手法的名稱最早見于明代徐鳳的《針灸大全》所載《金針賦》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后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皆細細搓之。祛病準繩?!?/p> 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中曰:“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涌涌……凡用針之時,須捻運入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漸漸運入一寸之內,三出三入,慢提緊按。若覺針頭沉緊,其針插之時,熱氣復生,冷氣自除。未效,依前法再施也?!睂交鹗址ǖ牟僮骱椭髦畏秶髁溯^為細致的描述。其后的歷代醫(yī)家雖根據各自的臨床體會和經驗手法各有側重,但皆以《金針賦》、《針灸大成》中所載針刺手法為準繩。 當前,以國家規(guī)劃教材為準的經典燒山火術式操作方法是將穴位的可刺深度分為淺、中、深三層(天、人、地三部),先淺后深,每層各做緊按慢提九數,然后退回至淺層,稱為一度。如此反復操作數度,再將針插至深層留針。在操作過程中,可配合呼吸補瀉中的補法,出針時按壓針孔。該術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參考《金針賦》“燒山火”手法而定,但語言過于簡練,對具體操作中的細節(jié)問題沒有詳細闡述,實際操作過程中仍使人存在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燒山火”手法的術式操作過程是必要的。 2.透天涼 “透天涼”手法屬于傳統(tǒng)復式補瀉手法之一,是涼瀉法的代表性手法。該手法源于《黃帝內經》,原書未提出“透天涼”的概念,但寓含了針刺補瀉的思想,如《素問·針解》記載:“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俺醪疥U述了涼瀉法的應用與效應。 “透天涼”手法的名稱首見于泉石心的《金針賦》:“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后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祛病準繩。”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三街楊氏補瀉》中曰:“‘透天涼’能除熱,三退一進冷冰冰,口吸氣一口,鼻出五口。凡用針時,進一寸內,行六陰之數,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淺也。若得氣,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緊提慢按,覺針頭沉緊,徐徐舉之,則涼氣自生,熱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一身混似火來燒,不住之時熱上潮,若能加入清涼法,須臾熱毒自然消”。對“透天涼”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圍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描述。其后的歷代醫(yī)家雖然各有發(fā)揮,但皆以《金針賦》《針灸大成》中所載“透天涼”手法為根基。 此外,《奇效良方》記載:“‘透天涼’屬性,夫用針時,先進入分寸之內,行六陰之數。若得氣便進伸,漸退至五分之中,三慢入,三緊出,其針自緊,徐徐舉之,得冷氣漸至,其熱自愈,不效再施?!痹摃d“透天涼”手法一改《金針賦》分三層操作的方法,簡化為兩層操作,為后世“透天涼”手法的演化提供了依據。
1.《黃帝內經》的燒山火、透天涼 黃帝問曰:愿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 2.《金針賦》的燒山火、透天涼 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后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 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后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 3.焦勉齋的燒山火、透天涼——《針術手法》 燒山火:進針氣至后,先將針上提至淺部,用緊按慢提,三進一退的手法(不限于三一之數,以進多出少為原則,透天涼則以少進多出為原則)配合醫(yī)者之呼吸運氣,向下插針時,用緊按法,口鼻呼氣;向上退針時用慢提法,微微吸氣,這樣提插進退配合,約5分鐘即有熱感。 透天涼:進針氣至后,先將針插至深部,用緊提慢按,配合醫(yī)者呼吸運氣而施術,向上提針時,醫(yī)者吸氣并用力捻轉針柄,向下插針時徐徐口鼻呼氣,進退提插配合,約5分鐘即有涼感。 4.陸瘦燕的燒山火、透天涼——《陸瘦燕針灸論著醫(yī)案選》 燒山火:先進針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處),慢提緊按九次,按針時左轉;次進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處),提插、捻轉如前數;再進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處),施術同前;然后從地部一次退至天部,這樣為一度。反復三度,倘熱至,出針揉閉孔穴;如無熱感,可反復再施,直到熱至。 透天涼:進針直至地部,在該部緊提慢按六次,提針時右轉;次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轉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術;這樣一進三退,稱為一度。操作三度,若涼生,則可出針,出針前搖大其孔,不閉其穴。如無涼感,應反復再施,直至涼生。
5.周樹東、周楣聲的燒山火、透天涼——《金針梅花詩抄》 燒山火:燒山火可補虛寒,法取三才逐步探,三按拇前呼始入,一提拇后吸相關,由淺漸深天至地,慢提緊按九成三,疾以出針當疾捫,熱生針下效非凡。有歌曰:“燒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飛病自安。始是五分終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p> 分天、地、人三部徐徐進針。初進針時可將針直入至適當深度,得氣后將針向上提至天部,隨即用緊按慢提,三進一退。因患者之呼吸而運用手法,目視患者,手不離針。當患者呼氣時向下三次進針為主,吸氣時一次退針為輔。呼氣時口唇微閉,如吹風狀,三次從口呼出。吸氣時即閉合其口,一次由鼻吸入。向下進針時用緊按法,拇前食后行九陽數。停針時要用力按針不動。向上退針時是用慢提法,食前拇后,在天部提三按九,左捻多右捻少,呼進吸退;熱生以后將針從人部再至地部時,也同樣行之?;颊呒锤杏嗅樝掳l(fā)熱,并能沿經傳布,上下周流。當針深入地部后,將針再提至人部,如此反復行之。最后一次出針至天部,少停再盡出針,疾捫其穴。 透天涼:透天涼可除煩熱,直針至地徐后撤,緊提隨吸食指前,慢按隨呼食后說,針下涼生再上提,三退一進熱自奪,退針至天再入深,如此反復同前撤。有歌曰:“透天涼法退熱燒,一進三飛冷風飄。先針一寸退五分,三出三入緊提消”。 先一次進針至應有深度,再先深后淺,分地、人、天三部徐徐退針。直針入地得氣后,注視患者呼吸,緊提慢按,三退一進,目視患者,手不離針。當患者吸氣時向上三次提針為主,并用食前拇后稍向右捻,行六陰數。呼氣時一次按針為輔,同時拇前食后稍向左捻。吸氣時口唇微開,三次用口吸入。呼氣時即閉其口,一次用鼻呼出。當針下發(fā)涼時,即退針至人部,施術如前。能使涼氣循經傳導,最后遍體清涼。出針時不按針孔。所謂一進三飛或一退三飛者,意即連續(xù)前進三次或后退三次,輕巧快捷,猶如鳥之飛翔也。
6.彭靜山的燒山火、透天涼——《針灸秘驗》 燒山火補法:適用于虛寒癥。選好穴位,針刺得氣以后,這時拇指用力向前作龍眼推旋,當拇指向前推旋完畢,左手拇、食兩指用力夾住針柄上端,不使針向回松勁,急用右手拇指指甲,從上向下刮動針柄。這時病人酸麻的感覺,就變?yōu)闊岬母杏X。這種熱由針穴局部向遠處傳導。 透天涼瀉法:適用于實熱癥。選好穴位,針刺得氣后,拇指用力以鳳眼法向后拉捻,急用左手拇、食二指夾住針柄上端,夾的緊點,固定針柄,不使它向回松勁,然后用右手小指指甲,從下向上刮動針柄。這時病人已產生的酸麻感覺,就會變成涼的感覺。其涼從內向外,直透出來,頗感愉快。
7.吳倬仙的燒山火、透天涼——《子午流注說難》 靈樞經云:“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贝思蠢^起者用透天涼燒山火之兩手法。 針灸家?guī)煶杏性疲禾後槥闊?。插針為寒。內轉為瀉。外轉為補。補瀉之法。可停針侯氣。遲遲轉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蓋盡量插之。而至于骨。則不可再插。盡量提之。而針以外出。則不能再用。 故定為三提一插。提針呼氣。插針吸氣。為燒山火。蓋提數多。則氣之出于衛(wèi)分者多振振惡寒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偶數。陰日用奇數。必能使之發(fā)熱。 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針吸氣。提針呼氣。為透天涼。蓋插數多。則氣之入于營分者多蒸蒸發(fā)熱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奇數。陰日用偶數。必能使其退熱。 除寒退熱。乃針灸家必要之手法。故靈樞經列于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之末。等于冠諸本腧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燒山火透天涼之正法。乃男用于午前。女用于午后。如男子午后。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則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以反而用之。歌曰:三插一提透天涼。三提一插火燒山。提針吹氣插針吸。女午后兮男午前。
8.劉炳權的燒山火、透天涼——《針灸療法與實例經驗薈萃》 燒山火 燒山火(熱補法)是指施術后病人自覺穴位針下有熱感。此法常用于治療寒證、虛證。它將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進行操作,表層為天,中間為人,深層為地。方法是進針得氣后淺層為天部,操作拇指向前單方向捻轉(順時針),捻轉度為120度,頻率為每分鐘80-100次,捻轉同時將針提插,插時用力要重,提時用力要輕,稱重按輕提。天部捻轉提插9次,完畢,然后將針進入人部,同法施術,完畢,再將針進入地部,同法施術,完畢后將針提至天部可重復上述操作3-4次,直至病人有熱感,每隔5-7分鐘行針一次。 透天涼 透天涼(涼瀉法)是指施術后病人穴位針下自覺涼感,常用于治療熱證、實證。它亦是將穴位分天、人、地三部進行,但此法與燒山火操作相反,由深層即地部開始,操作拇指向后單方向捻轉(逆時針),捻轉度為140度左右,頻率每分鐘60-80次,捻轉同時將針提插,插時用力要輕,提時用力要重,稱輕按重提。地部捻轉提插6次,完畢,然后將針退至人部,同法施術完畢,再將針退至天部,同法施術,完畢后將針進入地部,可重復上述操作,直至病人有涼感,每隔5-7分鐘行針一次。
9.羅逸仙、張鸛一的燒山火、透天涼——《張鸛一醫(yī)案醫(yī)話集》 羅老先生燒山火:拇指與中指夾針,成蘭花式,待病人呼氣時進針天部(應刺深度的上1/3處),左捻九數;再呼,再進入人部(應刺深度的中1/3處),行九數;再呼,再進入地部(下1/3處),行九數。侯病人吸氣時,將針一次提至天部,反復行之,共九九八十一捻,則病人自覺熱氣內生矣。 行此法須注意四點:一是適宜于虛證、寒證,凡火證、實證均禁用之;二是行針時,聚精會神,細心觀察病人呼吸與捻轉節(jié)律,不可紊亂;三是捻力輕徐均衡,不可忽輕忽重,忽快忽慢;四是吸氣提針時,以凈巾掩病人口鼻。 透天涼:拇指與食指持針,成展翅式,待病人吸氣時,將針一次進入地部,右捻六數,呼氣時將針慢提至人部,行六數;再呼,再提至天部,行六數。如此再吸再插,反復行之,六六三十六數,則病人自覺寒冷內生矣。 行此法亦須注意四點:一是適用于火證、實證;二要聚精會神,捻轉合拍;三要捻重、提慢、插快,指力均衡;四令病人以鼻呼氣,以口吸氣。 10.樓百層的燒山火、透天涼 燒山火:將針刺入應針深度的1/2時,行左右捻轉手法9次以侯氣,若覺針下沉緊,再刺入應刺深度,急行三出三入,慢提緊按的提插捻轉手法,一般可使針下產生熱感。 透天涼:將針刺入應針深度,即行左右捻轉手法6次以侯氣,若覺針下沉緊,再將針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緊提慢按的提插捻轉手法,一般能使針下產生涼感。
11.管正齋的燒山火、透天涼——《管氏針灸經驗集》 燒山火 (1)行降陰法:用左手押準穴位,右手持針刺入穴內。針分3次漸次的下降,先進至皮下天部,次進至人部,再進至地部,最后再由地部直接提出于皮膚外面。此法的要點是先淺后深,使針力著重于深部,徐內疾出。 (2)在酸麻脹重感覺的基礎上捻針時,使指力向下,將針向左方向捻轉,每次180-360度,即將針刺的右手(刺手)拇指向前進、食指后退的捻轉方向,反復行之,有的患者即可產生熱的感覺。 (3)緊按慢提,此“緊”字的涵義作“重”字解?!奥弊值暮x作“輕”字解。進針在天人地部提插針時,要用重插輕提。 (4)行九陽數:(周易:單數、奇數為陽,九數為老陽,七數為少陽。)進針在天人地部捻轉(或提插)3次,三三得九,為九陽數(亦可在每部各行九陽數)可少停,反復行之。管老在行九陽數時,強調實效,不泥于古數,注重病人體質、敏感程度等客觀情況,所以有時僅用三三得九,有時用三九二十七……靈活運用。 (5)隨而濟之:隨順其經氣的流行而補其氣,如手之三陰經及足之三陽經,是從上而下,于刺針后捻插時,使麻酸脹重感覺,向下傳達,與經氣的去路相順。管老不僅重視針刺方向順行經氣,更強調針感順應經氣,并且巧妙地應用押手、循經、阻壓等輔助手法屢能達到針感順經之目的。 (6)行震刮術:先用左手指固定針體,再用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針柄,或右手食指做固定,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針柄,震刮30-60次,每可產生熱的感覺。 (7)乘病人呼氣進針,吸氣出針。 (8)出針后,立即以指(或棉球)按揉針孔,以扶正氣,使真氣存留,不任已入之陽氣外逸。 透天涼 (1)行升陽法:押手及刺手式,同燒山火。不同之點是,將針直刺入地部,然后分3次,作階梯狀,經人部天部提出于皮膚外。此法的要點是先深后淺,使針力著重于淺層,疾內徐出。 (2)在酸麻脹重感覺的基礎上捻針時,使指力向上,將針向右方向捻轉,每次90-180度,即將持針的右手(刺手)拇指退后、食指前進的捻轉方向,反復行之,有的患者即可產生涼的感覺。 (3)緊提慢按,退針在地人天部提插針時,用重提輕插。 (4)行六陰數:(周易:雙數、偶數為陰,六數為老陰,八數為少陰。)退針在地人天部捻轉(或提插)時,針尖向上提起,使力在針體,每部各捻轉(或提插)2次,二三得六,為六陰數(亦可在每部各行六陰數)可少停,反復行之。 (5)迎而奪之:與經絡循行的來源去路相反,如手之三陽及足之三陰經,是從下向上,于刺針捻插時,使酸麻脹重感覺向下傳達,與經氣的來路相逆。 (6)行震刮術:先用左手拇指固定針體,再用右手食指(或拇指)向上震刮針柄,或以右手食指固定,右手拇指向上震刮針柄,震刮30-60次,每可產生涼的感覺。 (7)乘病人吸氣進針,呼氣出針。 (8)出針時,將針搖動,使針孔擴大,去針后不揉針孔,以瀉散其邪氣。
12.杜曉山老中醫(yī)的燒山火,透天涼的簡單操作方法 燒山火:在進針得氣的基礎上,將針向下插入1-2分左右,行重插輕提多次,侯針下有沉緊感時緊握針柄,勿令氣散(不使針下脫離針感,意在守氣)使針下持續(xù)沉緊,直至產生溫熱感,一次不效,可再重復數次,出針時以拇指輕輕向后捻退約1-2次(以防滯針)最后將針輕輕退出皮膚,速閉其孔。此法有溫陽調氣作用,常用于治療頑麻冷痹等虛寒性疾病,效果確實較一般常用補瀉手法為好。 透天涼:在進針得氣的基礎上,將針上提1-2分,行重提輕插多次,再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單向捻轉多次,此時守住針下之氣,緊提針柄,使針下或全身產生涼感,出針時搖大針孔,急速拔針,不按或慢按針孔。此法有瀉熱作用,多用于熱痹或急性癰腫等實熱性疾病。 13.李世珍、李傳岐家傳燒山火,透天涼的簡單操作方法 燒山火: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現針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補的方向捻轉后即緊捏針柄(使局部肌肉緊澀,以免刺深),向下適度地緊壓,使之逐漸產生熱感。 透天涼: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現針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瀉的方向捻轉后即緊捏針柄(使局部肌肉緊澀,以免將針拔出),向上適度地提針使之逐漸產生涼感。 提示:這里的緊壓和提針,其實針是沒有上下移動多少的,只是用那種動作氣勢,大家去體會吧!這種方法比較簡單,易于掌握! 14.張縉的燒山火、透天涼操作 張縉教授在針刺補瀉手法的研究中指出,補瀉應針對總的機體機能狀態(tài)而選擇,虛者宜補、實者宜瀉,但這都需要通過調氣解決。醫(yī)生需要用針激發(fā)經氣或使氣至病所,經氣的調節(jié)機制便自己啟動。具體可以使用徐疾補瀉、提插補瀉、捻轉補瀉、呼吸補瀉和九六補瀉等方法。 14.1 燒山火 張縉教授認為燒山火手法是徐疾補瀉、提插補瀉、九六補瀉等幾種單式手法的組合,術式全過程簡單而言,即速刺進針、行針得氣、分層操作,配合口呼鼻吸,取熱,留針。并提出關鍵注意事項,施術患者如為寒證,選擇肌肉豐厚的穴位,用力要重,向內用力為主,針刺時首先要有酸脹的得氣感為宜。 (1 )先淺后深、三進三退 進法:是將針由外入內、由淺入深、漸次而進,使針下得氣、補氣的一種手法?!夺樈浿改稀吩?“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內,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此之為進也?!痹撌址ň哂写邭狻⒅鷼?、補氣和消積的作用。主治久患癱瘓,頑麻冷痹及遍身走痛等一切冷證。 退法:是將針由內出外,由深入淺,出針泄氣的一種手法。《針灸大成》云:“欲退之際,一部一部以針緩緩而退也。”該手法具有清氣、泄氣、消脹的作用。主治風痰壅盛、中風、喉風、癲狂等一切熱證。 “三”在古漢語中是多數、反復的意思,如再三,這里不是進退三次的意思,三進三退是指多次反復地進退。 (2) 慢提緊按、緊閉插針 這里提到了三個單式手法:提法、按法和插法。 提法:是將針上提豆許,以抽氣、引氣的一種手法。《難經》云:“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將針上提,向上向外,即為伸的瀉法。 按法:有兩種理解。一是《金針賦》中提到“重沉豆許日按,輕浮豆許日提”。另一個是針刺得氣后,用手指按壓針前或針后,以控制針感的一種手法?!督疳樫x》云:“按之在前,使氣在后,按之在后,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 插法:針刺時將針向下按豆許,以助氣、補氣的一種手法,與提法相對應。結合原文慢提緊按應該是指重插輕提的意思,或許并無異議。但筆者認為,結合緊閉插針,或許還有一層深意,即重插輕提而重按。在重插輕提的基礎上,雙手同時操作,刺手采用輕提重插手法同時,押手重按穴旁,其義是在采用提插手法的同時守氣、助氣、閉氣,不使經氣外泄。 (3) 細細搓之 搓法是將針如搓線狀單向轉動,以加強針感,促使針感向單一方向傳導的一種手法?!夺樈浿改稀吩?“搓者,凡令人覺熱,向外臥針,似搓線之貌,勿轉太緊”,張縉教授認為,搓法是一個最重要、最關鍵的單式手法,是涼熱手法的根基。搓針方向多為順時針,但勿轉太緊,令人肌肉纏針,但臨床實際情況是針連續(xù)向一個方向搓2一3圈,極容易導致肌肉纏針。 為解決此問題,張縉教授提出“實搓”和“虛搓”的概念,實搓是搓針360度,虛搓是指搓摩針柄而針體不轉,使一種環(huán)形力量沿針體傳入到腧穴中。在燒山火手法中要重視搓法的運用,有利于加強針感,促進熱感的產生和維持。 14.2 透天涼 張縉教授在研究《針灸大成》并結合多年臨床實踐的基礎上,認為“透天涼”手法是徐疾、提插、捻轉、九六補瀉等幾種單式手法的復合應用,操作術式簡單而言,即根據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針刺入后直插深層,先深后淺,依次在深、中和淺層行緊提慢按法六陰數,合之稱為一度,如此反復施術1 - 3度,直至產生涼感。 張縉教授也提出了關鍵注意事項,施術主要針對熱證患者,選擇肌肉豐厚的陽經腧穴為宜,當得氣感應強時,手法也不宜太重,重復次數不要太多,操作時按、提用力輕重一定要分明,切實做到緊提(用力上提)、慢按(輕輕下按),重在緊提以瀉氣,促使內邪外出,達到瀉熱生涼之效應。他指出要運用好“透天涼”手法的操作,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操作要點。 (1)得氣與搓法的運用 補瀉手法操作的前提是得氣,在得氣基礎上的操作更容易取熱或取涼。張縉教授在針刺取氣手法上,獨推“搓法”。搓法是“二十四式單式手法”之一,主要在針柄上操作,將針如搓線狀單向轉動,以加強針感,促使針感向單一方向傳導的一種手法。張縉教授認為,搓法是一個最重要、最關鍵的單式手法,是涼熱手法的根基。搓針方向決定了補瀉的不同效應,瀉法多由示指端向示指末節(jié)橫紋搓,常易于產生涼感。 張縉教授在搓針手法方面的另一個貢獻是總結出搓針成功的標志:捻之不轉,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氣滿自搖。當針出現氣滿自搖、穴位內有麻感時,非常有利于涼感的出現,此時再施以飛法多使透天涼手法成功。 (2)基礎針感 張縉教授認為,“透天涼”手法以“緊提”為主要操作,故都是在保持針下得氣(沉緊)狀態(tài)下完成的。所以,研究“透天涼”手法取涼基礎針感,不能脫離“得氣”。張縉教授行針過程中尤其注意得氣效應中的麻感—一種放射性麻竄的感覺,他行針過程中麻感多見于脊柱和四肢關節(jié)附近的穴位,并常有呈循經傳導的特征。待針后出現麻感時,再施以適當的手法則易于涼感的產生。 (3 )分層次操作 “透天涼”手法的機制可概括為“引陽(陽邪)出陰”,主治邪氣入里化熱或內熱里實之證,采用針刺療法引邪氣和內熱外出,則陰氣自復,從而產生涼感。故在操作時多分為三層,從內而外,從陰引陽,分地、人、天三部操作。也有醫(yī)家簡化“透天涼”操作,分為深淺兩層操作,即將針刺入應針深度,行針得氣,再將針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緊提慢按的提插手法。更有不分進退層次者,如李傳岐提出針刺得氣后施以捻轉,隨即緊握針柄向上適度提退,就會逐漸產生涼感的透天涼手法。臨床當以獲得針刺效應為核心,可不拘泥于操作層次。 15.教科書上的燒山火、透天涼——《刺法灸法學》陸壽康主編,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 燒山火 操作方法:將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天、地、人三部)。 (1)進針時,醫(yī)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隨其呼氣時,將針刺入淺層(天部)得氣。 (3)得氣后,重插輕提,連續(xù)重復9次(行九陽數)。 (4)再將針刺入中層(人部),重插輕提,連續(xù)重復9次(行九陽數)。 (5)其后將針刺入深層(地部),重插輕提,連續(xù)重復9次(行九陽數)。此時,如果針下產生熱感,少待片刻。 (6)隨病人吸氣時將針1次提到淺層,此為一度。如果針下未產生熱感可隨病人呼氣時,再施前法,一般不過三度。 (7)手法操作完畢后,留針15-20分鐘,待針下松弛時,侯病人吸氣時將針快速拔出,急按針孔。 透天涼 操作方法:將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天、地、人三部)。 (1)在進針時,醫(yī)者輕用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隨其吸氣將針刺入深層(地部)得氣。 (3)得氣后,輕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陰數)。 (4)再將針提至中層(人部),輕插重提,連續(xù)6次(行六陰數)。 (5)再將針提至淺層(天部),輕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陰數)。此時,針下產生涼感,稱為1度。如果針下未出現涼感,可將針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過三度。涼感不論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現,可停止手法操作。 (6)手法操作結束后,可隨病人呼氣將針緩慢拔出,不按針孔或者緩按針孔。 16.《國家針灸技術操作規(guī)范》中的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
根據建國以來五十多年中,國內專家們對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的研究結果,基于古今對這兩種手法的一致認識,以及對其長期臨床上的觀察和教學中的傳承效果,經申請報批用以下兩種術式作為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的《國家針灸技術操作規(guī)范》。
16.1 燒山火術式
(1)速刺進針
(2)用搓針法,或提插法,或捻轉法得氣
(3)用押手在穴旁守氣
(4)取脹痠針感
(5)用刺手拇食指緊握針柄,要力貫針中(使針成為力的載體)
(6)用最慢速度(徐入)
用大力度(九陽數)
用重押手(守氣)
插針向內
或拇指用力向前捻針,
或插捻結合
在擬刺入的腧穴深度范圍內可分上下二層,亦可分天、人、地三層,還可不分層操作(可以反復操作)
16.2 透天涼術式
(1)速刺進針
(2)用搓針法,或提插法,或捻轉法得氣(應氣滿針搖)
(3)不用守氣
(4)用飛法,或刮法(指甲向上刮),或拇指向后食指向前的捻轉法,均可取涼。
16.3 飛法的具體操作
(1)使刺手拇食兩指呈交互狀,要拇指指端向前(拇指伸直),食指指端向后(食指彎曲),拇指指腹橫紋與食指未節(jié)橈側指紋要相對。
(2)由針尾上方一寸許,下向針根部。
(3)下到針根部后,立即捏向針根,然后向上飛旋。
(4)使術者指感有如提針,但要提而不出。
(5)與由下而上的旋摩同時伴以由左而右的旋摩,要使術者的指感有如捻轉,但要捻而不轉。
(6)捏向針根時要下緊(緊到不能捏住針根),上松(松到不能離開針尾)使其力呈下緊上松之漏斗型。
(7)在施術過程中,兩指一捏一放如飛鳥展翅之象故名曰飛。 17.鄭毓琳、鄭魁山、李志明的簡易涼熱補瀉法——《針灸集錦》 熱補法 醫(yī)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緊按針穴,右手將針刺入穴內,候其氣至,左手加重壓力,右手拇指向前連續(xù)捻按3-5次,候針下沉緊,針尖拉著有感應的部位,連續(xù)緊按慢提3-5次,拇指再向前連續(xù)捻按3-5次,針尖頂著產生感覺的部位守氣,使針下繼續(xù)沉緊,產生熱感。根據病情留針后,緩慢將針拔出,速閉針孔。 涼瀉法 醫(yī)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緊按針穴,右手持針刺入穴內,候其氣至,左手減輕壓力,右手拇指向后連續(xù)捻提3-5次,候針下沉緊,提退一分許,針尖向有感應的部位,連續(xù)緊提慢按3-5次;拇指向后再連續(xù)捻提3-5次,針尖拉著產生感覺的部位守氣,使針下松滑,產生涼感。根據病情留針后,急速將針拔出,不捫針孔。 三、耳提面命 針灸跟開中藥方子不一樣,不是“秀才學醫(yī),籠中抓雞”那樣只看看書本、治治病人就能學好的,針刺是實操很強的一種技術,只有面對面的、手把手的教學才能把其中的關鍵學到手中,這也就是我們說的最后一種方法,尋訪明師。 鄭氏針灸流派名家輩出,我們熟知的“西北針王”“東北針王”均出自該流派。鄭氏針灸流派以針刺手法見長,沿襲了傳統(tǒng)針刺手法中的精髓,其“燒山火、透天涼”手法享譽國際,為我們針灸行業(yè)的中流砥柱之一。 鄭氏針灸流派的針刺手法簡潔、實用、取效快、療效好,實為針灸業(yè)者拜師尋友、增進技藝的最好去處。 分享是一種美德,轉發(fā)是一種境界。 你的一次轉發(fā)、有可能會幫助無數人…… 轉發(fā)時請注明原創(chuàng)作者和出處! 針灸中國網(www.acucn.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