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攝像師:潘長宏、 2018年9月30日 一個人,只要有了獨立生存的能力,就有可能在各個不同的層面去塑造自我,在各個不同的領域去施展才華,在各個不同的年齡段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去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尤其是在青少年時代,這個時代是知識積累的時期,俗話說:幼學如漆! 余卻不這樣認為,孩子本身,有什么樣的本能,有什么樣的愛好,有什么樣的天賦和后天智力?要因人,因事,因地施教,可以把孩子帶到農村去,教育他們,莊稼是在什么環(huán)境下生長的,各種農作物有什么樣的生長習性,開的花,結的果,長的莖干,冒的叉,發(fā)的葉,是什么顏色,是什么形態(tài),是什么感覺,直觀上去是什么意境,這些農作物對人身有什么營養(yǎng)成分等等!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為21世紀的教育提的口號是“學會生存!”現(xiàn)代教育的四個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與學會生存,其中以“學會生存”為核心。認知、做事、共處都是為更好地生存。“學會生存”講的是人如何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所有潛能,以適應世界和時代的發(fā)展和變化。這里所說的各種潛能,包括了各種能力、比如創(chuàng)造力、心理承受力及應變能力等等。 關于學會生存!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jīng)將生存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學校推行,比如在英國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yè)十幾年的義務教育,安排生存教育每周學時均在1-2課時,而我國相關的教育,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還缺乏系統(tǒng)性。 其實大家都知道,在我國,應試教育已成了我國教育的縮影和代名詞,當今我們的學生除了考試以外,大多不會處世,不想健身、不懂自學、怕苦怕累,事實上就是生存能力缺乏!因為怕勞動,而又要生存,不勞動者不得食,怎么辦?所以,就只會不擇手段,急功近利了! 不瞞你說,我前些時候在網(wǎng)絡上搜集的情況是:有八位華人諾獎獲得者,與我們的教育與學術其實都沒啥關系,有兩位為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生;有兩位生于美國、長于美國;有兩位在香港接受完高中教育;有兩位接受臺灣高中教育、大學教育。 這種差距不僅僅表現(xiàn)在產生頂尖人才上,就拿幾所著名大學在世界的排名上,也低于香港和臺灣地區(qū),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上,我國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格局始終難以突破,高等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較濃,教育與學術都趨功利化。 還有一個旁征博引的數(shù)據(jù),令人不可思意,那就是從我國目前近視人數(shù)看,已躍居世界之首,當然,不是僅僅讀書所致,有的是視頻接觸及網(wǎng)絡時長的占有所致。我看了一下近期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合作開展的一項防治兒童近視調查,我國近視人數(shù)已近4億,近視發(fā)生率已經(jīng)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這難道還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一切向“錢”看,導致社會滋生弊端!一切向“分”看,導致教育偏離軌道!兩者都是不擇手段,急功近利!因此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
|
|
來自: 溱湖之戀 > 《一個學者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