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朋友說:我腎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不是說六味地黃丸是滋陰補腎的嗎?為什么吃了沒效果。 銥甜說:誰說滋陰補腎一定得吃六味地黃丸,有些人輕微腎虛又有內(nèi)熱,需要補陰與瀉火,適合六味地黃丸。如果陰虛嚴重,就需要純補,培育陰氣涵養(yǎng)陽氣的。 明朝寫出《景岳全書》的張熟地老師說得非常清楚: '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這句話說明了陰與陽雖然對立,卻又存在于一個事物中。正如雌雄之于天地,夫妻之于家庭。陰以陽為主,陽以陰為根。人體亦如是,陰陽互補,生命活動才得以正常進行。 所以補陽與補陰一向是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由于涉及面太寬,這里我們避開補陽不談,就談?wù)劻兜攸S丸和另一個補陰的方劑。 補陰,通常與補腎一起進行。張熟地老師提出的真陰論認為:真陰,一名元陰,又叫真精,是存于腎中最基本的物質(zhì)。既包括先天之精和天癸,又包括后天精血和形體。所以,滋陰補腎是不分男女的。 六味地黃丸于滋陰補腎頗有建樹。張熟地老師檢視它良久,大筆一揮,化裁加減,創(chuàng)制了同為補陰的左歸丸。左腎屬水,右腎屬火,本方取其滋水,故名左歸。 張熟地原名張介賓,號景岳,是明朝后期的京城名流與名醫(yī),因善用熟地治病得此名。而熟地養(yǎng)陰血、填腎精,相當(dāng)于“水”,可以補津液,是六味地黃丸的要藥。也是左歸丸的要藥。 那么,六味地黃丸和左歸丸有什么區(qū)別呢? 對六味地黃丸了解的人都知道,它由“三補三瀉”構(gòu)成。 熟地八兩、山藥四兩、山萸肉四兩、茯苓三兩、丹皮三兩、澤瀉三兩。 熟地黃配合山茱萸、山藥,補肝脾,益精血,是著名的“三大名補”:地黃補腎、山茱萸補肝、山藥補脾。肝脾腎同補。 而茯苓和澤瀉,利水消腫,泄熱降濁,是利水濕而泄腎中濁氣的好藥材;丹皮有清熱活血,退虛熱的功效,是著名的“三大名瀉”,活血利水,共同調(diào)節(jié)水液疏泄。 張老師說:“補陰不利水,利水不補陰,而補陰之法不宜滲”。故在創(chuàng)制左歸丸時保留了六味地黃丸的三補,去掉“三瀉”(澤瀉、茯苓、丹皮),重用熟地240克滋腎填精,大補真陰,為君藥。 山茱萸養(yǎng)肝滋腎,澀精斂汗。山藥補脾益陰,滋腎固精。加入枸杞補腎益精,養(yǎng)肝明目。更入龜、鹿二膠這血肉有情之品,峻補精髓,龜板膠偏于補陰,鹿角膠偏于補陽,在補陰之中配伍補陽藥,取“陽中求陰”之義。加強滋補腎陰之力,均為臣藥。各為120克。 正所謂前述:“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真陰不足,還可能引起腰膝酸軟,方中菟絲子、川牛膝益肝腎,強腰膝,健筋骨,俱為佐藥。也各120克。 諸藥合用,左歸丸便具有了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的功效。其純甘壯水,純補無瀉,補力較峻,適用于真陰不足,精髓虧損之證,常用于腎陰虧損較重者。 六味地黃丸,補腎的熟地黃用量是補肝的山萸肉與補脾的山藥兩味之和,故以補腎陰為主。又補藥用量重于“瀉藥”,是以補為主,寓瀉于補,補力平和,適用于腎虛不著而兼內(nèi)熱之證。 《王旭高醫(yī)書六種·醫(yī)方證治匯編歌訣》中,一句話道出了左歸丸和六味地黃丸的區(qū)別: “左歸是育陰以涵陽,不是壯水以制火。” 左歸丸配方: 由大懷熟地240克 山藥120克(炒) 枸杞子120克 山茱萸肉120克 川牛膝120克(酒洗,蒸熟) 菟絲子120克(制) 鹿膠120克(敲碎,炒珠) 龜膠120克(切碎,炒珠) 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9克),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一日2次,早晚服,一般一個療程為20-30天。 主治真陰不足證。自汗盜汗,頭暈眼花,耳聾失眠,口燥舌干,腰酸腿軟,遺精滑泄,舌紅少苔等是其特點。 我們吧 不要錯過 |
|
|
來自: 司馬莊中心小學(xué)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