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常青分格作文訓練法
蕪湖縣教學研究室
范金豹
常青是黑龍江牡丹江農(nóng)墾師范中文教師,1980年創(chuàng)立“寫作基本訓練分格教學法”。他是一位致力于追求作文訓練科學化的有極強事業(yè)心的人。早在50年代,他就創(chuàng)造過從“我寫我”到“向外轉(zhuǎn)”的一套作文訓練法,受到部隊干部、戰(zhàn)士的普遍歡迎。1980年以前他在校內(nèi)實驗,80年代初就向外交流。1980年《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通訊》發(fā)表了他的“分格”教學專輯,向全國介紹,產(chǎn)生廣泛影響。在長期的作文教學實驗中,常青總結(jié)了寫作訓練效果不佳的三個根本原因:一是“難點集中”;二是“三鬼纏身”,這“三鬼”是:無事可寫、無話可說、無法下手;三是“脫離實際”。他決心“探索寫作基本功訓練的系統(tǒng)內(nèi)容”。他從籃球訓練獲得啟發(fā),既然籃球訓練可以先練傳球、帶球、投籃,后練進攻防守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同樣作文訓練也可以先分項訓練,后進行綜合訓練。在反復實驗中,他創(chuàng)立了“分格訓練”。所謂“格”,就是指單一的基本訓練單位,相當于“單項訓練”。具體地說,從說話、寫話、片段訓練到篇章訓練,從寫人記事到寫景狀物,從審題立意、選材組材到開頭結(jié)尾,從培養(yǎng)觀察能力到發(fā)展語言、思維能力,把眾多的作文難點分解成一個一個具體訓練的“格”。“格”可以用公式表示,例如在對話訓練中,動作格的公式:“人+動作+話”;“人+話+動作+表情”?!案瘛币部梢杂脠D表表示。
常青把作文基本訓練的內(nèi)容劃分為四大塊:觀察能力訓練、想象能力訓練、語言運用能力訓練和主要問題基本能力訓練。他力圖“從觀察、思考、語言、各類文體表達能力幾個方面,建立起比較科學的、系統(tǒng)的基本功訓練體系”來。這四大塊內(nèi)容又分解出265“格”。例如觀察能力訓練中,分五味、七情、八景等。五味包括動作辨析、形態(tài)辨析、聲音辨析、顏色辨析和味道辨析。七情有喜、怒、哀、懼、愛、惡、欲。八景是林木花草、冷熱寒暑、江溪巒峰、星辰雷霆、鳥獸蟲魚、風雨陰晴、春夏秋冬。觀察能力訓練共分100多格。
為了進行“分格訓練”,就要編寫分格訓練教材,教材把每個格的公式、定義、例文和作業(yè)編列起來。對學生進行分格訓練,首先要讓學生學習六個“零件”開始,即“聲音”(包括人類語言的客觀世界的各種音響)、“動作”(指人或者動物的動作)、“形態(tài)”(指事物的各種形態(tài))、“味道”(除了自然味,還有生活、工作中的社會味)、“顏色”(除了自然界各種顏色外,還有感情色彩)、“情感”(指人的喜、怒、哀、樂)?!胺指瘛弊魑挠柧毜恼n堂教學程序也與常規(guī)課堂作文教學不同,它一般步驟是:(1)講解。講解格的定義、特點、公式、格例和注意事項。(2)議讀。議讀與本格有關(guān)的范文、詞語,以議為主。(3)練習。內(nèi)容包括看課內(nèi)素描安排的景物或者活動,看課外寫生安排的某物或活動,再按作業(yè)要求進行半獨立或獨立寫作,可以當堂完成。(4)講評。師生共同講評草稿,扣格講評,以符合本格要求為準。(5)布置作業(yè)。
“分格教學法”提出以來,既受到一部分教師的歡迎,也引起了不少非議。贊成者認為這是加強寫作訓練科學性的有益嘗試,貶之者認為此法分解過細,程序繁瑣,訓練機械,與寫作需要靈感、創(chuàng)新背道而馳。對于眾說紛紜,常青堅定自己的實踐,繼續(xù)在作文教學科學化的道路上探索。
“分格教學法”關(guān)注學生的寫作智能,這只是一種表層的語言思維模式,而不是寫作思維過程中的深層操作模型,因此從客觀效果來看,也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