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費曼技巧理查德·費曼 這個技巧的靈感,源于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在他的自傳里,他提到曾糾結(jié)于某篇艱深的研究論文。他的辦法是,仔細審閱這篇論文的輔助材料,直到他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基礎、足以理解其中的艱深想法為止。 費曼技巧,亦同此理。對付一個知識枝節(jié)繁雜如發(fā)絲、富有內(nèi)涵的想法,應該分而化之,切成小知識塊,再逐個對付,你最終能填補所有的知識缺口,否則,這些缺口將阻撓你理解這個想法。 下面咱來聊點實際的。 很多人學生時期都有相似的經(jīng)歷:幫別人補課結(jié)果自己的分數(shù)上升了。有人也許會認為這屬于“人品守恒定律”的范疇,但是其實這些都費曼技巧在發(fā)揮作用!那究竟什么是費曼技巧呢? ![]() 費曼技巧之所以有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充分動用了我們的大腦,我們會提前對知識做一個總結(jié),歸納,輸出,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給別人解釋過某些事情后對之理解更深的原因所在。費曼技巧本質(zhì)上就是把知識講解給自己聽,這個轉(zhuǎn)換的過程中涉及到了幾個比較重要的關鍵點,有利于把資料轉(zhuǎn)換為知識。 費曼技巧的4個步驟 第一步 - 選擇一個你想要理解的概念 選擇一個你想要理解的概念, 然后拿出一張白紙, 把這個概念寫在白紙的最上邊. 第二步 - 設想一種場景,你正要向別人傳授這個概念 在白紙上寫下你對這個概念的解釋, 就好像你正在教導一位新接觸這個概念的學生一樣.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 你會更清楚地意識到關于這個概念你理解了多少, 以及是否還存在理解不清的地方. 第三步 - 如果你感覺卡殼了, 就回顧一下學習資料 無論何時你感覺卡殼了, 都要回到原始的學習資料并重新學習讓你感到卡殼的那部分, 直到你領會得足夠順暢, 順暢到可以在紙上解釋這個部分為止. 第四步 - 為了讓你的講解通俗易懂,簡化語言表達 最終的目的, 是用你自己的語言, 而不是學習資料中的語言來解釋概念. 如果你的解釋很冗長或者令人迷惑, 那就說明你對概念的理解可能并沒有你自己想象得那么順暢 -- 你要努力簡化語言表達, 或者與已有的知識建立一種類比關系, 以便更好地理解它。 (ps:一定要寫下來。而不是在大腦中想,因為大家都清楚,其實我們的大腦的短期記憶容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為了最優(yōu)化使用大腦,我們需要寫下來,讓大腦騰出空間,做重要的事情。) 如何運用費曼技巧? 如果你試圖去掌握一個概念,你應該用這個方法去逐步找到你不明白的點,然后把這個點弄清楚,看看問題出現(xiàn)在哪里; 如果你是要通過考試,那就簡化你的語言或者創(chuàng)造記憶深刻的類比來記住考試內(nèi)容; 你還可以用這個方法進行大規(guī)模的學習,先別急著在碰到問題的時候回去翻書,而是一次性把概念解釋完,然后看看你對學習的東西掌握到了什么程度。 費曼技巧為什么有用? 1:他符合大腦的認知規(guī)律,大家應該很清楚,我們大腦認識這個世界,是一個蓋房子的過程,我們認識一個概念,肯定是有一個基石存在的,就像我們爬樓梯,我們之所以比如說在第七個樓梯,是因為我們借助了第六個樓梯。以此類推。 2:費曼技巧另外一直挑戰(zhàn)我們的認知,你有沒有辦法用更簡單的東西解釋呢?你有沒有辦法讓文盲都能理解呢?為什么這樣有好處呢?因為這樣的話,你的知識他不是抽象的,他是具體的,你可以在你周遭的世界中能看到知識。同時因為這樣,你就有辦法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3: 我們的思維還有一個特點:自發(fā)性,發(fā)散性。無法自律性。意思是說其實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匹野馬,而我們需要駕馭他,而費曼技巧提供了這個東西。 A: 提供了目標,我們要做想清楚什么問題,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 B: 提供了標準,是否我們可以以我們自己的語言來解釋。 C: 有了目標和標準,我們就有了可以參照的地方,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進度到哪里了。我們還需要怎么做。 我們大多數(shù)人平時的學習是怎樣的呢?大部分都是看著書本“發(fā)呆”,我們被動接受信息,對于資料我們只判斷對錯而不管資料的組織和為什么這樣組織,這樣永遠只能做學童,跟在別人屁股后面,實際上是一種填鴨式學習,通過不斷的刺激來強化對資料的印象,跟主動的費曼技巧比起來當然就低效很多了。 改變的過程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大腦其實很懶,不想改變,不想思考。但是動用你的大腦是你前進的首要條件,一起努力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