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語:有人給我講了一個公案: 有人問趙州和尚,如何使祖師西來意。趙州曰:老僧在青州一衲衣,領重七斤’,什么意思,這就是參禪的下手處,讓你一切邏輯思維都用不上,從而達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師父講一下。 沙門:禪宗這一類公案,為的是表明自己的真心明覺已經全然顯露而已。僧問達摩來漢地的根本意圖和所傳的到底是啥,然后趙州表示了一番自己的身行、語行,給大家顯示“我就是這個”,然后在語言上打亂成見,怕入窠臼和被重新詮釋而已。但是,即使如此,也不過是這個“妙明真心”而已,未盡道,不見道。 西昂:如何是佛祖(祖師)西來意,是常參的一個話頭。對于這個話頭,歷代的回答是比較統(tǒng)一的。都是師父說的打亂成見。其實也就是割斷思維。 一語:不明白什么叫“語言上打亂成見,怕入窠臼和被重新詮釋而已”。 西昂:也即佛祖西來何意是不該問的,這就是手指和月亮的關系了,這個問題不當去思議,因為不是邏輯問題。歷來主照賓的方法都是答非所問。 云之:他說了,聽眾能懂嗎?如果是參話頭,當然答什么都不對,因為那是要人牽住思維,起疑情,是法念處。重點不是答非所問?還是答有所問?重點是就這么一句,是讓對方參話頭嗎? 西昂:答非所問是內容,答有所問是答法,重點不在內容上,而在答法上,還有回答屎橛子的。 云之:核心是法念處。起疑情是為了讓人專注思維。說啥都不對。核心應該是止觀。 西昂:依于止觀,這就是我之前說的,止而后觀的前提是了曉有所不問,定在當下,喝斷即是。我以為專注思維一語不對。非但禪宗,各宗都不是這個止觀法。「思」一旦「維」了,就過了。 吉運:達摩來中國的意圖,只有他自己知道,也許自己也不知道,先來了再說。別人只能是猜測,這猜測又有什么意義呢。 吉運:語言表達有局限性,但用非常規(guī)的表達方式,或語法、邏輯錯誤的語言表達方式,來試圖表達超越語言局限的東西,仍然是一種語言上的技巧罷了,不可能超越語言的局限。就像即使你踩個凳子也咬不到自己的眼睛。 云之:公案里面應該有一個人就是在修中了(實踐),當然,后來有人借這個裝腔作勢。 沙門:說到達摩西來意已經特別不靠譜了,禪宗就已經把佛法割裂成佛陀和達摩兩個意了,本不該成立的問題,卻被一幫閑人嚼來嚼去嚼了上千年,然后也沒成一個大阿羅漢。 慈安:對噠,想跟一個師兄討論點根本佛法的東西,就被他一頓狠罵,說了好長的一段祖師怎么怎么判教祖師怎么怎么的。 即夜:師父早點說嘛,我一個中午都在google達摩西來意,結果什么也沒搞懂。 沙門:趙州說:老衲也沒辦法?。?/p> 佛陀的啟示 · WhatTheBuddhaTaugh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