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方。生活。美學。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span> 對于中國人來說,玉有著無比重要的地位,有些甚至比黃金和寶石都要珍貴。 今天就與大家共同欣賞一下國外博物館館藏的玉器精品。 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 琮 東周 高3cm 東周墓葬中很少出土玉琮,出土的寥寥數(shù)件大多刻有花紋。這個玉琮體積較小,可能是新石器時代制品,四周刻卷云紋則是東周時期加琢的。 牙璧 公元前20世紀—公元前15世紀 直徑13cm 史前制作的玉器,目前都沒有太多證據(jù)證實它的制作意圖。也許是為了象征地位,也許這個圖形就是當時的圖騰——太陽或月亮,也許…… 四靈環(huán) 東漢 直徑15.6cm 這一雕刻著四靈紋的玉環(huán)是當時道教儀式中的禮器。 鳥形佩 公元前12世紀 高3.8cm 很顯然,它是一只鳥??此鼒A滾滾的外形,更像是麻雀。但實際上,它是鸚鵡。 高冠鸚鵡形佩 公元前12世紀 高9cm 這也是一只以鳥為原型的玉器,與上面那只同一時期。 它是什么鳥呢? 嘿嘿……還是鸚鵡,而且是高冠鸚鵡。 冠部陰刻很多直線,正面和背面都刻了回紋。玉色純凈,幾乎沒有雜質(zhì)。佩的表面遺有朱砂。雖然與上面這只鳥形佩都是商代典型的飾物,但它們的做工和風格完全不同。
這塊玉佩無論從做工的復雜程度還是樣式,都透露著它的誕生時代——明清時期。這個圓形透雕玉雕工精細,繁而不亂。其背后有四對牛鼻穿孔,說明它是一個鑲嵌飾件。 花囊 道光時期 高7.5cm 根據(jù)《養(yǎng)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道光帝曾拿出白玉囊一件,命工匠在其口上刻“慎德堂制”,可見這個花囊是御用的。 爵杯 17世紀 高8cm 此杯造型乃仿西周時期的飲酒器,青銅爵前邊倒酒的一端稱為“流”,另一端稱為“尾”,而這只玉杯只有“流”沒有“尾”,是當時匠人的創(chuàng)新之作。 哈佛大學博物館 1928年,洛陽金村的一座戰(zhàn)國中晚期大墓被當?shù)卮迕癜l(fā)現(xiàn)。由于戰(zhàn)亂原因,大墓未得到很好的保護,導致古董商和盜墓賊在這里盜掘了整整六年,出土文物大部分都流向了海外。其中的玉器部分基本由美國收藏家溫索普收藏,其后他又將藏品捐贈給他的母校哈佛大學,現(xiàn)常展于哈佛大學佛格博物館。 圓雕青白玉臥牛,商晚期
玉鳳鳥佩,戰(zhàn)國
碧玉螭龍帶鉤,戰(zhàn)國
西周時期雙鳳銜耳玉杯
安陽婦好墓玉跪人
春秋龍紋玉柄
春秋龍云紋玉柄
戰(zhàn)國早期玉佩
鏤空雕龍雙鳳玉璧
戰(zhàn)國早期龍鳳紋玉佩
玉佩
戰(zhàn)國中期玉璧
戰(zhàn)國婦女玉人
戰(zhàn)國晚期-西漢早期 同心圓龍鳳鏤空雕玉璧
獸形玉佩(戰(zhàn)國晚期)
西漢獸首云紋玉耳杯 大英博物館 看完了以上兩個相對小型的博物館中的館藏中國玉器,咱們再來個重頭戲,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也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海外博物館,多達2.3萬件。
虎形垂飾 東周末年或漢,公元前3-2世紀 清,18-19世紀 該虎形垂飾與廣州南越王墓中發(fā)現(xiàn)的一枚垂飾相似。 1902年成書的《考古圖》主要著錄當時宮廷及私家的一些古代銅器、玉器藏品,人們從該書中發(fā)現(xiàn)了受該類型垂飾設計影響的物品圖案。
裝飾配件 東周或漢初,公元前3-2世紀 漢,公元前1世紀-1世紀 這個隆起的圓形飾板下有一個青銅鍍金底座,上面刻有一條龍及類似老虎的生物形象。這個飾板可能曾經(jīng)被固定在某些如今已經(jīng)消失的有機物或者金屬制品上。
葉瓣盤 元或清,13-14世紀 該玉盤形狀由黃金或銀質(zhì)容器的形狀發(fā)展而來。
翡翠箭瓶 伍爾夫家族借展 古代投壺游戲,即用箭投酒壺。該翡翠瓶就是投壺游戲中壺的縮小版。
白玉對碗 明-清,16-18世紀 這兩只白玉碗雖然沒有過多紋飾,但在燈光的照射下,試問誰能比他們更奪目?
玉劍飾 東周、秦漢,公元前4-1世紀 古人認為,在劍上裝以玉配飾,可以將金屬武器的力量與玉石的能量結(jié)合在一起,幫助抵御死亡與腐朽。劍的配飾可分為劍首、劍格及劍珌,這些物件不但有裝飾作用,還能保護劍鞘不被劍所刺破,同時又能將劍鞘固定在腰帶上。
佛手 明末或清初,17-18世紀 佛手是一種植物。之所以被叫做“佛手”,是因為它的形狀猶如佛的一種手印,食指和小指指向上方。
宮廷頭飾與發(fā)簪 宋或金,12-13世紀 明,15-16世紀 該頭飾刻有四條龍的形象,以精細的淺浮雕工藝表現(xiàn)。頭飾上有孔,可插入發(fā)簪固定于發(fā)間。 通常只有在重要場合,文武官員才會佩戴類似的頭飾。該展品可追溯至明朝末年,類似的頭飾相當稀有。
玉容器及玉杯 明,16-17世紀 該容器狀似一只扁花瓶,器身刻有饕餮紋或神獸紋,瓶頸兩側(cè)有螭龍形象。容器仿制周朝的青銅容器而成。
鑲金邊玉杯 約1700年 清前50年(1644-1911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清宮中所藏的莫臥兒玉器都是這一時期收到的貢物,然后中國工匠又參照原物進行仿制,這件玉杯就是其中之一。
玉章 漢,公元前3-2世紀 中國人相信來世是今生的延續(xù),因此去世時將自己的印章帶走能夠保證來世還能享有今生的權(quán)力。
莫臥兒風格玉碗 清,18世紀 這只又薄又帶有花紋的玉碗,從外觀上很好辨認,確為“痕都斯坦玉”無疑。
方彝(青銅禮器)及帶蓋容器 商,公元前12世紀;清,18世紀 清朝人好仿古,此容器的形狀和紋路均模仿青銅方彝而來。容器上有乾隆御印。
葉形杯 唐,8-9世紀 該玉杯形狀受到黃金或銀質(zhì)容器的影響,杯身為葉瓣形狀,底部刻有一個漢字。
頭飾 元或明朝初年,14-15世紀 該頭飾表現(xiàn)了一條盤龍的形象,龍爪緊緊扣住一顆珍珠。許多類似的裝飾后來都被改做成青銅器皿的蓋鈕。
18塊玉帶組 唐,7-8世紀 這組玉帶所有的帶板在后面都有小孔,可穿入皮帶或者布帶。像刀一類必要的物件則掛在兩條穿在帶板狹縫間的帶子上。 這個部分很重要,因為古代中國的服裝上沒有口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