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 成 香花僧是一個頗為特殊的宗教流派,形成于詔安。 在中國東南沿海波瀾壯闊的抗清斗爭中,義軍的重要人物道宗和尚于康熙十三年(1674)建立了反清復(fù)明組織天地會。到康熙二十年(1681)前后,公開的抗清斗爭已難以繼續(xù),天地會的活動不得不以秘密方式進行。 原來參加抗清的一部分人,不但需要解決住和吃的問題,而且需要利用一種職業(yè)掩飾自己的政治面目。在這種情況下,為便于安置這些人,并為繼續(xù)開展會黨活動提供掩護,道宗創(chuàng)設(shè)了“香花僧”宗派。 雖然當(dāng)時的清統(tǒng)治者將佛教視為漢人的宗教,予以抑制,但民間祈禱齋醮之事仍然流行,這在客觀上為香花僧提供了機會。 2 教 義 關(guān)于“香花僧”這個宗派,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羅炤在20年前來詔安作過細致的調(diào)查,筆者亦曾因地方宗教場所調(diào)查,聽鳳山報國寺住持、香花僧傳人釋道裕作過介紹。 據(jù)說該宗派之名出自佛祖如來在靈山法會上“拈花悟旨”,“佛事以鮮花為本”之說。 香花僧以“香”為供養(yǎng),信禮為歸投,“花”乃無塵、清靜、無為、悟道之意。 該宗派盡管同樣信奉佛教,弘揚佛法,卻有別于正宗佛教叢林。 詔安鳳山報國寺現(xiàn)存有清代《香花僧秘典》抄本,上面開宗明義:“恭維主合三千大教,明儒、釋、道宗,三教合一”,并記錄了該派的法事科儀、曲贊、秘詩、符咒、偈、聯(lián)等,由上大致可知其以佛法禪理為主體的同時,吸收了道家科儀和儒家的說教。 3 法 事 在法事活動中,為適應(yīng)各種施主檀越的不同需要,僧人既為生人贊吉、為亡靈超度、為神像開光,也為民間請神祈福禳災(zāi),作法驅(qū)邪降妖及做“紅、白”事。 通常,香花僧人在民間做法事時著的是海青(僧衣的一種),其后領(lǐng)上綴著一塊月牙形的布,象征“月”,僧人頭是圓的,代表“日”,兩者合成一個“明”字,暗藏“反清復(fù)明”之意。右肩縫有一塊三角形的布,是天地會的標(biāo)志。 香花僧做法事也與通常的釋、道有所不同。如幡上有“X”形的記號;每次法事要唱誦《源頭曲詞》(天地會的藏頭詩):“天為大公,人在其中。三才并立,一理皆同。地本威風(fēng),萬水朝東。伸頭縮腳,一心盡忠。會人曾僧,名山慧燈。十八口日,一片利人”;要用36塊木板做成的圓形木斗(香花僧稱“木楊城”,老百姓叫“斗燈”),有涼傘、小鐿、剪刀、尺子、算盤、戳、扇、桃劍、柳枝、明鏡(鏡子的長柄上有“日、月”字樣)、燈具、神砂、珠筆、交藶、竹箍、八卦、燭臺、火油、清水及鮮花、五果、饌盒、茶、酒、菜、牲等36項物件。 此外,還根據(jù)各種具體法事的不同而有所增加。如“做功德”有表、帖、蔬、書、關(guān)、榜、狀等18種;“安龍”有金雞、玉兔、金龜錢(108枚)等48種;有請佛禮贊詞、符、聯(lián);有凈天地神符、骷髏歌、落山辭、三界謁、四報恩等。 為了從“叢林”那里爭得更多的法事機會,香花僧用的是特別響亮的大鑼大鼓,還耍鐃鈸、吹洞簫,袈裟也很精美。做法事時香花僧既焚香誦經(jīng),又燒符念咒,還唱曲演武。 因所做的法事不同,唱贊的詞亦因法事而變,據(jù)說曲調(diào)共有108種,分北腔72、南音36。同時有武功表演和上刀梯(桿)、打竹竿(要輪丿、穿五方、吞刀吐火等。因此,很多人圍觀,場面甚熱鬧。 4 成 員 香花僧人實質(zhì)是天地會成員,道宗鑒于這些人的真實身份,放寬規(guī)矩:允許香花僧帶發(fā)修行置家立室,吃齋吃葷自便。 由于寺院安置不下,他們就被安置到民間的廟宇如三都的關(guān)帝廟、媽祖廟、玄天上帝廟、開漳圣王廟做廟祝,有的住到新建或修復(fù)的一些較小的廟,劃定各自的活動范圍,甚至還有一些并不住寺廟,而為“住家僧”。 香花僧初期不少是半路出家,后來則大多是從小培養(yǎng)的。有的是因為孩子的生辰八字與父母的相沖;有的是因為自小體弱多病,為父母的怕孩子夭折;還有的是因為家里窮,父母便將孩子交給和尚,名為“代養(yǎng)'。 據(jù)釋道裕說,香花僧人一般在7歲左右進寺廟,16歲正式宣誓人門。在寺廟中要念經(jīng)學(xué)武練字,還要懂醫(yī)學(xué)、算命、卜卦、相面、看風(fēng)水。 5 沿 傳 香花宗派隨著僧人的不斷向外擴散,在閩南、粵東一帶扎根,甚至傳往江西等地。在清乾隆末期,由于漳南云霄、詔安、平和一帶的天地會、香花僧幾次起事,引起清王朝的注意,責(zé)令嚴(yán)查,詔安香花僧的活動一度受到影響,清季又漸次活躍。 民國初期,東山有達師、拱清等一些僧人到詔安活動,后期較著名的香花僧有本縣的正勛、清資和東山的平仔等。 至今在民間做法事的,還有香花僧的傳人,如縣城的陳拱輝就是陳正勛之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