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的老城廂很小,就是人民路和中華路圍成的土地上。老城廂的城墻只存在了300多年。 如果你想去老城廂尋舊,城隍廟的框架還在,豫園基本上還保留著原來的模樣。我們今天主要聊聊老城廂的小吃。 音頻由“上海新聞廣播”提供 誦讀:雪瑾(《直通990》首席主持人) 小吃 上海老城廂的吃非常豐富,最常見的是小吃。從早到晚、一年四季,城門口、馬路邊,到處都是小吃,沿街叫賣。 從早上的大餅油條、糍飯糕、豆腐花,到三餐都賣的餛飩面條、蓋澆飯、湯團(tuán)等;從夏天的沙角菱到秋天的糖炒栗子、冬天的烘山芋,樣樣都有。
上海開埠后,江浙一帶很多新移民擁進(jìn)來,帶來很多江浙一帶的地方小吃,更豐富了上海的小吃。 首家老正興菜館 一架餛飩擔(dān),佳肴佐料、爐子柴火,一應(yīng)俱全 賣開水的“老虎灶”給居民生活帶來很多方便 上海本地人正宗的特色點(diǎn)心是松糕,用米粉和白糖赤豆做成,直徑一尺左右,厚二寸,面上撒紅黑棗、胡桃肉以及紅綠果絲、板油丁、用蒸籠隔水蒸熟,是過年送禮款客常見的點(diǎn)心,以前本地婦女都會制作。
松糕以高橋做的最有名,高橋婦女們做的小籠包也是極品。上海從前還有一種平民食品叫“麻糕”,是茶食鋪的出品,形式與糕團(tuán)店的條頭糕相仿,不過條頭糕是方的,麻糕是圓的。 沿街叫賣小吃的攤販一般都有獨(dú)特的叫賣聲,婦女兒童們在家里聽見聲音就知道哪個(gè)攤販?zhǔn)裁葱〕宰叩介T前了。 城墻口的簡易食攤,還沒進(jìn)城,就可以聞到各色菜香 30年代上海婦孺皆知的糖粥販子的叫賣聲是這樣的:“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吃是儂的肉,還是儂的殼,香炒熱白果,香又香來糯又糯?!?/p> 上海是在沿海地區(qū)發(fā)展起來的,因此上海人也非常喜歡吃海鮮,有據(jù)可查的是,早在1852年,老城廂里的外咸瓜街已經(jīng)成為滬上最大的海魚市場。 沿街售賣小吃的夫妻檔 老字號飯店
在美食世界里,老城廂的菜系為本幫菜,松鼠黃魚、油悶筍、油爆蝦、三黃雞、清炒蝦仁、腌篤鮮湯等,都是道地的老上海菜,讓本地人叫著菜名的時(shí)候都能流出口水。 上海當(dāng)?shù)厝说?strong>家常菜有: 扣三絲(鮮肉絲、火腿絲、冬筍絲) 三鮮湯(豬肉丸、魚丸、筍片、海參、魚肚/或油氽肉皮) 炊糟(糟青魚切塊,以膠州黃芽菜做底隔水蒸) 水筍紅燒肉 糟缽頭 醋潑金絲芥辣菜 如意菜(水筍、金針菜、木耳、黃豆芽用糟鹵浸漬) 筍片荸薺炒塌顆菜(學(xué)名塌地菘) 點(diǎn)心有糖元寶、慈菇、荸薺、清茶酒和小湯圓等。 秋冬季節(jié)新米上市,還有用塌菜和豬油燒咸酸飯。
上海著名的老飯店很多,而且很多都是從老城廂里發(fā)展起來的?!暗屡d館”、“春風(fēng)松月樓素菜館”、“綠波廊茶坊”、“南翔小籠饅頭”、“王裕和酒店”等,都是老城廂的百年老飯店、老茶樓。 “德興館”最初開設(shè)在小東門(今人民路、方浜中路交會處),“蝦子大烏參”這道上海本幫名菜,最早就是德興館燒出來的。德興館的“走油蹄”“清炒蟮糊”“腌篤鮮”“糟缽頭”等也都非常有名。 上海人統(tǒng)稱這樣的店鋪為“煙紙店” 上海第一家有規(guī)模的茶樓“麗水臺” “王寶和酒店”也是從老城廂出來的,最早是在小東門外的里咸瓜街,初名“寶裕酒店”,以專營紹興陳釀黃酒著稱,1852年因?yàn)橄油庀坦辖趾t~市場過于喧鬧,搬去大馬路(即現(xiàn)在的南京東路)的老閘街(現(xiàn)山西南路)。 第30期【享讀】薦書目錄 本次微信內(nèi)容來源于以下書籍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上海老城廂、龍華與徐家匯尋舊》 項(xiàng)惠芳 著 欄目介紹 今天是閱讀類專欄“享讀”的第30期,本欄目由上海發(fā)布和市新聞出版局合作,推薦好書給大家,每周六和你見面,享受好書、分享閱讀。 音頻支持:上海新聞廣播 編輯:景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