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器紋飾的種類和演變,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特別是龍紋和蟠螭紋,在古玉器中所占比重較大。此外尚有饕餮紋、谷紋、蒲紋、蠶紋、乳釘紋、回紋、云頭紋以及各種人物、花卉紋等。隨著時代的進展,紋飾也在不斷演變發(fā)展。如新石器時代多素面;商、西周多龍、蟠螭、饕餮、云雷紋;春秋、戰(zhàn)國多蒲、谷、乳釘?shù)燃y;兩漢多勾云紋,谷、蒲等紋亦較常見;隋、唐多飛天、花卉。 玉器上的紋飾豐富多樣,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因此了解這些紋飾及其使用, 對鑒別玉器及提高收藏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折線紋:陰刻直線,頂端折回,主要作為動物身上的裝飾。 
蝌蚪紋
重環(huán)紋:以兩條陰線琢出環(huán)紋,飾于龍及其他動物之身。
對角方格紋:以雙陰線琢刻方格,相鄰兩格對角線相連,等距連續(xù)排列,主要飾于龍及其他動物之身。
雙連弦紋:以單陰線琢刻的人字形連弧短線,飾于龍身及首角上。
三角紋:以陰線琢刻出三角,多見于龍身,玉璜及器物柄部。
獸角紋:主要是龍角、牛角和羊角三種。
臣字眼:似古文
臣字,故名。飾于鳥獸之眼,動物裝飾中常見。
蘑菇形角:先秦
玉器的龍紋,龍角頂端有一圓球狀裝飾,似未開的蘑菇,故名。
獸面紋:玉器上的獸面紋有龍、牛、羊等,也有未知的動物、紋飾多采用陰 刻線或擠壓法琢出的直線及折線構(gòu)成。
螭紋: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卷尾,螭屈,螭紋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的玉器上,至宋代頭部結(jié)構(gòu)變化,嘴部較方、細長,眼較大,細身,肥臀,明清仍
見有。
龍紋:龍紋是歷代玉器的主要紋飾之一,最早見于紅山文化。一般為蛇身,或素身,或 飾有鱗紋,有的有足,有的無足。
鳥紋:一般羽毛多為陰刻細長線,鳥尾有孔雀尾或卷草式,眼部表現(xiàn)有臣子形、三角眼及單鳳眼等。
云紋:玉器上的云紋形式很多,有單岐云,由云頭、云尾兩部分組成;有雙岐云,云頭部分分叉;有三岐云,云頭部分分為三朵小卷云;還有靈芝云等。
谷紋:為圓形凸起的小谷粒,有的呈螺旋狀,是歷代玉器的主要輔紋之一。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制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
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的制作可能已發(fā)展為獨立的手工業(yè)部門。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的遺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中國玉器經(jīng)過無數(shù)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經(jīng)過歷代統(tǒng)治者和鑒賞家的使用賞玩,經(jīng)過禮學家的詮釋美化,最后成為一種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在中國古代藝術(shù)寶庫中,自新石器時代綿七千年經(jīng)久不衰者,是玉器;與人們生活關(guān)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禮俗之中,充當著特殊的角色,發(fā)揮著其他工藝美術(shù)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價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層使人難以揭開的神秘面紗。 
螭龍紋
幾千年來,中國的治玉工藝與技法,都是師徒傳承,而不行于文字,因此,能傳之后世的圖文資料很少。最早的古玉作工典籍是《周禮· 考工記》,內(nèi)容是記 錄百工的制度,并未過多地涉及治玉之技法。直到明代宋應(yīng)星的《天工開物》一書才粗略地勾畫出了古人治玉的一個輪廓?!胺灿癯跗蕰r,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zhuǎn)、添沙剖玉,逐忽劃斷。中國解玉沙,出順天玉田與真定邢臺兩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籍以攻玉,永無耗折。即解之后,別施精巧工夫,得鑌鐵刀者,則為利器也。凡玉器琢余碎,取人鈿花用,又碎不堪者,碾篩如灰,涂琴瑟。琴有玉者,以此故也。凡鏤刻絕細處,施錐刃者,以蟾酥填盡,而后鍥之,物理制服,殆不可曉?!?/p> 
饕餮紋
這是明人對中國古玉琢磨工藝的 記載。清代李澄瑤所著的《古玉圖說》則更進一步敘說了治玉的全過程。通過這些古籍的記載以及觀察當今琢玉工匠的技法,我們可以看出古人琢玉的具體方法是利用硬度比玉高的解玉砂加水,再用木、石、鐵、鋼等材料的工具帶動解玉砂,在玉器表面學要加工的地方來回磋磨,使之成形。以后又發(fā)現(xiàn)了鉈子(圓片狀的鋸形工具)和拉條(用鐵絲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工具),提高了工藝水準?,F(xiàn)代的玉器琢磨仍然是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只不過加進了一些電動技術(shù)和更為先進的輔助材料而已既然歷代玉工都是遵循著這樣的工序,那么不同時代的玉器雕琢之差異又在何處呢?主要在于雕琢技法的不同。古代琢玉技法可以分為陰刻、陽刻、浮雕、圓雕、鏤空、鑲嵌等幾大方法,他們又可以細分為:單線陰刻、雙線陽刻、減地陽刻、淺浮雕、高浮雕、單層鏤空、多層鏤空等。正是由于不同的技法在不同時代的運用,才構(gòu)成了制造工藝鑒定的科學依據(jù)新石器時代受技術(shù)條件所限,器物多為素面,有文飾也有單線陰刻,線條比較粗,刻度很淺,磨工較差。這個時期的玉器大部分有孔,從孔的樣式和孔上所遺留的制作痕跡來看。當時的穿孔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單面鉆,即從一面鉆,孔徑越來越小,呈一端大,一端小的形狀,俗稱“馬蹄孔”;另一種是雙面對鉆,即先由一面開鉆,到一定程度后,再在另一面相應(yīng)的位置開鉆,完成之后鉆孔有臺階痕。在極少數(shù)器物上也有管鉆孔,其特點是孔痕呈現(xiàn)螺旋狀紋。新石器時代晚期,獸面紋上也出現(xiàn)了簡單的浮雕,如眼、鼻稍有凸起,使用的即是減地浮雕法。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藝程序。切,即解料,解玉要用無齒的鋸加解玉砂,將玉料分開;磋,是用圓鋸蘸砂漿修治;琢,是用鉆、錐等工具雕琢花紋、鉆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細的木片葫蘆皮、牛皮蘸珍珠砂漿,加以拋光,玉器便發(fā)出凝脂狀的光澤。這套制玉技術(shù),在商代已為工匠們所掌握?,F(xiàn)今的玉雕技法,大體還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種方法。先秦稱琢玉,宋人稱碾玉,今稱碾琢。琢玉工藝過程有: 相玉——從一塊璞玉,到做成一件玉器,首先就是進行“相玉”設(shè)計?!跋唷奔词恰翱础?,看后琢磨思考,以判斷玉石的內(nèi)在質(zhì)量,和外形的優(yōu)劣,而后立意確定做什么題材的作品。劃活——就是根據(jù)所構(gòu)思的形象,在玉料上用筆墨線條,把它形象地劃(畫) 出來。“劃活”,在琢玉工藝中是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琢磨——就是指玉器的具體制作。制作玉器行話稱“琢磨”。因為玉石異常堅硬,必須用鐵制圓盤――鉈為工具,以水和金剛砂為介質(zhì),經(jīng)過鍘、鏨、沖、壓、勾、順等工藝,一點一滴琢磨而成。它與雕刻的“刀子活”截然有別。玉石琢磨,是一種十分謹嚴的技藝,高手琢磨的玉件,能達到“小中見大”“以輕顯重”的藝術(shù)效果。碾磨——也叫【光亮】【拋光】。是用紫膠、木、葫蘆、牛皮及銅制的鉈子,將玉件琢磨的粗糙部位,碾磨平整。并通過應(yīng)用氧化鉻等一些化學粉劑原料作介質(zhì),使玉件顯露出玉材光潔、溫潤和晶瑩的本質(zhì)。 
竹紋
雙鉤碾法——漢代琢玉著名技法。在記載玉的文獻中,說它的刻紋細如游絲,像頭發(fā),宛轉(zhuǎn)流動,沒有一點滯跡。和出土的漢代精美玉器相引證,古文獻上的這些說法是可靠的。兩明造透玉雕兩明造技巧,在清代中期出現(xiàn),在北京故宮、蘇州園林等建筑中有較多的應(yīng)用。兩明造透玉雕,是在一塊扁平(或稍凸)的玉片上,正反兩面透雕出兩層各不相同的紋樣,兩層中間完全透開,以四周邊緣相連為一整體。紋飾鏤空,正反相錯,互相掩映,巧妙奇特。難度較大,做工精細。金錯玉器利用傳統(tǒng)的金錯工藝技術(shù),在制作的玉器上碾成細線紋飾,然后嵌以金絲或銀絲。玉器需經(jīng)過磨錯。俗稱嵌金實為金錯。我國古代以雕玉鏤金為最精細的手工藝,根據(jù)東漢李尤和三國如淳的說法,黃文錯鏤和金鏤也是金錯的別稱,所以金錯又可稱為鏤金。金錯玉器是雕玉和鏤金的結(jié)合,是
金錯工藝的又一發(fā)展。金錯玉器在北京和蘇州的玉器業(yè)中都有生產(chǎn)。 軟玉法使玉石變軟之法。玉石堅硬,不易堅硬,不易雕刻,可用荸薺數(shù)枚與木通入水煮玉一晝夜,再用明礬三厘、蟾蜍三厘涂刻處,炙干,再涂,藥盡為止。軟晶法使水晶變軟之法。水晶堅硬,不易雕刻,可用吉祥草同煮,視熟,即可刻。但只可用銅、鐵器煮,不宜用砂器。用此法軟玉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