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聲引導下腹壁肌間隙阻滯 前腹壁皮膚、肌肉及腹膜壁層是由下胸部6對胸神經及第1對腰神經支配。 這些神經前支離開各自的椎間孔后,在肋弓處越過肋緣,然后穿入側腹壁的肌肉組織,經過腹內斜肌與腹橫肌間的神經筋膜平面(腹橫肌淺面),感覺神經分支在腋中線發(fā)出皮神經側支后,繼續(xù)在此平面向前,進入腹直肌鞘,支配肌肉和皮膚,遠至正中線。 胸腰筋膜: 隨著超聲技術的發(fā)展,此結構越來越受到重視。 后層是豎脊肌的筋膜;中層在豎脊肌和腰方肌之間;前層一部分在腰大肌和腰方肌之間,一部分在后腹膜后方,此處即為腹橫筋膜。 腹壁肌肉: 前方由前皮支支配,側方由外側皮支支配,臍和恥骨聯(lián)合中點以下區(qū)域,由髂腹下和髂腹股溝神經支配。 腹直肌鞘:前鞘由腹外斜肌和腹內斜肌腱膜形成,后鞘由腹內斜肌和腹橫肌腱膜形成。 半月線:位于腹直肌鞘外緣,是伸展于第九肋骨和恥骨結節(jié)之間的一條弧線,也就是腹內斜肌腱膜分裂為兩層分別融入腹直肌前、后鞘的位置,所以在半月線外側阻滯很難擴散至腹直肌和肋緣下的區(qū)域。 在臍與恥骨聯(lián)合連線中點(約臍以下4~5cm)處,腹內、外斜肌腱膜和腹橫肌腱膜伸向腹直肌的前方構成腹直肌鞘的前層,使后層缺如,因此腹直肌鞘后層由于腱膜中斷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線,即弓狀線。 腹橫平面阻滯主要有以下幾種入路:肋緣下,側方,后位,肋緣下+側方或斜行阻滯。 外側入路藥液會沿著腹內斜肌和腹橫肌擴散, T10-T12前皮支,有保障,L1是可以擴散到,但有很多變異,可能造成擴散不到的情況。但局麻藥很難跨越半月線擴散到T9,所以適合臍以下前皮支支配中間區(qū)域的術后鎮(zhèn)痛。 后方入路注射在接近腰方肌的腹內、腹橫肌起始部位,阻滯范圍相對較廣,且鎮(zhèn)痛時間相對較長。可能與擴散至胸椎旁有關,因此,對內臟痛也有一定作用。 肋緣下入路適合臍上前皮支支配的腹壁中間區(qū)域手術,如肝、膽等手術的術后鎮(zhèn)痛。腹內斜肌和腹橫肌間隙寬且張力小,腹橫平面阻滯常需用低濃度和高容量局麻藥。 髂棘水平內側可以看到三層肌肉,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可以看到血管神經鞘,髂腹下、髂腹股溝神經位于旋髂深動脈兩側,通過在神經走行區(qū)多點阻滯加用腹橫肌平面阻滯可大大提高阻滯效果。 胸神經的前支從腹橫肌和腹內斜肌之間,,然后走行至腹直肌的后鞘內穿出腹直肌到皮下。 阻滯范圍在T9-T11的前皮支,原因跟半月線(腹直肌鞘前、后層在腹直肌外側緣融合,形成半月形凸向外側的弧線)有關??蓱糜诙喾N手術,如子宮切除術、剖宮產術、腹腔鏡手術及術后鎮(zhèn)痛等。 腰方肌阻滯: 腰方肌的文獻較多,得到的結果也不盡相同,爭議也最多。 QL1阻滯是打在腰方肌的側面,與腹橫筋膜阻滯類似。 QL2注射在腰方肌后方。 QL3注射在腰方肌和腰大肌之間。 QL4注射在腰方肌內(溫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院麻醉科主任徐仲旭)。 為達到確切臨床效果,有學者主張腰方肌阻滯時QL1、QL2、QL3同時阻滯。腰方肌阻滯的關鍵是保證局麻藥在相應的層次擴散,采用短斜面,突破感強烈的穿刺針,可能更加能夠保證穿刺針穿刺到相應的筋膜平面內。 作者:徐永生 哈爾濱市第五醫(yī)院 |
|
|
來自: 昵稱12867939 > 《神經阻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