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人要有靈性 48、話多話少因人而異
俗話說:“逢人只說三分話,留下七分自己賞?!庇行┤艘苍S以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無不可對人言,何必只說三分話呢?老于世故的人的確只說三分話,時刻都會為自己留條后路,你一定認(rèn)為他們是狡猾,是不誠實,其實這是最機(jī)智的做法。 說話前須看對方是什么人,如果對方不是可以盡言的人,你說三分真話,已不為少。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睂Ψ教炔皇巧钕嘀娜?,你也暢所欲言,以快一時,對方的反應(yīng)是如何呢?你說的話,是屬于你自己的事,對方愿意聽你嘮叨嗎? 彼此關(guān)系淺薄,你與之深談,顯出你沒有修養(yǎng);你說的話涉及對方的事,你不是他的諍友,不配與他深談,忠言逆耳,顯出你的冒昧;你說的話是屬于國家大事,你沒有搞清對方的立場就高談闊論,這樣更容易招災(zāi)惹禍。 所以逢人只說三分話,不是不可說,而是不必說,不該說,與事無不可對人言并沒有沖突。 事無不可對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須盡情向別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對人言,是另一問題,這里講的只說三分話,是不必說不該說的話,并不是不誠實,也不是狡猾的表現(xiàn)。 說話本來有三種限制,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不必說。非其人,你說三分真話,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時,你說三分話,正給他一個暗示,看看他的反應(yīng);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你說三分話,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擇地另作長談,這才是通達(dá)世故的人。 做人悟語:由此可見,說話也是一門藝術(shù),話說好了萬事好,話說壞了毀前程。所以,在說話前必須考慮清楚,想好了再說,否則,別人會認(rèn)為你是個有口無腦、缺心少肺之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