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孔穎達(dá)疏: “立德謂創(chuàng)制垂法,博施濟眾”; “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于時”; “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人生追求什么? 追求吃喝玩樂?太短視,太膚淺,過于隨眾。 人生的價值在于對社會和人民有所奉獻, 在于人生的不朽和永恒。 立德,樹立德業(yè),樹德立人; 圣德立于上代,惠澤被于無窮; 立德就是要建一代典章,開一代風(fēng)氣,關(guān)心愛護所有人。 亂世用重典,沉珂用猛藥; 在非凡的時代,非凡的時期,非常的典章必用。 立德者,千秋功業(yè),百姓稱頌。 立身必先立德,無德無以立身? 黃帝、堯、舜、伏羲、神農(nóng)、孔子等是立德之人。 他們以自身高尚的人格,身體力行, 建章立法,帶動、影響社會的進步、文明。 禹、后稷等是立功之人。 大禹治水、后稷教人耕種,造福于民。 老子、莊子、孟子、司馬遷、班固是立言之人。 他們著書立說,名垂青史,贏得生前身后名。 清代曾國藩大到治國、治軍,小到治家、修身, 都有很多東西值得人們思考和學(xué)習(xí)。 有人用對聯(lián)總結(jié)曾國藩的一生: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有一種說法, 我國歷史上能夠做到“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人, 孔子是一個,王陽明是一個,曾國藩頂半個人。 王陽明(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和軍事家, 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立德、立言于一身。 在知與行的關(guān)系上,強調(diào)要知,更要行,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相互補充。 在轉(zhuǎn)瞬即逝的時間之流中, 人總想抓住些永恒的東西,使自己“永恒”。 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一種凡世的永恒價值, 死而不朽,永生思想靈魂。 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屈原的《離騷》: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SPAN> 唐代詩人李白: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 說是如此,他喝了不少酒, 但也寫過許多好詩文。 可以說,對死后不朽之名的追求, 可以激勵個體生命釋放出 無比巨大的能量,建功立業(yè),拼搏奮進; 而置個人身后名譽于不顧的人, 則難免流于酒囊飯袋、行尸走肉, 甚或淪為惡棍暴徒、歷史罪人。 歷史上, 功勛卓著的拿破倫生前總擔(dān)心自己 在十世紀(jì)后的世界史上連半頁紙都占不到, 結(jié)果名垂千古,大名鼎鼎。 而生前放言“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的法王路易十五, 自然遺臭萬年,貽笑后人。 對不朽之名的追求是要付出非凡代價, 被歷史大書特書的曠世偉人, 都是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做出巨大的個人犧牲。 被后世稱為“至圣先師”的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 周游列國,講學(xué)傳教,結(jié)果畏于匡、困于蔡、厄于陳, “累累若喪家之犬”,顏臉丟盡。 司馬遷因說真話而遭到宮刑,仍能發(fā)憤著書,忍辱負(fù)重, 把“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留在世中。 曾幾何時,社會上充斥著追名逐利的短期行為, 熙來攘往奔競于名利場上的人們 根本無暇顧及不朽之名的訴求而作秀,假義假仁。 在“立功”方面,出現(xiàn)“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就是在被先賢古哲視為生命的“立言”方面, 時下的不少著書撰文者所追求的也不再是不朽,而是速成; 速成者自然難免速朽,因為失去了根本。 如果從胡適所謂“社會的不朽”的角度看, 真不知道急功近利的他們 能拿什么上對得起列祖列宗或子孫? “立德”、“立功”、“立言”,這是人生三不朽。 要想不朽人生,“立德”、“立功”、“立言”應(yīng)該同行! 作者:追夢一往無前 2018年6月22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