椴樹是個古老的樹種,中國大多數(shù)省市都有分布,尤其是東北地區(qū),遼椴、蒙椴曾漫山遍野,是很重要的蜜源樹種。
最開始,椴樹被叫做“杻”,取小枝扭曲之意。后來,椴樹又因常被制成工具而被叫做“椵”,有假借假代之意;再后來,因謄寫筆誤,“椵”被寫成了“椴”,久而久之,椴替代了椵,沿用至今,并成為學術(shù)用名。
不過“椴”字雖為學術(shù)用名,在民間應用的卻并不廣泛。因各地都有椴樹,所以各地也都有不同的叫法。有的見它苞片生的有趣,就叫它“火繩樹”或“家鶴兒”;有的知曉它的皮和根都可入藥,就叫它“千層皮”和“滾筒樹根”;還有的因它果實長在葉子之上而叫它“葉上果”……
當然,也有一些名字早已沒了考究,比如“桐麻”、“椴麻”、“青科榔”,大抵是根據(jù)它的木材和樹皮的特點取的名字吧。
秦漢時期,北方的遼椴(俗名為糠椴)千千萬萬,被人稱作“萬歲樹”,因其樹蔭濃密,還有樹下藏人參的說法,椴樹也早在那時就結(jié)了仙緣。
到明清時期,蒙椴又被尊為菩提樹,成了中國北方的佛教圣樹(至今仍有兩棵幾百年的蒙椴栽在紫禁城內(nèi),其種子被稱為是五線菩提)。
從清朝一直到建國之后,椴樹都被叫做菩提樹,因此,日語中的椴樹也一直代表著菩提樹。英文“Linden”到現(xiàn)在也仍有菩提樹的譯法,歐洲著名的林蔭大道“Unter den Linden”就被誤譯為菩提樹下大街,也算是個美麗的錯誤。
英文的椴樹除了叫Linden外,還有Linden tree、Basswood、Lime tree等,美洲人一般稱椴樹為Linden,而歐洲人則習慣叫Lime。所以,椴樹的名字有很多,具體叫哪個,主要取決于人們的習慣和對椴樹的了解。
不少東北老人對椴樹心有忌諱,認為紫椴就是“斷子”,銀椴就是“斷銀”,糠椴就是“斷糠”。這種由來已久的忌諱,對椴樹的發(fā)展造成了極壞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滅頂之災。我們都知道,椴樹夏季觀花,花有香,秋季觀葉,落葉晚,是綜合型的觀賞樹種,但除了生產(chǎn)椴樹蜜外,園林綠化中應用的少之又少。因一個名字就斷送了一個樹種集群的前途,實在有些可惜,可中國又是個自古就講究吉利的國家,有些忌諱,短時間內(nèi)無法消除。相比之下,四川人就比較會起名字,他們叫椴樹為金桐力,意為“金色的梧桐樹能為生活帶來無限活力”。吉祥如意的金色、能招來鳳凰的梧桐樹、還有力量和活力,三個字構(gòu)成的一個名字,朗朗上口又喜慶如意,是所有椴樹別稱中最恰到好處的一個。
于是,燕園(大連)農(nóng)業(y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15年推出了“燕園金桐力”系列品種,有歐洲小葉椴‘綠塔’、‘新樂’、‘山丘’三個品種、美洲椴‘綠傘’、‘哨兵’兩個品種、銀毛椴‘銀?!粋€品種,推出后效果顯著,榮獲“北方最受歡迎行道樹品種獎金獎”,并先后在大連、沈陽、長春、北京、青島、徐州、杭州、上海等城市廣泛應用,深受居民喜愛。很多時候業(yè)主不在乎這樹的學名是什么,就像人們不在乎法桐其實是叫三球懸鈴木、馬褂木其實是叫鵝掌楸一樣。
隨著金桐力的知名度越來越大,人們會漸漸淡化對椴樹的忌諱,也會從心里開始接受這個優(yōu)秀的觀賞樹種,這個釀蜜千年,卻只能委屈深山的樹種。
所以,我們叫椴樹為金桐力,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