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樹:覺悟的化身
這就是菩提樹的葉子,形狀并不特別,卻的確透出些禪意,不是嗎? 對大多數人來說,菩提樹這個樹名估計都不會陌生,但是不是真的認識菩提樹又是另一回事了。據我所知,很多人會把椴樹誤認為菩提樹。特別是跑到寺廟跟前時,更會把栽種在寺廟前的七葉樹、無患子、銀杏等很多其他樹種都誤認為菩提樹。從文化的角度來說,這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正如六祖慧能的偈句所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七葉樹的葉子。七葉樹雖與佛教也有淵緣,但絕不是菩提樹,葉形更是差得很遠。
無患子樹,俗稱肥皂樹,其果實可當肥皂洗手,因而得此俗名。其種子倒是也有人當作菩提子來做手串的。 不過,從植物學角度來說,菩提樹是一個清晰而著名的存在,沒有任何的疑惑。菩提樹歸于??疲艑?,多年生常綠大喬木,是典型的熱帶樹種,原產于南亞地區(qū)。菩提樹對自然環(huán)境的要求并不高,但畢竟是熱帶植物,喜光、喜高溫多濕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它在25℃以上氣溫時生長良好,但不耐霜凍,12℃以下時就容易被凍死。正因為這個原因,在長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中是不可能看到菩提樹的。然而,文化的力量卻超越了地理和氣候的限制。因佛教的傳播而聞名于世的菩提樹,在佛教徒們看來,應該能在任何一塊佛教圣地上生長,于是,人們當然把長在寺廟前的樹都認作菩提樹了。
這才是菩提樹的全貌。它是可以長得如此氣宇軒昂的。 “菩提”一詞來源于梵文Bodhi的音譯,意為智慧、覺悟。傳說2500多年前,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部落的王子有感于人世間生老病死的糾纏,35歲那年,他發(fā)愿要為人類找到脫離苦海的辦法,便在菩提迦耶的一棵畢缽羅樹下入定,經歷種種迷思之后,他終于大徹大悟,發(fā)現了“緣起性空”的真諦。從此,王子成為了覺悟者釋迦牟尼,而那棵為佛祖遮風擋雨的畢缽羅樹也因此得道,成為盡人皆知的菩提樹。
菩提花。 由此可見,理論上說,并不是所有的畢缽羅樹都是菩提樹,只有當年陪伴佛祖頓悟的那棵樹的后代才可享此殊榮。因此,菩提樹是非常講究血統(tǒng)的。據傳,那棵陪伴佛祖的菩提樹曾多次遭遇異教徒的破壞而不死。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的女兒削發(fā)為尼,弘揚佛法時從這棵樹上折下一枝,帶到斯里蘭卡種在麥哈維哈拉寺前,從此枝繁葉茂。之后,真正陪伴佛祖的那棵位于菩提迦耶的圣樹在阿拉伯人入侵印度時終于被毀,而斯里蘭卡麥哈維哈拉寺前的菩提樹便成了菩提樹的正統(tǒng)血脈。時至今日,印度各圣地所栽的菩提樹,包括佛祖當年頓悟處菩提迦耶寺前的圣樹,都是由斯里蘭卡的這棵菩提樹嫁接而來的。
菩提樹的果實。
這是我們經常見到的菩提子,但它并不是菩提樹的種子。事實上,菩提子是一個文化上的概念,并不是特指某一種植物的種子。此圖的菩提子全名叫金剛菩提子,是另一種植物的種子。 隨著佛教在全世界的廣泛傳播和不同文化的滲入,菩提樹的象征性遠遠大于了它的正統(tǒng)性,人們不再關心他們所看到的菩提樹究竟出自何方,而更在意“菩提”這個詞帶給他們的精神力量。北方的佛教徒們難以接受他們所朝拜的寺廟前沒有菩提樹,所以,任何他們認為氣質上符合“菩提”二字的樹都可以成為菩提樹。
這是椴樹的葉和花。看這葉形,的確與菩提樹的葉子相近吧,但缺了點禪意。
七葉樹的花。 最被廣泛接受的山寨菩提樹是椴樹。這種原生于溫帶的樹種也長得枝葉繁茂,高大魁梧,最主要的是,它的葉片與畢缽羅菩提樹非常相像,也是在葉柄處向內凹呈心形,頗具菩提樹的神韻,因此,它被中國、日本、韓國,甚至歐洲很多菩提樹無法自然生長的國家普遍認同。 顯然,菩提樹有別于其他植物,它有植物學和文化意義上的不同內涵,就看你怎么理解了。
從純粹的植物學角度來看,菩提樹其實很一般,它的原名應該叫畢缽羅樹,印度人取的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