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佛教素有“農(nóng)禪并重”的傳統(tǒng)?!岸U”,指禮佛誦經(jīng);“農(nóng)”,不僅指種糧種菜,也包括植樹造林。寺院種樹寓意“佛蔭”,也就是“福蔭”,祈求佛祖保佑蒼生。栽樹是小沙彌的必修“功課”。 第二,寺院栽種什么樹不是隨意的,主要選擇和佛祖的生死、生平活動有關(guān)的樹種。 佛門圣樹有四種: 1、佛祖誕生處的樹:無憂樹; 2、佛祖醍醐灌頂?shù)玫莱煞鹛幍臉洌?strong>菩提樹; 3、佛祖講經(jīng)說法和弟子第一次集結(jié)處的樹:七葉樹; 4、佛祖涅槃處的樹:娑羅樹。 佛祖誕生樹,自尊而出世的象征。只要坐在無憂花樹下,任何人都會忘記所有的煩惱,無憂無愁。 小型喬木,葉長8-30厘米,為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原產(chǎn)于印度、中南半島及中國云南、廣西一帶。 羽狀復(fù)葉,葉柄非常柔軟無法支撐葉片,因而嫩葉呈垂?fàn)?,?xì)看宛如一件被雨打濕了的袈裟。 花序腋生,較大,黃色,花絲突出。 佛祖證道樹,向善而得道的象征。 菩提樹,高大喬木,可高達(dá)15-25米。樹枝有氣生根,下垂如須,側(cè)枝多數(shù)向四周擴(kuò)展,樹冠圓形或倒卵形,枝葉扶疏,濃蔭覆地。 葉革質(zhì),三角狀卵形,表面深綠色,光亮,背面綠色,先端驟尖,頂部延伸為尾狀,尾尖長2-5厘米,基部寬截形至淺心形,全緣或為波狀,基生葉脈三出,側(cè)脈5-7對。 榕果球形至扁球形,直徑1-1.5厘米,成熟時紅色,光滑。 注:菩提樹的果實并不是我們常常見到的菩提子。 菩提樹原產(chǎn)印度國外分布于印度、日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中國大陸主要分布于廣東(沿海、沿海島嶼)廣西、云南等地,多屬栽培,但喜馬雅山區(qū),從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 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認(rèn)為菩提樹是神圣的。佛陀是在菩提樹下成道的,見菩提樹如見佛。因此,禮拜菩提樹蔚然成風(fēng)。 佛祖生活及弟子第一次集結(jié)樹,尚和而傳承的象征。 落葉喬木,樹形優(yōu)美、花大秀麗,果形奇特,是觀葉、觀花、觀果不可多得的樹種,為世界著名的觀賞樹種之一。 落葉喬木,掌狀復(fù)葉,由5-7小葉組成,葉柄長10-12厘米。小葉紙質(zhì),長圓披針形至長圓倒披針形,稀長橢圓形,先端短銳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
果實球形或倒卵圓形,頂部短尖或鈍圓而中部略凹下,直徑3-4厘米,黃褐色,無刺,具很密的斑點,果殼干后開裂。
七葉樹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陜西均有栽培,僅秦嶺有野生的。 佛祖涅槃樹,守信而圓滿的象征。 喬木,高40-50米,具白色芳香樹脂。樹皮深褐色或灰褐色,呈不規(guī)則的鱗片狀剝落。
葉近革質(zhì),全緣,卵狀橢圓形或琴形。
產(chǎn)云南西部和西藏東南部。生于低熱河谷地區(qū),海拔1000米以下。印度、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有分布。 值得一提的是,菩提樹、娑羅樹均不能在北方地區(qū)生長,而七葉樹能抵御北方的寒冷并且是同是佛教圣樹,能夠滿足人們禮拜的訴求,所以北方地區(qū)很多時候又把七葉樹稱作為菩提樹、娑羅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