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李全修 36品國學講堂 4、七步詩(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三子。生前曾被封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世稱陳思王。曹植是建安詩歌的集大成者,鐘嶸《詩品》將其詩列入上品,并評價說:“其源出于《國風》。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嗟乎!陳思之于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周公、孔子),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蹦铣沃剿娙酥x靈運更推崇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泵鞔鷳氚阉c杜甫、李白并列為古今專門大家,說:“古今專門大家,吾得三人:陳思(曹植)之古,拾遺(杜甫)之律,翰林(李白)之絕,皆天授,非人力也。”(《詩藪·內編》卷五) 曹植既有出眾的文采,又兼有武略,青年時期曾隨曹操南征北討,深得曹操寵愛,曾有意立之為太子,這引起了同母兄長曹丕的恐慌與嫉恨。雖然由于生性任誕,曹植終于喪失了競爭太子的機會,但曹丕在繼位后,并沒有放過自己的幾個親弟弟,不僅當著母親卞太后的面毒死了弟弟曹彰,對曹植也是屢欲加罪,必欲置之于死地?!镀卟皆姟肪褪窃谶@樣的情況下寫出來的。 《七步詩》最早見于南朝宋代臨川王劉義慶及其門下纂輯的《世說新語》: 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處以死刑)。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七步詩》具有字面意義和隱藏在文字底下的象喻意義兩層意思。 字面上寫的是用豆的秸稈煮豆子,意思是:“燒煮豆子拿來做羹,濾過豆汁作為豆?jié){。豆的秸稈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中哭泣:我與你本是同根所生,你煎熬我何苦這么急呢!” 作者隱藏的本意則是以豆比喻自己,以萁(秸稈)比喻曹丕,以豆子與豆萁都是同根生比喻自己與曹丕是同母所生,以豆萁燃燒煎煮豆子比喻曹丕對自己的迫害。曹植是在用《七步詩》含蓄地譴責和控訴曹丕對親兄弟的迫害。 《七步詩》充分顯示了曹植的捷才,限他七步完成,他卻“應聲便為”,成詩一首。而且不是在緊張之中慌慌張張拼湊而成的一首平凡的詩,而是一首生動形象、飽含感情、義正辭嚴、流傳千古的杰作。人們不能不佩服他的才思敏捷,也佩服他的不卑不亢、臨危不懼,以自己的智勇戰(zhàn)勝了忌恨自己、操著自己生死大權的皇帝兄長曹丕。 且不說他的智勇,僅就詩而論,這也是一首難得的好詩。首先好在構思的巧妙,以同根所生的豆萁煮豆來比喻手足相殘,實在是太貼切了。 其次是這首詩對雙關手法的運用達到了極致,很好地處理了隱與顯的關系。他知道曹丕要求他七步成詩,是要找一個殺掉他的口實,因此,他必須把自己的本意隱藏起來,不給曹丕留下“行大法”的把柄;另一方面他又必須把自己的本意準確無誤地傳達出來,對曹丕責以大義,果然,曹丕立即聽出了詩的言外之意,而“深有慚色”。 再看比喻的運用,不僅總體上十分貼切,把豆子煮熟后發(fā)出咕咕的沸騰聲比喻為哭泣聲,完全出自獨創(chuàng),令人拍案稱奇。 由于這首詩,曹植獲得了“繡虎”的稱號。宋·曾慥《類說》四《玉箱雜記》:“曹植七步成章,號繡虎?!狈Q其為繡虎,既是在稱贊他才高八斗,思捷而才俊,又是在稱贊他內心的強大有力。 “七步詩”成為后世詩人經常運用的典故,用以指稱詩才過人,如: 九卿領徐方,七步繼陳思。(岑參《送張直公歸南鄭拜省》) 君看將相才多少,兩首詩成七步間。(薛能《和府帥相公》) 我時七步詩即成,諸生學士觀如堵。(解縉《河州正月十五夜有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成為十分普及的用語,“煮豆燃萁”、“相煎何急”成為后世詩人常用的語典,如:“君不見煮豆燃豆萁,斯 人者斗米尺布渠豈羞”(白玉蟾《孤雁嘆》),“宛如釀棗分梨日,堪愧燃萁煮豆人”(劉克莊《寄題建陽宋景高友于堂》)。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發(fā)動皖南事變以后,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的題詞也用這個典故譴責國民黨在外敵當前時同室操戈的行徑: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