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解析:雖然詩有多個版本,但是其核心講的都是同一個意思: 豆子跟豆萁原本生長在一起,而現(xiàn)在(煮豆子做豆羹,用的燃料是豆萁?!岸馆健笔前峭甓棺邮O碌闹参锏那o,曬干了可以當柴火燒?!案本褪侵钢蠖棺拥腻仭#?/span>豆子被人架在火上煮,這火,用的是自己最親近的豆萁燒起來的,所以它(豆子)在鍋里委屈極了,哭哭啼啼地對豆萁說,咱們本來生長在同一條根上,為什么你這么著急要害我呢? 這首詩比喻得體,有樂府風味,詩中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這就是我們今天分享的,曹植與七步詩的故事。 曹植與七步詩的故事:詩人曹植是三國時期魏王曹操的第四子,他還有個哥哥叫曹丕。按理來說,兄弟之間應該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但是到了作為“最是無情帝王家”的曹魏政權爭奪,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nèi)平外成這種一家和樂的情況是不存在的。 曹操從初平二年(191年)起兵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還軍洛陽,一生征戰(zhàn),好不容易才攢下一大塊地盤,在他年老的時候,這塊地盤傳給誰成了他的一塊心病。眾多孩子中,他最看重的就是曹植和曹丕,在曹植和曹丕之間,他又喜歡曹植更多一些,因為曹植從小就喜歡讀書,有學問,寫了很多好文章。(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 黃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歲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榮升為魏王;同年十月,漢獻帝被迫禪讓帝位,曹丕上位,史稱魏文帝。由于爭封太子這段經(jīng)歷讓曹丕無法釋懷,在他稱帝后,他仍對曹植耿耿于懷。他擔心這個有學識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著法子要除掉他。 有一天,曹丕把曹植叫到大殿上,對他說:“曹植,父親在世時經(jīng)常說你讀書多,文采好,今天我就來試試你的本事。你在大殿上走七步,要在七步之內(nèi)給我作出一首詩,這首詩必須是講兄弟之情的,但是,不許出現(xiàn)“兄弟”兩個字。作不出來要殺,作得不合規(guī)矩也要殺,不作更要殺,你看著辦吧?!?/span> 周圍的人一聽全都傻眼了,這不是成心為難人嗎?要求這么多,誰能在七步之內(nèi)做出這樣一首詩呢?你還不如直接把曹植綁起來砍了算了。眾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曹植身上,替他捏了一把汗。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忍住了心中的悲痛,緩緩向前邁步,邊走邊吟詩,他作的就是我們在開頭讀的那首詩——《七步詩》。 這首詩本來沒有名字,因為是在七步之內(nèi)做出來的,所以就叫“七步詩”。 曹植在詩中把自己比喻成鍋里的豆子,把哥哥曹丕比喻成豆萁,把兄弟間的互相傷害比喻成相煎。豆子和豆萁原本生長在一起,跟兄弟一樣,現(xiàn)在卻要互相殘殺,這是一件多么令人難過的事情。 曹丕雖然嫉妒弟弟曹植的才華,也怨恨他曾經(jīng)跟自己爭奪王位,但是聽到這首詩之后,還是忍不住心軟了,畢竟是兄弟,就像詩里寫的那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因為這首詩,曹丕沒有殺掉曹植,而是把他派到很遠的地方去,再也沒讓他回來。 這首詩以萁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眾兄弟的殘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譏諷之中有提醒規(guī)勸。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襯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殘忍。這首詩之妙,在于巧妙設喻,寓意明暢。豆和豆秸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卻把鍋內(nèi)的豆煮得翻轉“哭泣”,以此來比喻兄弟相殘,十分貼切感人。 當然,這首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其勝不在語言的錘煉和意象的精巧,卻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不難看出,曹植確實才高八斗。能在那么短的時間里作出一首符合要求的詩,也真是不容易。成語“才高八斗”最開始就是用來贊美曹植的,“斗”是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所以這個成語的原意是天下的才華總共有一石(十斗),曹植自己就占了八斗,可見曹植是多么優(yōu)秀,后來這個成語就專門用來形容那些有文采有才華的人。 這首《七步詩》流傳了千百年,慢慢地,又簡化成了兩個成語,“煮豆燃萁”和“相煎太急”,這兩個成語都是用來比喻兄弟間互相殘殺的。以后在學歷史時會看到很多關于皇子爭奪皇位的故事,到那時候,這兩個成語就能派上用場了。 背誦方法:了解了這首詩背后的故事,我們可以分成三句來記憶:①、煮豆做羹;②、豆與豆萁相對比;③、最后引發(fā)兄弟感慨。這樣循序漸進是不是比較容易背下來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