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廣偉,東方美食研究院院長。嚴格意義上來說,稱呼他為學者或者老師更貼切一點兒;在訪談過程中,他也直言更喜歡理論研究,語速不急不緩,寬容溫厚,頗有些儒家風范。在他的自我評價中,認為只做了兩件事:一是學術研究,創(chuàng)建了食學學科體系;二是做了一個為300萬餐廳提供服務的企業(yè)。然而,任意拿出一件事都影響甚遠。 在您心中,烹飪藝術的本質是什么?具備什么素養(yǎng)的廚師才算得上烹飪藝術家? 烹飪藝術的本質是五覺審美。繪畫、雕塑是視覺審美的藝術,音樂、歌曲是聽覺審美的藝術,烹飪是視覺、嗅覺、味覺、觸覺、 聽覺五種感官感知的,所以烹飪是五覺審美的藝術,是大藝術。烹飪藝術家是我20多年前提出的概念。創(chuàng)造這個新詞,目的就是向社會發(fā)出宣言:烹飪也是一門藝術,廚師可以成為烹飪藝術家。 成為烹飪藝術家最核心的價值觀就是:匠心,亮德,拒烹,裸烹?!熬芘搿笔蔷芙^烹飪珍稀動植物,在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弘揚中華廚藝的多樣性;“裸烹”是發(fā)掘食材的本來味道,倡導多用天然的添加劑,不用、少用化學的添加劑;“亮德”則是強調行業(yè)誠信,用廚師的良心手藝,換食客的放心消費。“匠心”是指專心、平心、恒心的三心合一。秉持匠心,不忘初衷,淡然前行,方成大家。 在2015年召開的首屆烹飪藝術家年會上,劉廣偉先生提出“匠心,亮德,拒烹,裸烹”的烹飪藝術家八字價值觀。 劉總,基于健康現在很多人崇尚“素食主義”,從食學的角度出發(fā),您提倡吃素嗎? 這個問題屬于食學學科體系里的“攝食學”,攝食學的核心是“九宜”,就是說要吃出健康,應該在數量、種類、頻率、溫度、速度、順序、時節(jié)、品質、心情九個方面講究適宜。素食屬于“種類”的范疇,是“九宜”的一個方面。素食有很多種,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個體在食物種類的選擇上有著不同的信仰和偏愛,近年來“健康素”更為流行。 劉廣偉先生和蘋果現任CEO蒂姆·庫克在一起。庫克是一位素食者,他說,劉廣偉先生的的食學體系給素食找到了科學的位置。 其實,怎么吃才健康?不僅僅是個科學問題,更是一項因人而異的藝術!如何吃素,也是如此。不同的個體,不同的年齡,對不同的素食,需求是不一樣的。但是總體來講,我們還是應該遵循植物食材為主、動物食材為輔的原則,這是由人類的消化吸收系統(tǒng)的生理特點決定的。 您曾經于2000年代表國家赴德國參加第20屆世界奧林匹克烹飪大賽, 當時評委對中餐的評價如何? 那個時候他們對中國菜的技術內涵知之甚少,并且抱有很多偏見;我們也遇到了諸多問題,連做中國菜最基本的明火爐子都沒有。那個比賽以歐洲國家為主,后來引入了一些亞洲國家,但都是按照西餐的評判標準。其實,中國廚藝的藝術風格和他們有著很大的差別。 劉廣偉先生組織舉辦的第六屆東方美食國際大獎賽,吸引了34個國家的大廚參加。 當時,我感到中國也需要這種國際廚藝交流的平臺,2001年我創(chuàng)辦了東方美食國際大獎賽,每兩年舉辦一次,力求推動中國廚藝與世界的交流,這個賽事得到了國內外餐飲同行的大力支持,目前已經有34個國家參加。世界的美食有三大流派,東方、西方和伊斯蘭,它們各有所長,應該有更多的交流。 中餐在海外正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自1850年美國第一家中餐館開業(yè),近兩個世紀的時間,中餐完成了一個世界大普及,我粗略統(tǒng)計全世界有約30萬家中餐館,這是一個普及階段,主要的特征是散、小、弱、難、差、危,社會地位常常排在日餐、韓餐乃至泰餐、越餐之后。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我認為,海外中餐在未來30年將步入2.0階段,當地業(yè)者的覺醒、國內業(yè)者走出去、政府的推動,依靠這三股力量,海外中餐一定能夠再上一個臺階,展示更精湛的廚藝與菜品,贏得更多當地的主流社會的認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會發(fā)現,中餐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在海外的最佳體現。 2017年舉辦的第七屆東方美食國際大獎賽上,各國廚師在公益活動條幅上簽名。 基于什么出發(fā)點,您開始研究食學學科體系? 食學學科體系中食業(yè)理論的價值是什么? 回顧我的職業(yè)生涯,從農民到廚師,從教育到傳媒,四十多年來我一直沒有離開“食”的行業(yè),不停地“食”工作,不停地“食”思考,找到了一個新視角,發(fā)現了新規(guī)律和新空白,從而構建了食學學科體系的基本框架。其實,人類8000年的文明,對食的認識一直也沒有停止,只是海量的信息嚴重的碎片化,缺少整體系統(tǒng)的歸納與解讀。食學是研究人與食物之間相互關系及規(guī)律的學科。食學的目的是兩個健康,即人的健康和地球生態(tài)的健康。作為多年思考和實踐的成果,2013年我完成了《食學概論》的寫作,并于當年出版,接著又創(chuàng)辦了《食學研究》雜志,算是為食學學科理論基礎的奠定做了一點工作。 歐盟食品安全委員會首任主席帕特里克·華爾(Patrick Wall)訪問東方美食研究院,充分肯定劉廣偉先生的食學學科體系研究。 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峻,可謂是“按倒葫蘆起來瓢”,究其根源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這既是一個實踐問題,又是一個學術問題?!笆硺I(yè)理論”將與食相關的九大行業(yè)整合到一起,統(tǒng)一命名為“食業(yè)”。這樣,有利于打通了產業(yè)鏈的梗阻,有利于推動產業(yè)鏈的良性發(fā)展。為此,我們做了兩件事,一是成立“東方食業(yè)基金”,著力推動食業(yè)的正循環(huán);二是提交一份了建議組建“國家食業(yè)部”的1323方案,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是食政的基本目標,提高國民平均壽命才是食政的根本目標。這一方案,已經于2015年被供黨和國家領導人閱讀的《求是·內參》選載,你們關注著,如果哪年我國成立了食業(yè)部,那就是我上奏的折子,哈哈。 《食學研究》雜志封面的食學LOGO,由劉廣偉先生設計,具有多種含義。 聽說在中外烹飪文化交流上,您還引進了一套鴻篇巨著。這套書的名字是什么,為什么要引進它? 這套書名叫《現代主義烹調》,我最早得知它是在2012年。它的作者是內森·麥沃爾德,微軟公司的前CTO(首席技術官)兼高級顧問,比爾·蓋茨的合伙人,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的學生,一位擁有500項發(fā)明專利的科學家,夢工廠的投資人。他也是一位廚藝超級發(fā)燒友,從小喜歡烹飪,在微軟期間,工作那么忙,他還忙里偷閑,在當地一家高檔法餐廳兼過兩年職。作者的身份還在其次,更吸引我的,是這套書的內容。我們過去的烹飪著作多是經驗之談,而這套書獨辟蹊徑,從當代科學的角度來解析烹飪,這對于動輒“適量”、“少許”的中國廚師群體,簡直就是雪中送炭。于是我動了把它譯成中文、引進中國的心思。 這套書的引進過程有不少波折。2012年世界美食美酒圖書博覽會在法國巴黎舉辦,我受邀到巴黎領獎。就是在這屆博覽會上,我見到了《現代主義烹調》,并得到了作者的通聯信息,回國后馬上與作者一方溝通。由于對方對我們不了解,同時他們也不急于把《現代主義烹調》譯成外國文字出版,所以一開始表現得并不積極。人家不急我們急,之后十個月,50封函件往來,雙方終于就這套書在中國的翻譯出版達成了共識。之后,內森先生來到北京,成功簽約,我也應邀去西雅圖他的烹飪實驗室回訪。就在大家以為《現代主義烹調》中文版很快就會面世之際,想不到好事多磨,雖然為了這套書專門成立了翻譯小組,但由于它文圖浩繁,涉及了大量的物理、化學、烹飪詞匯,翻譯工作仍然遭遇到很大困難,加上對方對書的要求十分嚴格,例如頁數,要和原書完全一致,配圖大小和位置也不能改變,你知道,這對于兩種不同文字的轉換來說絕對是困難巨大。因此,翻譯的一稿未能通過,翻譯小組只能推倒重來,發(fā)揚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一個詞匯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一個章節(jié)地逐個攻克。我們東方美食集團也派出多位資深編輯,檢查校對譯文中烹飪技術錯漏……春去秋來,寒暑交替,直至2017年4月,《現代主義烹調》中文版才全部翻譯、制作、印刷完成。 《現代主義烹調》中文版從起意引進到正式出版,歷經五年時間。 為什么為了一套烹調圖書投入這么大的精力?原因是這對于當今中國餐飲界意義重大。中國烹飪燦若繁星,但是光芒四射的同時,也存在重經驗輕科學的軟肋和短板,這在我們參與國際大賽時表現得格外明顯。要補足這樣的短板,跟上當代潮流,就必須引入科學理念?!冬F代主義烹調》,就是這樣一部幫我們補缺解惑的烹飪科學巨著。六卷本,2438頁,562萬余字,3216張配圖,漂亮極了。我期望,它的翻譯引進,能為中國廚師打開一扇窗,讓中國廚師開闊視野,用科學的眼光審視中餐,推動中餐進步。 在這里做個廣告,誰需要這套書,找我,75折,哈哈。 劉廣偉先生回訪《現代主義烹調》作者、原微軟CTO內森·梅爾沃德。雙方切磋烹飪技術,討論飲食科學。 您創(chuàng)建過一套紅廚帽餐廳評價體系?什么是紅廚帽餐廳?為什么要創(chuàng)建這樣一套體系? 紅廚帽餐廳評價體系創(chuàng)建于2009年。它以食學體系為基礎,旨在傳承中華烹飪藝術,樹立行業(yè)榜樣,為餐飲人提供學習交流指南。 你知道,國際上有一個《米其林餐廳指南》,有人把紅廚帽餐廳評價體系稱為“中國的米其林”,其實這兩者是有較大區(qū)別的,兩個評價體系的不同點在以下幾點:第一,米其林針對世界餐廳,紅廚帽針對全世界的中餐廳;第二,米其林推介給消費者使用,紅廚帽是餐飲業(yè)內人士的指南;第三,米其林的關注重點是消費體驗,評價維度是餐廳環(huán)境、價格、服務、產品,紅廚帽重點關注的是中餐各大菜系流派的產品與傳承,評價維度只有菜品;第四,米其林的評價方式是神秘顧客打分,紅廚帽是由專業(yè)人士推薦,通過層層選拔、實地考察的方式選出。從以上不同你可以看出來,紅廚帽餐廳評價系統(tǒng)更“中國”,更接中餐的“地氣”。 劉廣偉先生參加2017紅廚帽餐廳榜單發(fā)布啟動儀式。 如今,紅廚帽評價體系已經有了常設機構紅廚帽委員會,有了一整套評價標準。2009年以來,我們從國內2000多個縣級以上城市、全世界200個城市中,評選出數百家紅廚帽餐廳,并以榜單的形式發(fā)布在東方美食APP上,大家可以到東方美食APP上去查詢。作為業(yè)界標桿,今后紅廚帽餐廳的隊伍還會越來越大。 美食家一直受百姓推崇,作為美食文化權威,您覺得我們日常餐飲中存在哪些誤區(qū)?您能否給一些比較好的建議? “美食家”這個詞匯,無論漢語還是英語,都是在強調口腹之欲,他們以大腹便便為榮,甚至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在人類饑食時代,能夠吃遍山珍海味的美食家是百姓的偶像。我認為美食家有四種,即傳統(tǒng)美食家、現代美食家、烹飪藝術家和美食大家。食審美的本質是雙元性,它包含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即心理美和生理美的統(tǒng)一。傳統(tǒng)美食家,只追求心理美;現代美食家,既要心理美又要生理美。烹飪藝術家和美食大家,兼有美食制作和美食欣賞兩種特長。我認為,美食家應該有比常人更健康的身材,就是說不僅要會吃美食,更要吃出健康長壽來,時代需要這樣的表率。不然,那可真真是個吃貨。明白這個道理后,人人都可以成為美食家。 影響長壽的因素有五個,基因、環(huán)境、活動、心情、飲食。前兩者不可自控,后三者中,一般情況下飲食為首。飲食是地球上各種動植物跟你身體發(fā)生關系的直接渠道,潛移默化地影響你一生的健康指數。這又涉及到“食病理論”,食病包括饑食病、污食病、偏食病、過食病。病從口入,好多身體疾病就是因為食的不正確而導致的。特別是“過食病”,已經成為國民健康的最大威脅。 ![]() 劉廣偉先生和美國著名電視廚藝主持人甄文達,共同參加第431所孔子學院成立儀式。這是第一個以飲食為主題的孔子學院。 要想吃的健康長壽,不能一味依賴西方文明,迷信西方營養(yǎng)學。還要融合東方的飲食智慧,講究養(yǎng)生保健。歐美雖然是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但不是最長壽的地區(qū),道理就在于此。健康長壽不僅是科學,更是藝術,這把神秘的鑰匙不在醫(yī)生手里,在每個人的手中。 |
|
|
來自: 樂民樂己 > 《行業(y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