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43歲。發(fā)作性意識喪失、四肢抽搐1年余。 顱腦MRI掃描示:右側顳葉見一結節(jié)狀異常信號影,大小2.2cm×2.1cm,邊界清楚,信號混雜不均,呈爆米花樣改變,T2WI以高信號為主的混雜信號,周邊見一均勻低信號 環(huán)(圖A), T1WI呈等信號,其內見斑點狀高信號(圖B), SWI呈低信號(圖C),病灶水腫及占位征象均不明顯;增強掃描病灶輕度強化(圖D)。 診斷:右側顳葉海綿狀血管瘤。 1. 有無病變:根據MRI表現(xiàn)病變明確。 2.定位診斷:本例病變位于顳葉,與鄰近硬腦膜及血管界限清楚,無明顯關系,故確認為腦內占位。 3.定性診斷:根據本例病灶較大,但無明顯占位及水腫征象,且邊界清楚,應考慮為非腫瘤性病變;且病灶T1WI呈高信號,SWI呈低信號,應考慮病灶內有出血或鈣化可能,且病灶周圍有明顯低信號環(huán),通常為含鐵血黃素沉積所致,因此應考慮到血管畸形可能性較大。 4.鑒別診斷:本例位于右顳葉,靠近蝶鞍,但于右頸內動脈及右大腦中動脈界限清楚,未見明顯溝通,因此可排除顱內動脈瘤;病灶呈實性、類圓形,而非蚓狀畸形血管團,且無供血動脈及引流靜脈,可排除動靜脈畸形;病灶信號不均,內可見出血、鈣化,且無明顯占位效應,與顱內單純血腫不太符合,且自發(fā)性腦出血常見于基底核區(qū);瘤內無明顯壞死,瘤周無水腫,增強后呈不均勻片狀強化,可排除轉移瘤出血。支持海綿狀血管瘤診斷的征象包括:①腦內非腫瘤性病變;②病灶信號不均,呈“爆米花”樣為特征性表現(xiàn),見出血、血栓或鈣化信號,內部不含正常腦組織;③周圍腦實質有含鐵血黃素沉著;④無明顯水腫及占位征象;⑤增強后呈緩慢持續(xù)強化。 本例經手術病理證實(圖H)為海綿狀血管瘤,部分血管擴張,血栓形成。 海綿狀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是一種發(fā)生于毛細血管水平的血管畸形,DSA和MRA均不顯影,故又稱為隱匿性血管畸形。發(fā)生率約占腦血管畸形的7%。病灶可單發(fā),但2/3的患者為多發(fā)??蔁o癥狀,在影像學檢查時偶然發(fā)現(xiàn),但大多數患者是因 病灶出血引發(fā)癲癇、頭痛和其他相應神經系統(tǒng)癥狀就醫(yī)而發(fā)現(xiàn)。 腦海綿狀血管瘤可位于腦內或腦外,腦內海綿狀血管瘤病灶通常較小,腦外病灶常 較大。腦內型多位于大腦半球,腦干及基底節(jié)區(qū)。腦外型好發(fā)于中顱窩底,尤其在海綿竇區(qū),橢圓形、啞鈴狀病灶,邊界清晰。 鏡下觀察,病灶由竇狀擴張的畸形血管組成,血管壁薄,僅有單層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組成的薄壁,缺乏彈力纖維和肌層,致使竇內血流壓力低,流動慢,竇腔內易血栓形成、易出血。病灶出血造成的含鐵血黃素沉積及膠質增生、鈣化等病理改變是腦海綿狀血管瘤的主要影像學基礎。 SWI是一種可以用于檢測組織磁場屬性的新技術。它對于顯示正?;虍惓5男§o脈 非常有效,能夠比常規(guī)梯度回波序列更敏感地顯示出血,甚至微小出血。SWI可以顯示腦內直徑>1mm的靜脈,且不受血流速度和方向的影響,有助于血管畸形的分類。目前該技術似乎是唯一可以精確顯示非出血性海綿狀血管瘤的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