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首啟蒙詩,而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70年代以后的記憶中都有《詠鵝》這首詩,它從小學一年級時,就在語文課本上被習讀。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它寫的是從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tài),寫得極為生動活潑。而這個七歲兒童就是他的作者:駱賓王。 駱賓王出生于公元640年,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的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 駱賓王小的時候是浙江地區(qū)有名的“神童”,還在他開始咿啞學語的時候,祖父就經(jīng)常把孫子抱坐在膝上,教他朗讀簡易的詩文,一首詩只消教幾遍,他就能用吐字還不十分清晰的童音朗誦出來。抑揚頓挫,頗合規(guī)矩,而且經(jīng)久不忘。這種天賦的資質與靈性加上祖父的悉心教導,對他以后的文學造詣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他以7律詩為強項,的一生著得300多首著作,穩(wěn)居唐朝四杰之首位。 但是他的針織仕途卻并不理想,最初駱賓王的祖父和他的父親為她取這個名字就是根據(jù)《周易·觀·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的意思,給小兒取名賓王,字觀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長成后,能體察民情,輔佐君王,建功立業(yè),造福黎民。 駱賓王也始終以自己的名、字作為言行進制的座右銘,力圖輔君佐國,干一番事業(yè)。然而世海泛濁,正道難行,迎接他的卻是一連串的波折與不幸。 先是求仕沒有結果,就罷了官。在齊魯過了十多年窮困生活之后,再度入朝,不久又被免職。接著從軍邊塞,羈留蜀中,待再回京師,做的仍是和十年前一樣的九品小官。后來突然得以提升,成為御史臺侍御史,但不到半年,就被誣下獄。 最終憤怒的駱賓王走向武裝反抗,迅即又被狂飆所淹沒,以致于最終身死何處都下落不明,只留下這一首千古絕句被人們傳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