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次羹著明動靜。動靜者,育乎其變通也。(夫概天下之理,欲向動中求靜,靜中求動,不欲靜愈靜,動愈動。)是以古云:水本動,欲其靜;山本靜,欲其動。此達理之言也。故凡天下之理。欲向動上求靜,靜上求動;不欲靜愈靜,動愈動也。 動為陽,靜為陰。變通者,動變?yōu)殪o,靜變?yōu)閯?。故朱子謂“天之收斂不專乎動,地之發(fā)生不專乎靜”。此天下之理,所以欲向動上求靜,靜上求動。若靜愈靜則地不能發(fā)生,動愈動則天不能收斂,山水不能變通,亦尤是也。豈能成就而結地乎?抑又論之山體剛而屬陽也,其重厚不遷不過用之靜而為陰矣。所以欲其變通而動者陽,得陽之正而不雜于陰也。水本柔而屬陰也,其周流無滯,不過用之動而為陽矣。所以欲其變通而靜者,陰得陰之正而不雜于陽也。 夫山以靜為常,是惟無動,動則成龍矣;水以動為常。是惟無靜,靜則結地矣。故成龍之山,必踴躍翔舞;結地之水,必灣環(huán)悠揚。若其僵硬強勒,沖激牽射,則動不離動,靜不離靜,山水之不融結者也。 成龍者,龍本神物而能變化,譬之山本參差而不勝變通也。踴躍翔舞,山之動,偃硬側勒則非動矣;灣環(huán)悠洋,水之靜,沖激牽射則非靜矣。蓋陰陽在天地間無之,雖呼吸絲毫,猶不可遺,但不欲其偏,陰偏陽則所稟者不得中和之氣,以責于人之擇也。 然一動一靜。互相循環(huán)。山亦有動極而靜,水亦有靜極而動,不可執(zhí)一以論,又在人融化之為妙也。 山不日靜,而靜必日動極而靜,此則靜中有動,非靜不離靜者,此所以成龍也。水不日動,而動必日靜極而動,此則動中有靜,非動不離動者,此所以能結地。地理變通之妙有如此是,豈執(zhí)一者能融化其妙也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