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堂山石祠 ![]() 洛陽郭巨畫像 ![]() 孝堂山車馬出行圖 ■上海 田重山 石祠堂是漢代以來為祭祀而建造的亡靈的小石屋。在當時也稱作“孝堂”、“食堂”或曰“廟堂”,置于墓前,用以祭祀、供奉死者,也供人觀瞻。這些祠堂因歷史久遠,大都倒塌?,F(xiàn)在見到的多是刻有畫像的石塊。 山東省長清縣孝堂山石祠是我國現(xiàn)在唯一完整的漢代一座石祠。孝堂山石祠位于長清縣孝里鋪鎮(zhèn)附近,為單檐宣山頂兩開間的石房屋,平面為長方形,長4.14米、寬2.50米、高約2.64米。石祠無門,內壁刻滿畫像,以凹線刻進。還刻有后人登祠拜謁祠堂后的題記,其中最早的是刻在三角隔梁上的“平原陰濕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二十日,來祠叩頭謝賢明”的題記。由此可證,這座石祠的建造年代應當在東漢永建四年(129)之前。 是誰雕刻了這些畫像呢?最能為孝堂山石祠提供佐證的,是附近的肥城市欒鎮(zhèn)村1956年出土的畫像石,其雕刻方法、風格和文字銘刻的書體、刀法,以及裝飾畫紋、邊飾等,與孝堂山石祠畫像如出一人之手。在其一石的畫面中,所刻闕身上有隸書題記二行:“建初八年八月成孝子張文思哭父而禮石值三千王次作勿敗口”。建初八年(83)比順帝永建四年(129)還要早40多年。如果這兩地的畫像石都為王次所刻,那可以判定,孝堂山石祠落成于公元一世紀。 孝堂山石祠的主人是誰呢?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是為孝子郭巨建立的墓祠。郭巨即《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兒”的郭巨。唐宋之后,還認為這是郭巨葬母處。 孝子郭巨的故事歷史悠久,讓我們從歷代出土的畫像石的內容中,來剖析孝子郭巨故事的來歷。郭巨的畫像石來源十分久遠,早在東漢延光二年(123)的河南登封太室山南麓啟母闕上就有“郭巨埋兒”的畫像。在北魏時期郭巨畫像有五例,分別刻畫在固原漆棺、元謐石棺、孝子棺、盧氏石圍屏和洛陽古代藝術館藏石棺床上。然而,孝堂山石祠內的畫像中,反而沒有孝子郭巨的畫像。原來在孝堂山下還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小石屋,東京博物館藏有小石屋的石刻一幅,但無榜題。據畫面內容,表現(xiàn)的可能是孝子丁蘭。 郭巨孝子故事應源于漢代劉向《孝子傳》,后來松躬《孝子傳》,敦煌本《孝子傳》以及日藏明本,傳橋本《孝子傳》中均有記錄,文中稱郭巨為河內溫人,更不在山東長清孝堂山。 為什么長清孝堂石祠長期被誤認為是郭巨孝子的祠堂呢?從歷史角度看,自漢代以來的石祠和墓室石棺上刻畫有孝子故事與刻畫其他歷史故事一樣,是一種祭祀禮儀。具體題材的選擇,則由刻畫作者和贊助人或修建工程主人的特殊需要和偏好決定。這就不能說,與祠堂或墓室的主人的畫像的內容有關聯(lián)。這就進一步證明了郭巨的祠堂并不在孝堂山石祠,它也更不是郭巨父母的祭祠。 孝堂山石祠的主人究竟是誰呢?1981年秋,考古工作者在孝堂石祠后壁下部,新發(fā)現(xiàn)了主車榜題“大王車”和“二千石”的一列完整的車騎出行圖,為判定石祠主人的社會地位提供了佐證?!岸睘闈h代的官秩待遇?!逗鬂h書·百官志》:“皇子封王,齊為郡國,每置傅一人,相一人,皆二千石。”由此看來,孝堂山石祠的主人,很可能是曾任郡國相、傅一類“二千石”官吏。而車馬出行圖中的出行規(guī)??芍^龐大,絕不是一般孝子能做到的。 孝堂山石祠在漢代屬諸侯國濟北國管轄,石祠距濟北國首都盧城只有不足10公里。濟北國建于公元前178年,漢章帝將長清縣一帶封為濟北國的領地。最后一位濟北國王劉寬,死于公元前87年,這與孝堂山石祠建造的年代相符合。1996年在長清縣雙乳山發(fā)掘了濟北王陵墓,距孝堂石祠只有5公里。享有“二千石”俸祿的某位濟北王臣的墓地是否可以設想為建在孝堂山,而孝堂山上的石祠就是這位濟北王臣的祭祠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