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理需求層次之下是否還有層次;也沒有解釋為什么某些已經(jīng)獲得高層次需求滿足的人,比如有些擁有非凡成就和社會聲望的人卻會自殺 原生心理連載42 第三章,矢量思維——需求層次、矢量化需求和動機 第一節(jié):關(guān)于馬斯洛的心理需求層次(節(jié)選) 一、關(guān)于馬斯洛的心理需求層次: 說到心理需求,就不能避開馬斯洛的心理需求層次的。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著名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其心理學理論核心是人通過“自我實現(xiàn)”,滿足多層次的需要系統(tǒng),達到“高峰體驗”,重新找回被技術(shù)排斥的人的價值,實現(xiàn)完美人格。 他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歸屬與愛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馬斯洛認為,當人的低層次需求被滿足之后,會轉(zhuǎn)而尋求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 馬斯洛同時認為人類創(chuàng)造美和欣賞美,主張完美人性是自我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目標,審美需要源于人的內(nèi)在沖動,是人的一種基本的生存方式,只要是能獲得豐富多彩的知覺印象的活動,都可能帶來高峰體驗,產(chǎn)生完美和狂喜的情緒,最能發(fā)揮全部智能。 有人這樣評價他:“正是由于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這個紛亂動蕩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與前途,他把這一切與我們一起分享”。另一種說法是:“弗洛伊德為我們提供了心理學病態(tài)的一半,而馬斯洛則將健康的那一半補充完整”。 馬斯洛最為有名的是人類需要的五個層次,因為馬斯洛的需求模型是在研究過程中前后兩個階段提出來的,因而七種不同層次需求的說法反而不如五個層次需求更加的廣泛。無論分為幾層,馬斯洛都認為生理需求是人類最為原始和最基本的需求,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是最為高等的需求,在這一層次里人們趨于完美,擁有極大的成就感和自我認同。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求層次是按照次序?qū)崿F(xiàn)的,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逐漸的遞進,只有先滿足低層次的需要才能去滿足高層次,因而許多人評價他的理論過于機械化,同時認為他離開社會實踐談審美體驗、審美活動,有抽象片面之嫌。 但馬斯洛并沒有解釋生理需求層次之下是否還有層次;也沒有解釋為什么某些已經(jīng)獲得高層次需求滿足的人,比如有些擁有非凡成就和社會聲望的人卻會自殺;那些吃不飽穿不暖的人,為了生存而掙扎,反而有旺盛的求生欲望;為什么人人趨向于完美人性,卻會做出邪惡的行為…… 人真的很復雜,許多我們公認的標準僅僅適用于大多數(shù)人,比如很明顯生理需求并非我們的最底層,否則就無法解釋有些人能夠在饑餓狀態(tài)下,甚至是面臨死亡的威脅也會保持優(yōu)雅和保持正義感。中國古代有名的“不吃嗟來之食”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都說明生理需求并不是最基本的需求。類似例子在戰(zhàn)爭中更多,許多烈士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依然能拋頭顱灑熱血,例如抗日英雄楊靖宇,壯烈殉國后被日本鬼子解剖,發(fā)現(xiàn)竟然以軍大衣中的棉花和樹皮、草根為食,依然與敵人頑強的戰(zhàn)斗。反觀許多衣食無憂的人,僅僅求愛失敗或者稍受挫折,就采取自殺的行為,還有許多具有一定成就的名人,或以缺乏創(chuàng)作靈感、或以命運多舛為由,輕易的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顯然都背離了五個需求層次。 未完待續(xù)…… 連載系列,歡迎關(guān)注筆者的公眾號“原生心理”,可以方便閱讀瀏覽之前和以后的連載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創(chuàng)作動力。 |
|
|